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三國演義》讀後感

希望大傢觀摩,如有問題可指出。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一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時代,也就此在羅貫中的筆下慢慢拉開瞭帷幕。 可以說,《三國演義》

希望大傢觀摩,如有問題可指出。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一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時代,也就此在羅貫中的筆下慢慢拉開瞭帷幕。

可以說,《三國演義》成功的塑造瞭很多人物,如仁義雙全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奸詐卑鄙的曹操等等。從文學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巨著。但是如果從歷史方面看,《三國演義》必須受到人們的正視,演義和歷史畢竟不同,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為瞭小說的可讀性而在歷史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修改和渲染,和歷史真相已經大不同瞭。

《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不能當做正史對待。經常有人拿著《三國演義》滔滔不絕地談論歷史,這是一個愚蠢至極的行為。我們需要正視演義,不可以將演義與歷史混淆。《三國演義》和正史的不同,在於尊劉貶曹,黑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和關羽。如果將《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當作歷史來讀,就大錯特錯瞭。

《三國演義》這部書對曹操的黑化嚴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們印象中是個奸臣,曹操從一代亂世奸雄成瞭白臉奸相的亂臣賊子,受到老百姓的厭惡和文人的口誅筆伐。殊不知,曹操的文學造詣極深,挑出來個詩歌都是經典。曹操率兵打仗可謂是出神入化,他詮釋瞭“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用兵之道。後人詬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殺瞭人傢還這麼理直氣壯。可史實上,曹操隻是說瞭“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本是就事論事,但加瞭寥寥幾字,將曹操推進瞭萬丈深淵。
而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太片面,那並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謀士獻計,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敵方勢力為瞭把他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才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沒有曹操,東漢亡得更早,曹操早期是漢室忠臣,隻不過後來野心膨脹,也理所當然。漢室氣數已盡,必須有人來開創一個新的王朝。曹操代表瞭寒門庶族(易中天先生觀點)打壓士族,欲開創一個新的王朝,卻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寫成奸佞。可悲可嘆可惜,但曹操依舊是曹操,是那個胸有韜略、頗有英主之氣的曹操。過瞭千年萬年,他依舊是曹操。

至於劉備,則是為瞭曹操而生。有反面就要有正面,有對比才會有傷害。他將劉備塑造成瞭一個仁義禮智信的梟雄,一個儒傢思想的產物。在演義中,劉備成瞭仁義雙全的人,也是個靠眼淚吃飯的人,但他實則是個豪氣沖天、英姿勃發的亂世梟雄。卻因為演義和歷史中劉備形象的反差,造成瞭劉備又一個奸詐虛偽的名聲。劉備白帝城托孤,對諸葛亮說瞭一番話,簡單來說就是“這孩子你看的上的話就輔佐,看不上的話就廢瞭他”,這是個試探,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諾輔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因此說劉備虛偽,可是他們又如何懂得帝王心術,都是被儒傢思想蒙瞭雙眼。還有等等事例,梟雄如此,筆桿子的責任有多大。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雖然不太合適,卻又最能表達意思。尊瞭劉貶瞭曹,劉備部下也被美化或者神化。比如諸葛亮,在演義中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火燒博望坡,赤壁借東風,巧佈八卦陣,七擒孟獲,空城退司馬,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儼然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忠臣。而正史記載,火燒博望坡是劉備所為,赤壁之戰中諸葛亮隻是個外交傢的形象,諸葛亮不曾用過空城計,七擒孟獲基本上是經過大力渲染,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打垮瞭蜀國的實力,卻隻剩下個忠臣形象值得後人歌頌。但是因為儒傢思想,也將諸葛亮這個政治傢改造成瞭一個戰無不勝軍事傢,蒙蔽瞭群眾的雙眼。魯迅說過“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可以說評價到位。

還有很多人被神化,比如關羽,還把孫堅的斬華雄的戰績扣到瞭關羽帽子上,大力渲染,好事都歸劉備他們瞭,尊劉貶曹的主旨毀瞭人們的三國觀。但主要原因還是讀者,對演義要正視,對演義和歷史要區分,不能混淆一談。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三國鼎立,三雄都有各自的過人之處,李宗吾的《厚黑學》中寫到“曹操黑,劉備厚,孫權又黑又厚,卻黑不過曹操,厚不過劉備”,這是個簡明扼要、一針見血的評價。我也希望大傢正視歷史,正視演義,不要人雲亦雲,而要有自己的思想,正確對待、理性思考每一個問題。做一個智者,是學生的目標,更是天下學子的責任。

本人初三,看法如有不同,請海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