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 驚心動魄的西天取經之旅

傢喻戶曉的《西遊記》,給我們講述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佛法真經,造福東土的玄幻傳奇故事。歷史現實中的唐僧,其本人和他西天取經的經歷,並沒有悟空、

傢喻戶曉的《西遊記》,給我們講述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佛法真經,造福東土的玄幻傳奇故事。歷史現實中的唐僧,其本人和他西天取經的經歷,並沒有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龍馬的陪伴,卻同樣是一部不朽的傳奇,其中無數的艱辛困苦和生死考驗,絕處逢生的經歷,甚至更為驚心動魄。

聰慧文雅 儀表非凡

唐僧玄奘俗名陳禕(yī),隋朝末年出生在距洛陽30公裡的陳傢村(今河南偃師境內)。玄奘父親陳慧,性情淡泊,辭官隱居,潛心研讀典籍。玄奘是陳慧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就非常聰慧,眉清目秀、儀表非凡。

玄奘童年就喜歡閱讀至聖先賢的書籍,不是高雅正派的書不看,不是聖賢哲人的門風不學,年幼時也不結交童蒙稚友,足跡不曾到過市集,也不曾參與旁雜無義的言談,就算街頭鑼鼓喧天,巷尾戲曲歌舞之聲,男女聚集交談笑聲等嘈雜喧囂,玄奘都不曾因為好奇而前往觀看,溫文爾雅、恭謹持重。

被譽為“釋門千裡之駒”

陳禕5歲時,母親過世;10歲時,父親也去世瞭。巨大的傢庭變故,使玄奘過早感受到瞭人生的無常。11歲,他就跟隨二哥長捷法師來到洛陽的凈土寺學習佛法。他廢寢忘食,潛心攻讀佛典,領悟力超乎尋常,甚至可以升座說法,對所讀佛經講解得非常透徹,一時被傳為美談,當時不過才13歲。

玄奘20歲時,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資格,受具足戒後,玄奘要遵守多達250條戒律。

24歲時,玄奘獲得“三藏”的稱號,這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也是最高級別的法師瞭。

當時玄奘譽滿京城,有“佛門千裡駒”的美名,但玄奘修習研討佛法經典,感到各傢對佛教中很多內容的論述,或說得不明不白,或說法不一,沒有定準。

他南北遊歷,不斷探訪高僧求教,踏遍瞭大半個中國,疑惑卻越來越深,因此很想搞清楚原始的佛經到底是怎麼講的?於是玄奘下決心西行取經,立志取回大乘經典《瑜伽師地論》,以解開疑惑。

西天取經從偷渡開始

當時唐朝初立,邊境不寧,民眾被禁止出國。他多次上表請求西行求法,都未獲準。

貞觀三年(629年),北方遭受嚴重霜害,長安無糧,朝廷開城放災民出城逃難。29歲的玄奘趁機出長安,偷渡西行。

《玄奘西行圖》

由西安經秦州、蘭州、後到涼州,沿途雖然經常遭遇地方官員阻擋,但都被他的決心感動,最終提供方便。後找到一個習武的胡人石盤陀作向導,晝睡夜行,偷渡出玉門關。不過石盤陀出關後,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堅辭而去。

單人獨騎闖沙漠 絕處逢生

玄奘出陽關以後,單人獨騎,要穿行八百裡沙漠,才能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可是途中喝水時卻失手打翻瞭水袋,飲水盡失,而沙漠裡沒有水的話必死無疑。

玄奘隻得返回取水,路上猛然想起 :“我曾許下誓言,寧可西行而死,也絕不因為要生存而向東走一步。”於是立刻掉轉馬頭,毅然繼續朝西北前進。

沙漠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隻有死人的白骨,還經常有叫做“鬼魅熱風”的幻像出來,非常可怕。玄奘騎一匹精瘦老馬,走瞭四天五夜,人困馬乏、口幹腹焦,昏倒在地,奄奄一息之時,口中仍請求觀音菩薩加持:我玄奘此行,不為財富與名譽,隻為求取正法!唯願菩薩慈悲,救脫苦難……

然後玄奘就昏過去瞭,夜裡,一陣涼風把他吹醒,感覺體力稍有恢復,想睡一下,夢中忽見一位數丈高的金甲神人站在他面前,執戟對他喝道:“為何不快趕路?還在睡覺!”玄奘驚醒,即刻上馬出發。

走瞭不久,老馬突然失控狂奔,帶他跑到瞭一處清泉,玄奘因此得救瞭。

與高昌國王結為兄弟

兩天後,玄奘到達伊吾。高昌國王麹文泰聽說後,萬分歡喜,肯請他到高昌。高昌國位於火焰山下,即今天的吐魯番,並不在玄奘西行之路上,但玄奘盛情難卻,走瞭六天到瞭高昌境內。

高昌國王如獲至寶、萬分禮敬,殷切供奉,懇求玄奘留在高昌,玄奘婉拒,高昌國王又以送玄奘回國相迫,玄奘絕食三天,至氣息漸絕,高昌王深感慚愧恐懼,隻好聽任玄奘西去求法,並在佛祖面前,與玄奘結拜為兄弟。

走之前,高昌王請玄奘升帳弘法。玄奘升座時,高昌王伏在地上,以脊背作玄奘的腳蹬,請玄奘上座。

高昌王為玄奘準備瞭三十套法服,還制作瞭特殊的手套、面罩、靴鞋以抵禦風寒,又贈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充作玄奘往返二十年的路費。並為沿途的二十四位國王準備瞭厚禮,叮囑他們關照玄奘。

出發那天,高昌王率高僧、大臣、百姓傾城而出,為他送行,高昌王抱住玄奘慟哭離別。

一半人馬葬身凌山

從此,玄奘就有瞭高昌王送的一隊人馬隨行,他們向西北行三百餘裡,度石磧,到瞭高聳入雲、嚴寒凜冽,冰雪終年不化的凌山。人馬走在冰凍的羊腸小道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千丈深淵,粉身碎骨。玄奘在其遊記上也說,連他自己亦不敢向淵底註視,因下面有數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凍屍首。七日之後,走出凌山時,隨行的人中,已有十幾人喪生,牛馬也大半死掉瞭。

走出凌山時,隨行的人中,已有十幾人喪生,牛馬也大半死掉瞭

終於在離開長安一年多後到達北天竺(北印度)。

恒河遇險

玄奘一行坐渡船順著恒河走時,行至中途,忽然從兩岸的樹林裡邊,殺過來十幾隻強盜船,逼迫渡船靠岸,搜刮眾人財物。

強盜們看到玄奘非常高興,因為玄奘形象俊美、風姿偉岸,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看的人。強盜們信一個邪教,每年秋天需要找一個男子,殺瞭之後去祭拜。他們準備把玄奘殺瞭獻祭。

強盜們在恒河岸邊搭建瞭祭壇,玄奘上瞭祭壇,面無懼色。強盜見他如此安詳,不禁心生敬重。

玄奘集中念力,打坐入定,元神隨即離體。當時他發願:“希望弟子這一次求法不成功的話,能夠往生到佛國,到天上去聽法,之後還能夠轉生回人間來,去度這些殺他的強盜。”

他的元神攀越須彌山,一重天一重天地往上升騰,見到瞭菩薩及諸多天神,心生喜樂,而地上人間就不得瞭瞭!忽然黑風旋起,飛沙走石,大樹被連根拔起,驚濤駭浪掀翻瞭岸邊的很多船船隻。

強盜們大驚失色,認準是神佛震怒,連忙對玄奘稽首謝罪。於是玄奘給這些強盜說法,強盜們就把作案的刀具燈全部扔到恒河裡,並受瞭五戒,向玄奘頂禮,這時,風浪才漸漸平息,強盜們歡喜地頂禮玄奘之後,辭別而去。

那爛陀寺 主持已經等待玄奘三年

西行五萬餘裡,歷經磨難的玄奘終於來到古印度的佛學研究中心,玄奘此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寺。

當時爛陀寺的主持戒賢大師已經一百多歲瞭。戒賢問:“你從哪裡來?”

玄奘答道:“我從遙遠的東土大唐來,來向您學習《瑜伽師地論》,以便在東土弘揚佛法。”

戒賢聞言老淚縱橫。原來,三年前戒賢患有嚴重風濕,每次發作,猶如火燒刀割,痛不欲生,幾欲求死。一夜,他夢見瞭菩薩,告訴他,這病痛是前世業力所至,三年後,東土將有人來學佛法,屆時請把《瑜伽師地論》悉數傳授,即勞苦功高,可還清業力,你的病自會痊愈。

玄奘得知來龍去脈,悲喜交集,想這因緣際會實屬天意!於是玄奘拜戒賢為師,學習佛法達五年之久,同時兼學印度的語言。

後來,玄奘又走遍印度次大陸諸多國傢,交流佛法,聲名日盛。

一次,古印度國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傑)舉行瞭一次規模空前的全國佛法學術辯論會。玄奘在會上宣讀瞭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傢都被他精辟的論述驚服瞭。18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玄奘贏得瞭當時印度各國的尊敬,以至於當時他的聲名無人能及。

印度上下誰都知道,有一位唐朝來的僧人才學蓋世,無與倫比。而玄奘的名字也一直留在印度的教科書中。今天在印度,他仍然是知名度最高最受崇敬的中國人。他與戒日王也結下瞭深厚的友誼。

玄奘在印度備受膜拜,有的國王甚至要為玄奘供養100座寺院。但玄奘沒有忘記初衷,他要把佛經帶回東土。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

玄奘東歸受到高接遠迎

貞觀十八年(644年),玄奘歸來,長安城萬人空巷,官員和百姓沿路排成瞭長達10裡的歡迎隊伍。16年前,他棲棲遑遑離開長安,回來時受到高接遠迎,盛況空前。

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陳列出玄奘從印度用20匹馬馱回來的佛經,520夾共657部,如來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銀等佛像七尊。

當日,天空中出現七彩祥雲,宛轉盤旋在佛經的正上方,方圓幾裡,迎送至弘福寺。

唐太宗與玄奘的第一次見面

唐太宗李世民9歲時曾患目疾,他的父親李淵為此曾親自到長安草堂寺拜佛,後李世民果真疾愈。兒時的這段經歷,使李世民念念不忘。他繼位後,就開始大力振興佛教。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召玄奘入宮。見到玄奘,唐太宗隨即起身恭迎,十分尊重。言談中唐太宗詢問西域風土民情、政教法令,玄奘一一作答,記憶清晰,條理分明。

唐太宗非常高興,請他寫出在西域的遊歷見聞,以方便後人考學,並對他說:“從前苻堅說釋道安是法器,無人不崇敬。我看法師您言辭典雅、風節貞謹,遠超古人啊!”

太宗與玄奘相談甚歡,從日出,直到夜色降臨。

一年後,玄奘奉詔撰述的12卷《大唐西域記》完成。書中介紹瞭玄奘所到的110個國傢以及傳聞中的28個國傢的地理形勢、農業物產、國王宮室、軍事司法、宗教風俗等幾十方面的內容,還記載瞭很多佛教故事和傳說,價值不可估量。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也為印度歷史彌補瞭詳細史料。根據Indu的讀音,玄奘將“天竺”正名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功不可沒。

開設譯場 太宗親自為《瑜伽師地論》作序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奉詔主持開設瞭國傢譯場,不到20年的時間,玄奘主持翻譯佛經1335卷,幾乎是每5天就翻譯出1卷。

此前的佛經的漢文譯經,或偏直譯,不符合漢人的語言習慣,或偏意譯,損失瞭原意。玄奘以直譯為主同時配合意譯,既不損原意,又便於理解。在翻譯史上樹立瞭一個新的典范,後人將玄奘所譯佛經稱為“新譯”,而將此前的譯經統稱為“舊譯”。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玄奘翻譯完成《瑜伽師地論》100卷,送唐太宗禦覽。唐太宗看後,連贊“佛教廣大”,並承認自己以前對佛法的一些非議都是妄言,並親自為經書寫序。

唐太宗還特別供養玄奘摩雲袈裟一件、剃刀一把。這件摩雲袈裟價值萬金,繡制精妙,費時達數年之久,可謂天衣無縫。

與唐太宗情誼深厚

唐太宗經常把玄奘留在宮中,向他咨詢佛法。朝廷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宰相於志寧等,也都與玄奘法師交好,開始篤信佛法。

在唐太宗的扶持下,佛教在大唐開始復蘇,貞觀年間得到瞭極大弘揚,“天下僧尼,數盈十萬”,海內各寺達3716所,氣象繁盛。

唐太宗因認為玄奘器度見識有公卿之才,曾多次勸玄奘還俗輔佐朝廷。隨著與玄奘交往的增多,唐太宗也逐漸轉變瞭觀念,對學佛出傢更為尊重景仰,曾嘆曰:“出傢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重,玄奘陪唐太宗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同住,他們形影不離,談論佛教中有關生死之事。

在禦榻前,玄奘為唐太宗講經,給瞭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安慰。玄奘陪唐太宗走完瞭生命的最後進程,太宗病逝後,玄奘隨著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大唐盛世之時,佛傢思想傳播規模空前,官吏深信因果,廉潔奉公,百姓修心向善,民風淳樸,朝野上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功成身退 預知升天時間

玄奘在玉華寺翻譯《大般若經》期間,曾對弟子說:“人的形體虛幻,不能長久。我65歲時,一定會死在玉華寺裡。”

5年後,600卷的《大般若經》終於翻譯完畢。自覺體力衰竭,玄奘開始向弟子交代後事。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召集所有身邊譯經的弟子,辭別說:“在這個世間,我要做的事情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駐留。我祈願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的時候,我能跟著他下世,廣作佛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我死瞭以後,後事務必儉省,隻用一張粗席將我裹好,埋在偏僻的山水邊即可。”

二月初五三更時分,玄奘安然離世,宛若安祥入夢,其面色白裡透紅,和悅之狀勝過平時。

噩耗傳來,唐高宗罷朝三日,嘆道:“朕失去瞭國寶!”

死後兩個月 顏色如生

麟德元年(664年)四月十四日,玄奘的葬禮在都城長安舉行。送葬者有100多萬人,從皇室到百姓,從佛門到俗世之人,無不唏噓落淚,如喪考妣。

當夜,僧俗留宿墓地守靈者有3萬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時,哭聲動地,天地變色,鳥獸哀鳴,草木悲淒。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中說,玄奘法師去世60天後,顏色如生,還散發香氣,甚至長出新發。

玄奘殫精竭慮,不畏生死,在神佛的護佑下,窮盡畢生精力完成瞭一項重大使命,為佛法在中土的發展與繁盛立下汗馬功勞。

參考資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