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樁法篇 論勢

前言在前面講瞭很多,筋骨氣血勁力等各種特性及各種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可以簡稱為「因果」。但這些「因果」要是從「全局」來看或在「實踐」當中,往往變得十分的「復雜」。對於復雜的事

前言

在前面講瞭很多,筋骨氣血勁力等各種特性及各種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可以簡稱為「因果」。但這些「因果」要是從「全局」來看或在「實踐」當中,往往變得十分的「復雜」。對於復雜的事物的變化,可以根據「實際目的」用「陰陽」將之分解演化,在「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中,得到復雜事物的「勢」。關於「勢」,貧道曾在很久以前就寫到過,要去「悟」,今天就給大傢分享一下所謂的「勢」。

什麼是「勢」?

假設一個物體,同時受到來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斷變化」的多個力的作用,那麼這個物體將會不規則的運動。若是這些力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則這個「不規則的運動」可能在整體上有特定一個趨勢。這個「趨勢」便是「勢」。這個「勢」也可以理解為「穩定」但不「明確」的「規律」。 也可以這樣理解,對於一個物體任意時刻,受到的多個力的「合力」,如果不為零,那麼都是一條單一方向的力。這些力的合力,即在不同時刻隨機的變化的力。假設這些力,任意一個力都有規律或一部分力有規律,那麼其合力也有一定的規律,當然這個規律並不是明確的。這便是事物變化的「勢」。 用數學來描述最是簡潔而優雅,一個字符「π」便可以描述,大傢都知道它是「圓周」和「直徑」的比值,但它具體的值卻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相對的「π」這個字符,就是相對這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的「勢」。

假設一個物體的某一時刻,懸在半空,初速度為零,且不施加任何「外力」,那麼「重力」便是它的勢。如果對這個物體施加有向下分量的外力,則是「順勢」。施加有向上分量的外力,則是「逆勢」。而若把物體連一個繩子掛在「半空」,那麼它受力狀態就改變瞭,其勢也變化瞭,這種變化稱之為「易勢」。

如果你看完上面,理解瞭「勢」「順勢」「逆勢」「易勢」這幾個概念,可以繼續向下看,否則就思考一下。

論勢與「人身」

話說「人身」以一生而論「生老病死」為「大勢」也,其間狀態的起落為「一時之勢」。 對於身體的「勢」的「狀態」稱之為「健康」,而對於身形之內外其「勢」的狀態則稱之為「姿勢」,其中「姿」為外在之形,「勢」為內在之「勢」。故「姿勢」二字為結合內外的「勢」

分陰陽見其勢

對於「姿勢」而言,其「外形」為陽,即可見的一面。其「內勢」為陰,即隱藏的一面。 對於「可見」部分的是可以直接觀測的。對於「隱藏」部分的是不可以直接觀測的,但可以通過手段的「抽象」間接的觀測到。

  • 相對於「可見」和「抽象」,在「外形」中其「形」可見為「陽中之陽」
  • 但其形的「物理性質」則不可見,此為「陽中之陰」。
  • 同樣對於「內勢」,雖然隱藏,但可以抽象觀測的為「陰中之陽」,
  • 而無法抽象觀測的則為「陰中之陰」。

比如:立身 練習者狀態本來不符合規律,應用各種技巧和練習可以做到一時的「立身」狀態,但若不「留神意守」來保持便會恢復「本來」的樣子。

  • 如果「立身」時是「順勢」,身上的「勁力」主要都是在「立身」,那麼隨筋骨變化,可以改變內在的勢,逐漸的松下來。
  • 如果「立身」時是「逆勢」,身上的「勁力」主動發力是在「立身」,而「勢」所用的勁力則是與「立身」相對立,那麼筋骨也隨著兩個相互對抗來變化,也就是說,越努力,對抗越強烈!內在的勢是相爭的,要改變內在的勢,要花費極大的代價!!!

在傳統武術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要求: 要「松」,要用「意」。

對於「松」來說,

  • 以形容詞來理解, 是改「易勢」以後的感受。
  • 以名詞來理解,是「易勢」的方法。
  • 以「動詞」來理解是「易勢」的行為。
  • 此外「松」還可以作為專有名詞,來作為所有「易勢」方法的「統稱」或「原則」。

關於如何「松」(易勢)?

要先理清「勢」,對於身體原本狀態的「勢」,是「陰陽」相爭的結果(這裡「陰和陽」是兩種對立狀態,「陰陽」是兩種對立狀態的狀態,可以理解為,每天任意時刻,白天和黑夜的比例,這種共存關系。)。

先「順勢」而「松」(放松),「陰陽」相爭總是趨於穩定,因此「順勢」便是「放松」,單純的「放松」就可以瞭,這樣減少「陰陽」之間的對抗,減少的對抗便是所謂的「拙力」,便可以體會到「松」。

如果要實現「立身」的狀態,那必然要「易勢」,即要改變「陰陽」的狀態,那勢必要「打破平衡」,而「打破平衡」則必然是要「逆勢」的!若要避免「逆勢」,其方法有兩種:一、用意, 二、導引。如何用「用意」「導引」?還是「松」,但此「松」之意為「易勢」。

如此「用意」便是「松」或「易勢」的一個別稱。對於「用意」這個「意」是指,「欲發力」而「未主動發力」但實際「有發力」的狀態。這個狀態本身便是「易勢」的方法。所以,「松」=「用意」=「欲發力而未實際發力」。

在「實際」的練習中,「用意」並不容易!!因為沒有「你的手機」作為引,來讓你「用意」。其「用意」是為瞭把,未用意也自發用力的勁,替換掉,以實現「松」(易勢)。但是如果你能明確自己想要的「易勢」,知道要哪裡「用意」松掉「哪裡」,通過練習還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的「導引」,與「用意」相似,是指「主動」發「微弱持續」的「力」,來引導「用意」,如此來實現「易勢」。導引是「間接」的「用意」,適用於不能「明確」的「用意」的時候。通常是在,或「整體的」或「細微的」地方的「易勢」。

隨著「導引」的練習,可以逐漸明確的「用意」。而後便可以通過守住「易勢」後的勁力狀態,使筋骨的轉變,從而改變原有的「陰陽」。

從「單純的放松」,到「用意」,到「導引」,到可以整體的「用意」。這個練習的過程逐漸提升對內,以及變化的規律,就是「見勢」。

知陰陽,順其勢

見勢,之後便可用意,以易之。關於「順勢」,要更加的抽象,能理解便好,至於如何用,還得靠「悟」。 但是「實際」的練習中,可能會像用力一樣,你一不維持「用意」,它就回到本來的樣子。 其原因在於,其「勢」,局部間可以明確,而整體則相對模糊,若是局部與整體間相「逆勢」,便會使進入「相爭」的狀態。

這時就需要,借助本身的勢與來實現「易」勢。 例如:立身。通過「用意」或「導引」或「用力」,上頂下撐來「易勢」。身上原本的「勢」,有部分「順勢」有部分「逆勢」。用意幫助「順勢」來對抗「逆勢」。

這種方法便是「借勢」而「順勢」,至於如何「借勢」,得知道「爭」在哪裡(「見勢」)。。具體操作,則因人而異。

用勢需慢練,這個我也隻能比喻一下! 陰陽相爭,猶如兩國之爭,通常不會一下投入全部力量來對抗的。 所謂慢練,就像是,兩個大漢之間,用小手指頭掰手腕,你幫助其中一個,隻需要用一點力就可以讓其中一個獲得「優勢」,從而繼續用意,便與「勢」相「合」,如此可以提高「效率」!

另外,易筋骨,需要時間,爭的不是一時之優勢,而是持續穩定的優勢,因此慢慢練才是「王道」。

最後再說一下關於自學

對於學習一種東西,通常是理解一下,然後測試驗證。如果新數據的測試都能通過,或者說可以實際使用,便可以說掌握瞭這個東西。 另外如果是學習一門知識,則需要根據其目的規劃一個路線。

對於有師父傳授來說,師父在身邊,隨時可以驗證「授業」。同時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歸納一個最優路線「傳道」。還可以幫助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困惑「解惑」。但是真正掌握要學的東西有沒有師父都是要靠自己的。

而對於自學者來說,由於鍛煉這東西,涉及到人身內外,每個人又都不同,靠自身很難驗證。如果就按自己理解的來,沒有驗證,很容易就練偏瞭。我的建議是,不驗對,驗錯!正確答案隻有一個,錯誤答案有無數個!通過反復大量的驗錯,可以靠自己再創造出本身要學的東西!這在初期是十分低效的,但其再創造可以提升智慧,隨著智慧提升效率會逐漸得以提高,同時還可以創新!

再強調一下,不要求真,要驗錯!我寫的是我創造或再創造出的知識和經驗,但讀的人理解的「真」未必是「真」,但可以根據經驗來「再創造」。學習不光要「智慧」,還要放慢節奏,以及磨煉耐心的「愚」。(雞湯我就不寫瞭,總之很重要。)

自學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學習路線問題!雖然吃虧可以漲智慧,但是路線這個方面,就要多借鑒和嘗試!不要閉門造車!對於初期路線一般都是明確的,隻要不是「太過主觀」就不會走錯方向,有一定基礎最好是找人當面指導一下(虛心一點,即便對方可能看起來還不如你。。。但可能像貧道一樣再現實中多是示弱,必要時再來個驚喜。。。),雖然隻是一個方向,學不到真正的東西,但這樣會真正的少走很多彎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