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古族今考系列之(十二):鬼方族屬考 (一)

商代鬼方一族,為商朝北方勁敵,先周也有伐鬼方的記載。但自秦漢以來至今,歷史學傢對鬼方族屬及地望眾說紛紜,以至於其與中原華夏族、北方匈奴丁零東胡等民族的關系概念模糊不清,甚至

商代鬼方一族,為商朝北方勁敵,先周也有伐鬼方的記載。但自秦漢以來至今,歷史學傢對鬼方族屬及地望眾說紛紜,以至於其與中原華夏族、北方匈奴丁零東胡等民族的關系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不斷有學者將其往印歐人聯系起來。正是因為對上古民族源流的概念模糊,導致一些學者民族虛無主義觀念的產生,所以對鬼方北方青銅時代民族的族屬有正確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鬼方最早見於甲骨文,原始文獻記載非常少。

首先關於鬼方的地理位置就有很大爭議,大致有四種觀點:一是王國維先生認為“西起汧水隴山,東邊到太行、常山”;二是郭沫若先生認為“鬼方活動在今陜北、 內蒙及其以北的遼闊地區” ;三是錢穆、陳夢傢、王玉哲先生的“晉南說”;四是個別學者認為的“鄂西說”。

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的鬼方郭沫若版《中國史稿地圖集》的鬼方

其次,鬼方與見於歷史的

這個字打印不出來,下面用G字母代替

、土方、薰育、玁狁、狄,以及秦漢時期的匈奴、丁零之間的關系,爭議更大。

王國維先生《鬼方昆夷玁狁考》曰:“我國古時有一強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隴,環中國而北,東及太行、常山間,中間或分或合,時入侵暴中國,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諸夏遠甚,又本無文字,或雖有而不與中國同。是以中國之稱之也,隨世異名,因地殊號。至於後世,或且以醜名加之。其見商、周間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則曰玁狁。入春秋後,則始謂之戎,繼號曰狄。戰國以降,又稱之曰胡,曰匈奴。綜上諸稱觀之,則曰戎、曰狄者,皆中國人所加之名;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曰玁狁、曰胡、曰匈奴者,乃其本名。而鬼方之方、混夷之夷,亦為中國所附加。當中國呼之為戎狄之時,彼之自稱決非如此,其居邊裔者,尤當仍其故號。故戰國時,中國戎狄既盡,強國辟土,與邊裔接,乃復以其本名呼之。此族春秋以降之事,載籍稍具,而遠古之事,則頗茫然,學者但知其名而已。今由古器物與古文字之助,始得言其崖略,倘亦史學傢之所樂聞歟?”

顧頡剛《國史講話·上古》曰:“湯以後武功最大的王有兩個,一個是武丁,一個是紂。武丁時有個強大的異族,喚做鬼方,他們的根據地在現今的陜、甘一帶。大概為瞭他們的勢力向東進展到今山西,離商都已近,武丁便領兵征伐,一打打瞭三年,才把他們克服。打一回仗要用三年工夫,在古代真是一個極大的戰爭瞭。那時商的強鄰還有四個,東面的是夷方,北面的是土方,西北面的是,西南面的是羌方。武丁曾用瞭五千人打土方,用三千人打G,又曾命他的妃子名婦好的帶瞭一萬三千人去打羌方,顯見得羌方比別的方一概強盛。但征伐的次數,在現今已整理的材料裡,伐土方、羌方、夷方,都隻有幾次,伐G卻有二十六次之多,又可見G搗的麻煩最為厲害。商的屬國,如沚,如戉,都在西邊時時受土方和G的欺凌,他們也就時時到這宗主國來請求保護。羌方是湯時就來朝貢的,但在武丁時曾有些小變亂,結果仍被征服瞭。至於商的東方屬國,有畫,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有兒,即後來的郳,他們和井方為鄰,沒有聽說動過刀兵。”

王國維先生將鬼方與獫狁(獯鬻、玁狁)混為一談,為後來很多學者大加批判。王玉哲先生作《鬼方考》,已糾正王國維、餘太山在這方面的認識錯誤。其實,王國維先生囿於甲骨文資料的單一性做出的結論,是因其方法的歷史局限性,並不能因此質疑其學識,實在不該過分批判。

商滅夏之後,西方與西北各部落方國隨之臣服,但商代中晚葉,武丁以來的甲骨卜辭卻反映出商代主要邊患與征伐方向都比較集中在西方和西北方,主要方國有土方、

、羌方、鬼方與周方等。郭沫若提出“所謂土方即是夏民族”,分佈在今山西北部至內蒙古一帶;甲骨學傢胡厚宣撰《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詳征甲骨卜辭與文獻記載,斷定土方在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即夏遺民之未服商朝的方國。按卜辭記錄推斷,土方在商之西與西北,G更在土方之西,G可能是分佈在今陜北與晉北一帶的遊牧民族。

但是從甲骨卜辭上去考證鬼方過於復雜且說服力不強,本文試圖從其他方法入手來探討。

一.從歷史文獻記載來判斷鬼方、獫狁的族屬

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西漢《世本》曰:“黃帝娶於鬼方氏。”

東漢《大戴禮記》曰:“吳回產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 (女貴)氏,產六子。”

《詩·大雅·蕩》:“茲汝殷周……內奰bì於中國,覃tán及鬼方。”

《易·既濟》:“ 高宗(商武丁)伐鬼方 ,三年克之。”《古本竹書紀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獲二十翟王。”《易·未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由以上文獻的記載來看,鬼方族確實可稱為“強梁大族”,而且起源很早,曾與黃帝以及楚人先祖聯姻,至商代周代則是華夏族的敵人。

鬼方族為“強梁大族”,還體現在中國的星象學上,二十八宿的南方朱雀七宿之一“鬼宿”,即象征著鬼方;旁邊的“井宿”象征著井方,也就是邢國;軒轅宿代表黃帝族;昴宿代表犛牛羌。

從文獻記載來看,鬼方族與炎帝有關。

1. 《史記・五帝本紀》中與黃帝聯姻的“西陵氏”,在《世本》中又記為鬼方氏,可見鬼方即“西陵氏”。漢代退居黃河上遊地區的羌族中,有“先零羌”和“叁狼羌”,先零、叁狼、西陵都是同一個詞的不同音譯,這個詞就是炎帝的名字“石年”,這三個名字都是以炎帝之名為族名。至今,現代羌族還跳一種在馬傢窯文化馬傢窯類型、馬傢窯文化宗日類型遺址中都出土的陶器上刻畫的“拉手圓圈舞”,類似藏族的“鍋莊舞”,羌族稱為“薩朗舞”。“薩朗”還是“石年”的發音,但羌人早已不知其意瞭。

馬傢窯文化宗日遺址159號墓出土

2.東漢王符著《潛夫論·五德志》曰:“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這是最早稱炎帝為“魁隗氏”的記載。西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亦雲:“神農氏……本起烈山,或時稱之,一號魁隗氏。”可見皇甫謐認同炎帝為魁隗氏的說法。魁隗氏可能是薑姓伊祁氏炎帝系的一個支系,炎帝不可能既為伊祁氏,又為魁隗氏。而鬼方的後裔赤狄族,如廧咎如,正是以“隗”為姓,青銅彝器中金文為“媿”字。

王符稱炎帝為“魁隗氏”或許有什麼古本作依據,今天已無法得知,或許他認識到隗姓赤狄、鬼方與炎帝有關。

鬼方得名與其“覆面”習俗有關,而先零羌據《後漢書》記載有“披發覆面”習俗,這個後面專門再講。

從文獻記載來看,獫狁族與黃帝有關。

1. 《史記》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可《國語·晉語》卻記載:“(晉國的胥臣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一說法也為《大戴禮記》、《帝王世紀》所采納,黃帝的姬姓也由此而來。黃帝與炎帝不可能為兄弟,自然黃帝不可能為姬姓,黃帝姬姓由來最大可能是來自周人的杜撰,隻因為周人是姬姓。

與炎帝族一樣,黃帝族後裔也有以黃帝的名字軒轅為族名的,即獯鬻、玁狁、獫狁、鮮虞。

2.過去有學者因為白狄鮮虞族為姬姓,認為周人出自白狄。其實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中隻稱“隗姓赤狄,姮héng姓白狄”,說“姮”為“姬”字之誤是毫無根據的。隗(媿)姓得名是因為赤狄曾經居住在商代的方國“鬼方”,姮姓得名是因為白狄曾經居住在商代的方國“亙gèn方”。

雖然用文獻記載方法看族屬,可靠性最低,但確是最直觀的輔助方法,後面再結合考古學來繼續論證這個問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