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易經詳解 文字版003天人合德)

今天繼續跟大傢分享學習曾仕強教授講的《易經的智慧》003天人合德在中國遠古的傳說中,無論是龍馬負圖,還是神龜載書,都被認為是天垂象,而人們看到天垂象後, 從中得到啟發,從而

今天繼續跟大傢分享學習曾仕強教授講的《易經的智慧》

003天人合德

在中國遠古的傳說中,無論是龍馬負圖,還是神龜載書,都被認為是天垂象,而人們看到天垂象後, 從中得到啟發,從而能夠認知自然,感知自我,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天人合一,那麼,為什麼中華民族不崇拜神祗,而敬畏老天,而古代經典中的聖人又指的是什麼呢?

世界上好像隻有我們中國人很喜歡講天人合一,外國人他不太認為天人能夠合一,所以我們把《易經》又稱為天人之學。

當人類語言不成熟,文字尚未出現的時候,我們對外界也很好奇,很想瞭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做學問’。古人通過天垂象來做學問,老天把現象顯示給大傢,讓每個人去領悟,每個人領悟到的是不一樣的,我們現代人對天垂象越來越不敏感。

象:模仿自然的天象,想出其中的道理。

聖人去模仿它,這不都是天人合一嗎?

《論語·季氏篇》

孔子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聖人,但是我們應該敬畏聖人的話,天垂象,隻有聖人看得懂,我們一般人也都看到現象,但其實看不懂。

我們一直認為,聖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卻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可見,孔子所說的聖人是另有所指,那麼,孔子所指的聖人是誰?孔子所說的聖人有著什麼獨特之處?

孔子所說的聖人就是伏羲和周文王。

伏羲仰觀天象,俯視地理,用自己身上的東西和天象地理相對應,由此畫出八卦來,可見八卦是由天象作為出發點,由人把它畫出來,因此又叫做天人之學。

伏羲周文王

由於沒有文字,伏羲的八卦,到底講瞭什麼,大傢並不知道。

所以,周文王對其進行瞭演繹,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伏羲的天道引入瞭人道,把八卦兩兩相重,變成瞭64卦,並且對每個卦都賦予一個卦辭,每個爻都有爻辭。目的是什麼,周文王認為人類最要緊的就是政治,如果政治不清明,就像孔子講的“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在殷商時代,大傢對鬼神很信仰,所以我們看到在《易經》裡經常有神鬼、祭拜這一類看起來迷信的字眼,孔子離開周文王很久很久,神鬼的思想慢慢淡化,所以孔子看到這個時機,就毅然決定把天道變成人道是不夠的,所以他進一步把整個的《易經》徹底轉移成為人生的行事規則,這是孔子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孔子

《易經》到瞭孔子手上,已經是讓我們可以天天查詢的,終身可以使用的行事規則,已經不再用神道設教的方式,而是純粹用講道理來推行教化,所以我們稱他為萬世師表,他想告訴我們,天人隻有用倫理道德來合,《易經》到孔子手上,他隻講一句話,作為一個人,最要緊的就是修德,就是修正自己的德性,把自己修的合乎天道,這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

周文王把伏羲的思想引入瞭人生的大道,他告訴我們人類生存之道不應該和一般的動物一樣,這就是政治,隻有人類才有政治。而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直接指出來,人類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倫理道德。

孟子更直接的說出一句話,人禽之辨,就那麼一點點而已,其實最懂得易經的就是孔子和孟子。

古老的《易經》在誕生和發展之中,歷經瞭三古三聖,先古之聖伏羲,中古之聖周文王,近古之聖孔子。伏羲觀察到瞭大自然中的天道,周文王剖析瞭人類社會中的人道,而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天人合一”,那麼,孔子是靠什麼將天道和人道合二為一的呢?

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場來發揚易學,他說人應該全心全意,終身致力於四個字,天人合德。

所作所為都憑良心,所以可以和天合一。人生最重要最可靠的就是修身,就是修己。

孔子說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先天而天弗違,意思就是你講的話比天垂象還早,今天叫預言傢。你有本事做到比天垂象還早,但是後天而奉天時,老天尊重你,你也要尊重老天,順天。

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理念,就是告誡人們,要修德以應天,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體現,但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也使得中國人產生瞭一種普遍的個性,這種個性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瞭很大的影響和困擾,那麼這是一種什麼個性呢?

中國人誰都希望自己說瞭算,每個人都有皇帝心態,隻看到皇帝威風,沒有看到皇帝修德,是不合天道的。所以大位天定,非以智取。說瞭算的那個人是老天選的,不是投票來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看的太大瞭,所以“大位”是非常大的才算大,不要以為自己的事情都很大,天大的事還是老天來選,不要爭那個位置。

孔子為什麼叫集大成,就是因為到瞭他已經把所有話都講完瞭,以後的人沒事幹瞭。

宇宙萬象,都顯示出一種自然的責任,你看,太陽該出來就出來,你看,水不停的流,通過流的過程,不斷凈化。所有的科學都是按照《易經》的道理在做。

科學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證明古老的《易經》蘊含著亙古不變的道理,而《易經》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天人合德,但是包含著諸多人生智慧的《易經》是在什麼時候又是為什麼遠離瞭我們的生活?

從漢朝開始,《易經》就已經衰落瞭,盛極必衰,連《易經》本身也逃不過這個規律。

從漢代開始,相術就大量發揮,對占卜非常有興趣。相術一流行就把《易經》又拉回來,變成知識性的,這是很可怕的事情,趨吉避兇慢慢變成易學的重點,一個人滿腦子都是趨吉避兇,就很容易投機取巧,德性好的時候兇會變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