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與劉愛群談書

文|孫吉山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宣城韓愈文化園景觀)與劉愛群談書(詩|孫吉山|癸卯年夏日於安徽敬亭山韓愈文化園)閑忙飛舄夜宣城,醺飲醉臨逸少清。理道毫微應妙筆,千嘗百尺展

文|孫吉山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安徽宣城韓愈文化園景觀)

與劉愛群談書

(詩|孫吉山|癸卯年夏日於安徽敬亭山韓愈文化園)

閑忙飛舄夜宣城,醺飲醉臨逸少清。

理道毫微應妙筆,千嘗百尺展規繩。

巍奇峰岫疊遮目,黃嶽獨絕念敬亭。

孤雁盤雲相櫓映,夢言李謝冠風笙。

倚窗小畫鶯來早,滿綠浸潭揚岸停。

鳴得韓公今尚在,金杯瀲灩自留形。

《與劉愛群談書》(孫吉山詩,癸卯年夏日,愛群書於敬亭山韓愈文化園)

(書法傢簡介:劉愛群,男,號文刀可墨,任中國香港職業書畫傢協會理事長。出生於“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市。李白筆下的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說的就是大美宣城的秀麗景象!書道玄遠,三十年堅持不懈,臨池不輟,潛心二王,趙孟等經典碑帖,尤對行草書情有獨鐘。其書風飄逸灑脫,放朗大氣。既有傳統文人書法的淳和典雅之美,又具勁健豪放,淋漓痛快的時代感染力。汲眾長終有己,書傢典藏猶盛。)

安徽韓愈文化園

韓愈文化園坐落於敬亭山南麓,占地面積18.2公頃,其中綠化景觀12.4公頃,建築面積1660平方米。這裡曾是“唐宋八大傢”之首韓愈青少年求學時的寓居地。歷史上建有“昌黎別業”及“韓愈公祠”、明代立有“韓愈別業碑”等紀念韓愈的人文景觀。韓愈文化園於2013年啟動建設,分為韓愈紀念館、昌黎別業以及山水園林三大部分,展示瞭韓氏傢族在宣城生活的情景、韓愈文學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與宣城的關系以及韓愈一生的功名成就。2015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

(安徽韓愈文化園,韓愈銅像)

韓愈,字退之,號昌黎,中原河陽(今孟州市)人。我國唐代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教育傢。韓愈生於唐大歷三年(768),卒於長慶四年(824),郡望昌黎,自謂“昌黎韓愈”,後人稱韓昌黎。晚年官拜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世稱韓文公。韓愈幼年時父母俱喪,由其兄韓會撫養,12歲時兄韓會逝於韶州任上。建中二年(781)中原戰亂,13歲的韓愈隨嫂避亂來到宣城,定居於宣城韓氏祖業,直至貞元二年(786)19歲時赴京應試。在宣城期間,韓愈專力向學,“非三代秦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立志發揚儒道,倡導古文。宣城實為韓愈成才之地、第二故鄉。韓愈一生高舉儒傢旗幟,以儒學“道統”的繼承者自居,欲通過恢復儒學道統維護和復興唐朝的統治秩序。他反對藩鎮割據,提倡仁政,“抵排異端,攘斥佛老”。他高舉“修辭明道”的旗幟,倡導古文運動,提出瞭文以載道、不平則鳴等文學理論,為古文運動的領袖,居“唐宋八大傢”之首。他在教育上提出瞭“學者必有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著名論斷,對後世產生瞭巨大的影響。他的“德禮為先、政刑輔之”的重要主張,發展和完善瞭儒傢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著名歷史學傢陳寅恪先生認為韓愈是“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後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宋代著名的文學傢蘇軾從文、道、忠、勇四個方面對韓愈一生作出瞭高度評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安徽宣城韓愈文化園景觀規劃圖;宣城韓愈紀念館圖像;韓愈銅像)

韓愈傢族在北朝以武功吏治揚名立傢,七世祖韓茂曾於後魏立過大功,被封為安定王。韓氏傢族為儒學世傢,韓愈父親韓仲卿崇尚道統,官任武昌令、鄱陽令、秘書郎,清廉正直,博通文章。其叔少卿、雲卿、紳卿俱有善政,雲卿尤以文名著世。長兄韓會,善清言,有文名。韓愈就出生在這樣累世官宦的書香之傢,自幼受到傢學熏陶,對其成材有著重要的影響。唐代,宣城以物產豐富,經濟繁榮著稱。經濟的發展,帶來瞭文化的昌盛。嘉慶《寧國府志》載:唐開元十四年(726),宣州刺史“率父老子弟行鄉飲於學,命歌《南陔》《白華》《華黍》《由庚》等篇,凡所謂學,莫詳其地。”其時,宣城官學、私學領先於其他地區。宣城的人文薈萃,吸引瞭諸如李白、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文士名流來此寓居宦遊,這其中包括韓愈傢族的眾多成員,與宣城結下瞭深厚的情緣。

詩詞歌賦必知:


(筆者與劉愛群在安徽宣城韓愈文化園韓愈銅像前留影)

鳴謝:中國故事全球傳播理事會(CCN)、中華詩詞學會、新華小記者、北京齊魯文化促進會、中國書院聯盟、IBF國際品牌聯盟、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北京華夏文博國際藝術博物館、北京市華夏國奧國際藝術美術館、北京雙奧國際藝術博物館、世界地理標志大會品牌委員會、中華文化講壇、IBF·東方文藝復興研究、洛書文化研究院、千年故事、智數中國科創計劃、當代作傢、煙雲澗青銅工藝博物館、洛出書處文化傳媒、牡丹薈、玉堂草原石器博物館、洛陽吉山畫院、洛陽女旺文化傳播、濟水荊浩書畫院、金川島、瀍陽書齋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