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土傢族吊腳樓——中國民居建築中的一顆明珠

土傢族,意為“土生土長的人”。“土傢”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傢”稱為“土傢”,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傢”。土傢族吊腳樓是

土傢族,意為“土生土長的人”。“土傢”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傢”稱為“土傢”,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傢”。

土傢族吊腳樓是武陵山區土傢族的古老建築形式,在石柱土傢族自治縣分佈十分廣泛,特別是在七曜山區、方鬥山區和河谷老街最為典型,當地又稱之為“幹欄”、“千柱落地式”或“轉角樓”。

吊腳樓與當地生活環境和諧統一,依山面谷,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視野開闊,空氣清新,被譽為“地仙”之居,是土傢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的土傢族吊腳樓折射出重要的藝術、歷史、科學和民俗價值。它是民族建築工藝的奇葩,是優秀的土傢民族文化遺產。

吊腳樓源於中國古代的幹欄式建築,這是一種通過木構底架將建築承托出高於地面的房屋,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一般分為樓上樓下兩層,下層用來飼養牲畜傢禽和堆放農具雜物,上層用來居住。在遠古時代的中國南方地區,這種建築形式尤為常見。因為當地雨水充沛、氣候潮濕,人們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嶺,所以需要保證房屋的穩固性,同時要將房屋與地面隔離,以便起到防潮和防禦蛇蟲野獸的作用。

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吊腳樓在幹欄式建築的基礎上逐漸演化成型,成為土傢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

土傢吊腳樓一般為東西朝向,佈局自由靈活,或者依山順勢,或者沿溝環谷,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有單吊式、雙吊式、二屋吊式等多種形式,即使是同一形式的吊腳樓,因內部空間處理不一樣,也都顯得各具特色。

土傢吊腳樓整個木構架均以榫卯相連,無釘無栓,門窗雕刻裝飾題材豐富,造型生動而多變,與青瓦木墻相互映襯,素雅明凈,土傢匠師們註重實用功能,同時也重視吉利祥瑞的觀念,這使得吊腳樓除瞭美觀、實用,還積淀下豐厚的文化內涵,也彰顯瞭土傢匠師們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別具匠心的創作精神。

土傢人將吊腳樓的整個建造過程稱作“造華堂”。屋主選擇良辰吉日,請總設計師“掌墨師”進山選擇木料。木料一般都選用椿樹或紫樹,取其“春”“子”的諧音,寓意“春常在”“子孫旺”。

土傢族吊腳樓半為陸地,半為水。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一般人傢房屋規模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傢為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傢則為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的結構是: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傢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臥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傢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裡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傢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傢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第三層透風幹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吊腳樓都透射出一種古樸柔美的氣息,是土傢族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築。吊腳樓的營建順應自然環境,依山就勢豎柱立屋,同時註重實用和審美的高度統一,講求空間美和層次美,整個營造過程也充分展現瞭土傢族獨特而濃厚的民俗風情。土傢族吊腳樓形式多樣,是中國民居建築領域的一顆明珠。

古建傢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隻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