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人類文明隻有幾千年,恐龍滅絕瞭6500萬年,這期間經歷瞭什麼?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類似問題: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人類文明史隻有幾千年,那中間的空白期都經歷瞭什麼?其實這個問題有兩個誤區,一是人類文明史雖然隻有幾千年,但人類進化史卻有幾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類似問題: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人類文明史隻有幾千年,那中間的空白期都經歷瞭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有兩個誤區,一是人類文明史雖然隻有幾千年,但人類進化史卻有幾千萬年;因此,這幾千萬年來沒有“中間的空白”,而是一部豐富的物種進化史。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討論一下,這期間到底發生和經歷瞭什麼。

白堊紀大滅絕的過程

現在的科學考證發現,生命從37億年前就已經出現瞭,但早期生命都是微生物,雖然肉眼看不到,但改變瞭地球的環境,比如細菌和藻類暴發形成瞭地球大氧化事件,從而為好氧動植物的出現創造瞭條件。

一直到5.42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才呈多樣化趨勢爆發出來,主要是海洋生物。因此科學界將地球演化劃分為冥古宙和顯生宙,以寒武紀為界,之前叫冥古宙,生命以肉眼不可見的形式出現;之後叫顯生宙,就是生命以看得見的形式顯示出來瞭。

所謂五次物種大滅絕就是進入顯生宙以後開始的,之前的冥古宙時代滅絕過多少次,沒人統計過。所謂生物大滅絕就是由於地球地質活動和太陽活動、以及生命本身的活動,改變瞭地球生存環境,讓老一代生物無法延續下去,從而出現瞭斷代和新生現象。

五次生物大滅絕,每次都滅絕瞭70~90%的老物種,而幸存下來的物種經過進化演化,則成為適應新環境新氣候的新物種,經歷一段欣欣向榮的繁榮發展後,地球就又會遇到新的改變,生物的進化也是這麼一波一波進行的。

恐龍的滅絕屬於物種第五次大滅絕,也叫作白堊紀大滅絕。顯生宙開始後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而恐龍時代屬於中生代,恐龍的滅絕象征著中生代的結束,之後哺乳動物的興起,象征著新生代的開始。

今天我們不討論恐龍是如何滅絕的,但事實是,恐龍並沒有一下子消失,從那顆被認為毀滅恐龍的小行星裝機後,幸存的恐龍還延續瞭幾百萬年。在漫長的自然變化中,大型恐龍逐漸滅絕瞭,一部分恐龍(主要是適應生存不斷向小型化進化的獸腳類恐龍)進化成為鳥類。

因此古生物學傢們認為,恐龍是現代鳥類的祖先,也可以認為,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部分進化瞭。

但白堊紀大滅絕並不隻有恐龍一個物種,而是涉及80%左右的物種,這些滅絕的物種涉及海洋生物、爬行動物、微生物、植物等,滅絕的原因主要是環境變遷和撞擊煙塵遮蔽瞭太陽,導致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植物和海洋微生物率先死亡,隨後一系列食物鏈斷裂而發生的連鎖物種滅絕事件。

恐龍滅絕給哺乳動物興起提供瞭條件

每次生物大滅絕,實際上是一次生命大重啟,每一次重啟,都是生命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轉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大滅絕,就沒有今天的人類。因此我們無需對恐龍大滅絕惋惜,如果至今還是這些龐然大物在統治著地球,就沒人類啥事瞭。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才幾千年,並不等於人類就是在幾千年前突然出現的,而是經歷瞭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實際上,從恐龍滅絕開始前,人類的始祖就開始向現代人類進化瞭。

哺乳動物是比爬行動物更高級的動物,人類就屬於哺乳動物,因此哺乳動物的祖先也是人類的始祖。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就已經默默的誕生瞭,但由於爬行動物的肆虐,這些哺乳動物隻能隱藏在地底下或某個隱秘角落,忍辱偷生。

在中國遼寧出土瞭一具中華侏羅獸化石,復原其身體後有點像現在的老鼠,但要小很多,體重隻有13克,具有爬樹和地面逃竄能力。這被科學傢們認為是最早的哺乳動物,因此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由於其出土在遼寧,被命名為中華侏羅紀媽媽。

哺乳動物最明顯的標志是,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給幼體哺乳。恐龍滅絕後,生命重啟,哺乳動物迎來瞭發展的春天,分化出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等三個分支,其中真獸亞綱是哺乳動物主流。

真獸亞綱是一種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行為最為復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種類繁多,約占現存哺乳動物的95%。這類動物以在母體內受孕胎生為特征,大大提升瞭後代繁衍的安全性,是動物進化的一種巨大進步。

真獸亞綱在進化中,分化產生瞭20個目,分別為偶蹄目、奇蹄目、食肉目、翼手目、鱗甲目、鼩形目、蝟形目、非洲蝟目、兔形目、嚙齒目、管齒目、靈長目、象鼩目、樹鼩目、披毛目、帶甲目、皮翼目、蹄兔目、長鼻目、海牛目等。

每一個目下,又分科、屬、種等,因此每一目下面都有許多物種,如偶蹄目,就是蹄子的趾為偶數(雙數),如豬牛羊鹿等;奇蹄目,就是蹄趾為奇數(單數),如馬、犀牛等;食肉目,如老虎、獅子、狼、狗等;嚙齒類,如老鼠、松鼠、豚鼠等。

而人類屬於靈長目下面的類人猿亞目、人科、人屬、智人種。靈長目下面有2亞目16科約78屬514餘種,相對其他哺乳類動物,靈長目動物的大腦大瞭許多,觀察事物依賴立體感覺,因此是哺乳動物中最聰明的動物。但靈長類動物嗅覺和聽覺不如其他大多數動物。

人類進化的大致脈絡

人類就是從靈長目動物中逐步分化出來的。早在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就出現爆發式輻射狀演化和分化,並從低等靈長類動物中分化出瞭高等靈長類動物,也就是更聰明的動物猿猴類,即獼猴、金絲猴、狒狒、猿等。

大約在3300萬年到2400萬年前,從古老世界的猴子中產生瞭猿種,漸漸分化出森林古猿、原康修爾猿,這些古猿屬於林棲古猿,四肢行走並善於攀爬樹木;1500萬年到1200萬年前,又分化出非洲猿和亞洲猿。

非洲猿已經是現代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的祖先,亞洲猿則是現代長臂猿和猩猩的祖先。從現代對化石發掘和研究中,科學傢們得到瞭兩種過渡性猿的化石代表,一種是臘瑪古猿,另一種是南方古猿。

這些化石的年齡在1000萬年到200萬年之前,其中的南方古猿被認為非洲猿的後代,是人類祖先,是正在形成中的人類。1200萬年前,地殼運動將非洲東部大地形成一條大裂谷,將這塊大陸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大部分,分別在這兩大部分棲息的動物也成為兩個獨立系統,這成為人和猿分道揚鑣的關鍵。

西部依然是茂密濕潤的叢林,環境改變不大,因此在那裡棲息的猿類不需要做出太大改變就能生存下去,由此,它們安於現狀停止瞭向聰明進化;而東部地區降雨量逐漸減少,林地漸漸消失出現瞭草原,大部分猿類祖先由於難以適應環境改變而滅絕,一小部分堅韌不拔的猿類開始瞭學習在開闊地帶新環境中生存技能,形成瞭獨特的演化進化模式。

而人類真正與動物的分界點是在距今800萬年到500萬年前這個階段,現代基因學通過對DNA差異化研究,認為人科動物歷史從這個時候開始,也就是與最親近的親戚黑猩猩分道揚鑣,走出叢林,在稀樹大草原(樹木很稀疏的草原)開始建立定居點。

到瞭250萬年前,非洲氣候進一步惡化,大多數南方古猿消失,小部分南方古猿學會瞭一些生存機制,如用火和扔石頭,用樹枝等材料做成原始武器等,由此生存並繁衍下來,最終進化成人屬,從樹上棲息變成雙足行走的人類祖先。

隨著新生活的開始,人類祖先以概念為細胞的語言體系越來越復雜,這種思維工具讓早期的古人類自我意識和思維記憶得到飛躍性的提升,人類終於出現瞭。最開始在許多地區出現各種人種,如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能人、直立人等十五六種之多,後來在生存的競爭中,這些人種都消失瞭,最後隻留下智人種,就是現代人類的祖先。

古人類在遷徙中漸漸變成現代人類

智人祖先在25萬年前左右出現在東非,那時候沒有什麼白人、黑人、黃種人之分,一直到10萬年前左右,主要是7萬年前,這些智人開始向世界各地遷徙,最終形成瞭現在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在不同生存環境的長期演化中形成瞭各種不同的膚色和樣貌。

現代基因學跟蹤研究,對人類進化和遷徙有瞭一個更為清晰的脈絡。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一項對DNA的研究成果證明,中國族群是在三四萬年前,一支帶有M122突變基因的南亞語人群,從東南亞緬甸一帶分兩個入口進入現在的中國版圖的,一個是在雲南,一個是在珠江流域,進入後雲南入口這支人群分成兩條路線,總體形成三條遷徙路線。

而在中國五十多個民族中,漢族和藏族血緣關系是最近的,同出一源,5000年前才開始由於地域環境關系漸漸形成不同的族群。

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帶有獨特的遺傳密碼,隻有母親才能夠傳給下一代,這種遺傳密碼很難改變,一般要2萬年才會發生微小變化,因此成為追蹤遺傳基因的信標。科學傢們通過對現代人線粒體DNA的研究,發現瞭一個驚人的秘密,全世界所有人口都源自一個母親!

這就是說,人類從非洲遷徙出來後,繁衍出遍佈全世界79億人口,隻有一位老祖宗母親的基因被遺傳下來,人們給這位偉大的祖先母親取瞭個名字叫“線粒體夏娃”。這不是說隻有這位母親走出瞭非洲,而是走出非洲的千千萬萬個母親,在繁衍若幹代後,沒有女兒流傳下來。

進一步研究發現,“線粒體夏娃”的後代中有36位“宗族母親”,她們生存在距今1萬年到4.5萬年間,現在全世界無論哪種膚色,都是這36位“宗族母親”的後裔。

所以,歷史沒有空白,進化永遠在路上

不光是人類,幾千萬年來,所有物種都在進化,現在的所有物種都不是幾千萬年前的樣子,隻不過人類是這一撥進化中最大的變數,是唯一脫穎而出的智慧生物,發展出瞭人類文明。

但進化永不停步,永遠在路上。隻不過大自然對物種的修飾是非常緩慢的,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變化都不會很大,隻有經歷百萬、千萬年的滄桑,物種的變化才非常明顯,許多物種滅絕瞭,許多新的物種又誕生瞭。

人也依然在進化,如果仔細觀察和研究的話,100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人與現代人都有變化,這是因為生存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不一樣瞭,審美觀也不一樣瞭,人們就會朝著適應環境和審美的方向進化。

古人體力勞動強度大,生活保障條件較差,平均個頭就相對較小,平均壽命也相對較短,身體構造也有區別。而現在的人體力勞動強度越來越小,腦力勞動的份額越來越大,生活保障條件越來越好,身體就越來越高,壽命也越來越長。

古代的審美要求男的要方面大耳,虎背熊腰,女的要面如滿月,就是要豐盈;古代許多食物需要依靠牙齒咬碎,因此那時候的人下顎骨寬大堅硬。現代審美觀追求的是身材瘦削苗條,靚仔美女要小鮮肉和錐子臉,與古人已經大相徑庭瞭;現在的食物也越來越精細,牙齒用得少瞭,雖然越來越好看,有的還戴牙套,但越來越不能咬硬東西瞭,下巴自然就越來越尖細瞭。

這些其實都是小變化,過瞭一萬年,如果人類沒有滅絕的話,那時候或許已經是以意識的方式存在瞭,變成無形卻無處不在,永生瞭。所以,隻要活得足夠久,就能夠看到這些變化,你願意等著嗎?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請勿侵權抄襲,敬請理解合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