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檉柳科(上):紅砂

石竹目—檉柳科(上):紅砂真核生物域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石竹目檉柳科檉柳科(Tamaricaceae)共有5屬約90種,其中最大的檉柳屬就有55種,廣泛分佈在東半球

石竹目—檉柳科(上):紅砂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石竹目

檉柳科

檉柳科(Tamaricaceae)共有5屬約90種,其中最大的檉柳屬就有55種,廣泛分佈在東半球的溫帶、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洲隻有引進種。中國有4屬27種,主要生長在西部和北方荒漠地帶。

本科植物都是亞灌木或小喬木,適應生長在砂荒、草原和鹽堿地的耐旱植物,可以容忍高達15,000 ppm的含鹽量,葉互生,1-5毫米長,呈鱗片狀,無托葉;花輻射對稱,兩性,單生或排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萼和花瓣4-5;果實為蒴果。種子有束毛或有翅。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放在堇菜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系分類的APG 分類法將其列在石竹目下。

檉柳科(Tamaricaceae)是一個古老的科,起源於第三紀,包括亞洲中部在內的"古地中海”沿岸地區。該科植物主要為旱生植物。其中大多數種是防風、固沙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優良樹種,對改造沙漠和改善氣候條件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同時,該科植物在荒漠地區還具有廣泛的經濟用途。

自法國人Desvaux於1825年建立本科以來,一直在屬的確立和有些種的歸屬問題上存有爭議。

1.形態特征

灌木、半灌木或喬木。葉小,多呈鱗片狀,互生,無托葉,通常無葉柄,多具泌鹽腺體。花通常集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稀單生,通常兩性,整齊;花萼4-5深裂,宿存;花瓣4-5,分離,花後脫落或有時宿存;下位花盤常肥厚,蜜腺狀;雄蕊4、5或多數,常分離,著生在花盤上,稀基部結合成束,或連合到中部成筒,花藥2室,縱裂;雌蕊1,由2-5心皮構成,子房上位,1室,側膜胎座,稀具隔,或基底胎座;胚珠多數,稀少數,花柱短,通常3-5,分離,有時結合。蒴果,圓錐形,室背開裂。種子多數,全面被毛或在頂端具芒柱,芒柱從基部或從一半開始被柔毛;有或無內胚乳,胚直生。

2.地理分佈

檉柳屬是典型的舊世界溫帶分佈屬。對檉柳屬3組68種的分佈進行瞭分析,發現本屬3個頻度分佈中心依次為伊朗,-吐蘭區的西亞亞區 (30種3組,其中特有種13種 ) ,中亞亞區 (20種2組,其中特有種6種 )和地中海區 (12種3組,其中特有種 6種 )。由於伊朗-吐蘭地區的西亞亞區存在本屬最多的組與種、特有種多且可以見到檉柳屬系統發育系列,因而認為該亞區是現存本屬植物的現代分佈中心和分化中心。

地中海地區包含的組、種數僅次於伊朗 -吐蘭區,並且特有種為6種,帶有新特有種的性質,全是系統發育上相對年輕、進步的類型,被認為是本屬的一個次級分佈中心,另一個次級分佈中心在中亞亞區,尤其是中國西北幹旱地區。根據檉柳屬植物的現代地理分佈、化石資料及地質歷史資料,推測檉柳屬起源於古地中海熱帶成分盛行的早第三紀始新世,具有起源古老的性質,並且隨著晚第三紀古地中海的退縮、氣候逐漸幹旱而得到進一步發展,產生許多新的以溫帶成分為主適應旱生環境的現代檉柳屬種類。檉柳屬起源之後,首先繁衍、散佈到以伊朗為中心的現代分佈中心,其後以伊朗為廊道向西、向東擴散 ,在地中海沿岸。

檉柳屬約90種,主要分佈在亞、非洲,部分在歐洲的幹旱和半幹旱區域,沿鹽漬化河流泛濫地和濱海鹽堿灘地,可以分佈到森林地帶。這一屬還間斷分佈於南非西海岸。大多數種類分佈在平原半荒漠及荒漠區。在鹽漬化荒漠河谷平原及濱湖,一些種常常成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組成成分。紅柳分佈最廣,是一個多型的古地中海種。常成為不同類型的荒漠河岸林的建群種。

本屬在中國產19種,其中有7種為特有種。棰柳為華北特有種。T.austromogolica則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荒漠平原和幹草原地區特有種。其餘的多為吐蘭,亞洲中部種。非洲撒哈拉流沙上特有的抱莖葉類型無葉檉柳在中國臺灣省沙地有引種,它與中國近年來發現的T.taklamakanen-sis非常相似,同是流沙先鋒樹種。

3.紅砂屬

紅砂屬(學名:Hololachna)是檉柳科下的一個屬,為灌木植物。該屬共有12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大陸、南歐和北非。中國有4種。

(1)形態特征

半灌木或灌木,高達80厘米,有多數曲拐的小枝。葉細小,鱗片狀,短圓柱形或線形,全緣,常為肉質或革質,幾無柄,有泌鹽腺體;花單生於側枝上或生於縮短的小枝上,或集成稀疏的總狀花序狀。花兩性,5數;苞片覆瓦狀排列,較花冠略長或略短;花萼近鐘形,宿存;花瓣脫落或宿存,下半部內側具2枚鱗片狀附屬物,邊緣繸狀撕裂,鋸齒狀或全緣,雄蕊,5-多數,分離或花絲基部合生成5束,與花瓣對生;雌蕊1,子房圓形或廣橢圓形,花柱3-5。蒴果軟骨質,3-5瓣裂;種子全面被褐色長毛。

(2)生長習性

紅砂是荒漠和草原區域的重要建群種,生於荒漠地區的山前沖積、洪積平原上和戈壁侵蝕面上,亦生於低地邊緣,基質多為粗礫質戈壁,也生於壤土上。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富含石膏。在鹽土和堿土上可以延伸到草原區域。 [3]

紅砂群落可用作荒漠區域的良好草場,供放牧羊群和駱駝之用。

(3)紅砂

紅砂(學名:Reaumuria soongarica)為檉柳科紅砂屬下的一種灌木。廣泛分佈於亞洲內陸幹旱區溫帶荒漠。起源於第三紀。

小灌木,仰臥,高10-30(-70)厘米,多分枝。葉肉質,短圓柱形,鱗片狀,上部稍粗,長1-5毫米,寬0.5-1毫米。小枝常呈淡紅色。花單生葉腋(實為生在極度短縮的小枝頂端),花萼鐘形,下部合生,三角形,邊緣白膜質,具點狀腺體。著生在花瓣中脈的兩側;子房橢圓形,花柱3,具狹尖之柱頭。蒴果長橢圓形或紡錘形,或作三稜錐形,長4-6毫米,寬約2毫米,,通常具3-4枚種子。種子長圓形,長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變狹,全部被黑褐色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紅砂是中國荒漠地區分佈最廣的地帶性及隱域性植被中建群種之一,生長於年降水量60-300毫米、海拔500-3200米的荒漠、半荒漠的山麓洪積平原、山地丘陵、風蝕殘丘、山前砂礫質和礫質洪積扇、戈壁等。土壤一般為灰棕沙漠土,在荒漠灰鈣土上也有生長,並出現在鹽化以至強鹽化土上,有的還富含石膏。

分佈於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東自鄂爾多斯西部,經阿拉善、河西走廊、北山山地、柴達木盆地、嘎順戈壁,西到準噶爾和塔裡木盆地邊緣。俄羅斯、蒙古也有分佈。

紅砂是幹旱、半幹旱地區值得重視的極耐旱灌木。阿拉善地區的牧民有“灘地三樣寶,枇杷柴(紅砂)、沙蔥、節節草”的說法。紅砂是品質中等的飼用灌木,是營造飼料灌木林和退化草場保護培育的主要灌木樹種之一。其適口性因牲畜的種類和其本身的生育期不同而異。駱駝一年四季均喜采食,也是羊冬春的主要飼草,牛不采食,馬僅在幹枯後少量采食。紅砂植株含鹽量很高,傢畜食後可以代替補鹽,可提高傢畜的食欲,促進傢畜增膘。在飼草缺乏的幹旱年份,其食用價值顯著提高,是駱駝和羊的度荒飼草。紅砂耐牧性很強,紅砂青鮮時含有較高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分枝期含量最高,粗蛋白占風幹物質的18.26%、粗脂肪占2.21%、粗纖維占21.43%。開花期,含鈣4.10%,含磷0.39%;胡蘿卜素苗期最高,達204.99毫克/千克。

園林:可叢植於坡地、林緣、籬旁,又可做花壇、化境、庭院、路邊綠化材料。叢植、片植,做背景材料及地被材料。

生態紅砂群落是荒漠綠洲與荒漠過渡帶的重要植被,具有良好的防風固沙的作用。

藥用:紅砂嫩枝、葉用於治療濕疹、皮炎,還可以解熱發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