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淺析華夏文明

一,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漁獵文明的交融!在五帝以及夏商時期,北方文明還沒有成形(或者說沒有詳實的記載),難以威脅到還未完全成型的中原文明。彼時,無論是商朝時期以鬼方為代表的

一,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漁獵文明的交融!

在五帝以及夏商時期,北方文明還沒有成形(或者說沒有詳實的記載),難以威脅到還未完全成型的中原文明。

彼時,無論是商朝時期以鬼方為代表的外來民族、還是西周時期的戎狄,他們對中原王朝來說,不過是癬疥之疾。

哪怕是覆滅西周的犬戎,也是因為申侯這個內應居中聯絡,才讓犬戎一戰功成。說到底,鎬京被攻破,對彼時囊括瞭一百多個諸侯國的中原王朝來說,也隻能算是一隅之地,根本動搖不瞭華夏根基!

之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晉楚兩強確定瞭長期的霸主地位,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更上不瞭臺面瞭!

戰國後期,隨著中原的冶鐵技術外流,間接造成瞭匈奴的崛起。但初時,僅憑北方趙國的一國之力,便能堵住匈奴,使其無力南下。

而且彼時的趙國,因為強秦的存在,隻能將一少部分精力放在北方,並未全力對抗匈奴!

到瞭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寰宇之後,也僅憑蒙恬一部兵馬,就北逐匈奴,將國境線推至陰山一帶。

再到劉邦垓下誅滅霸王,被統一匈奴諸部的冒頓兵圍白登,中原文明和北方文明的實力,第一次發生逆轉!但這並不能說明,彼時匈奴的實力,已經超越初建的大漢。

這一點,從匈奴控弦三十萬,卻隻能將劉邦的主力軍團圍困,而無法將其剿滅就看出端倪,其實匈奴也沒把徹底打敗漢軍。

他們是憑借騎兵的優勢,讓漢軍即使戰勝匈奴,也無法對匈奴騎兵造成實質傷害,所以,最後漢朝求和,匈奴也就坡下驢同意瞭,實際就是匈奴沒把握滅漢的原因。

於是才有瞭後來,西漢三代帝後勵精圖治,到瞭漢武帝掌權,組建中原王朝歷史上最強悍的騎兵軍團!

衛霍二將確實堪為名將,但這也是建立在,大漢強大的財力、人力、物力基礎上的!而這一次中原王朝的強盛,維持瞭近500年!

哪怕東漢末年、三國紛亂的時期,僅魏晉一國之力,也能將北方收拾的明明白白!

時至八王之亂,中原徹底糜爛,這才給瞭北方遊牧、漁獵民族崛起的機會!東漢時期大量匈奴內遷,就是這幫人最先開啟瞭亂世,但他們比起那些在草原上縱橫馳騁的匈奴先祖,還是差瞭太多。

因此,才使得並不強大的的鮮卑各部趁勢崛起!說到鮮卑族,他們的族名雖然相同,但其實隻是一個松散的部落聯盟,相互之間根本沒有多大聯系。

就以其中最為強大的拓跋、慕容和宇文三部為例——

拓跋部的來源最為單純,基本源自東胡,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最為原始,哪怕席卷北方草原之後,依然過著原始部落的生活,從未想過染指中原,直到被前秦滅國。

遺腹子拓跋珪,見識過中原的花花世界以後,拓跋部才開啟爭霸天下的腳步!

慕容部大部分原自東胡,融入瞭一部分匈奴和高句麗,至於其他小部族就更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瞭。到瞭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很多漢人也依附於慕容部。

因此,慕容部的構成十分復雜,他們最後能崛起,並強橫一時,跟大量漢人的加入密不可分!

至於宇文部,壓根就跟鮮卑族沒多大關系,他們其實是從匈奴中分裂出來的一支,因為被漢朝屢次擊敗,這一支匈奴不得已,隻能遁入東北意圖自保。

後來五胡亂華,鮮卑各部日盛,他們才打著鮮卑的旗號參與進來。因此,鮮卑族這個名稱隻是一個概念而已,實際上他們從來都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東胡下的一個部落聯盟!

話題扯的有點遠,以下言歸正傳,永嘉之亂後,中原徹底糜爛,這才給瞭北方文明崛起的機會!

之所以這回中原文明沒能再次迅速崛起,原因就出在世傢大族上!東漢末年成型的各大世傢,在魏晉九品中正制的加持下,實質上控制瞭西晉的朝局。

自漢武帝時期開啟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徹底被士族政治所取代。因此,晉武帝司馬炎想出瞭分封同姓諸王,來制衡各大氏族的方案。

可惜一眾司馬王,比各大世傢還要貪婪無狀!恰巧又遇到瞭“千古唯一帝”司馬衷!於是乎,八王之亂爆發,直接致使華夏文明在北方的根基被毀!

衣冠南渡之後,各大氏族的全力更是達到巔峰,司馬傢的皇帝已是徹徹底底的傀儡!東晉空有人口和經濟上的優勢,卻在北伐上相互掣肘,以至於屢次功敗垂成。

劉琨、桓溫、諛亮的北伐都是為瞭謀奪政治資本,根本不是真心收服失地!一代英豪祖逖,十六國南北朝第一人劉裕,則是在各大世傢的輪番阻撓下,最終功敗垂成!

所以,在這一時期,並非中原文明的實力衰弱,而是無休止的內耗,讓中原文明無法集中力量,才導致山河淪喪,華夏故地盡失!

隨著北周和北齊的建立,看似是北方文明昌盛起來,實則是被中原文明侵蝕的結果。雖然有國史之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失敗,鮮卑六鎮重新掌權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發生,看似拖延瞭鮮卑族漢化的過程。

可實際上,儒傢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力,一直在北朝諸國進行著。直到楊堅篡周自立,時隔近500年,漢傢才重回歷史舞臺的最中央!

雖然之後繼承隋朝的大唐擁有鮮卑血統,他經歷這麼多年的洗禮,李傢人深知隻有徹底漢化,才能真正統治中原!所以,他們的鮮卑血統,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多意義!

再到如今你我的體內,多少都帶有鮮卑血統!昔日強大的鮮卑族,已經徹底融入瞭漢族的血脈!

天可汗李世民橫掃天下之後,為瞭更好的處理世傢大族,命人將這些大傢族都列好族譜,其中最強大的傢族被稱為七宗五姓!

當時的氏族勢力,經歷過兩晉南北朝n次的洗禮,已經衰落很多,像東晉時期,那種可以隨意左右朝局的士族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瞭!

李世民之所以將這些大傢族都挑出來,自然不是為瞭要抬高他們,而是要幹掉他們!

唐皇李世民被公認為明君,又是千古一帝,心智手腕自然非尋常帝王可比——

他非常明白,一代人隻要做好一代人的事就好,像楊廣那樣又是修大運河,又是攻打高麗,還不忘自己享樂,這樣的前車之鑒在眼前,他沒有急於求成,為瞭一己欲望,將大唐江山推向火坑呢!

有生之年高麗打不下來,就不打;士族解決不瞭,就把思路傳下去,讓兒孫們去解決!

正是有瞭這麼牛逼的老爹和公公,李治和武則天才能這麼順利,一步步地,將自東漢時期延綿600餘年的世傢大族,一舉鏟除,並重塑中央集權!

然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世傢大族對國傢的威脅暫時消除,但國傢隻要還在運轉,就必然會形成新的世傢!這些新士族,可沒有以往那些傳承瞭數百年的大族底蘊。

這幫新興貴族可是真正的土包子,沒見過世面,隻知道任人唯親、唯利是圖,且手段狠辣!若帝國強大,他們還不敢太過放肆,可一旦帝國有瞭一絲衰弱的跡象,這些蠹蟲就會立刻跳出來,毀滅這個強盛的帝國!

於是乎,輪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場,這個讓人又愛又恨,一手將華夏帶上巔峰,又親手毀掉他的皇帝,實在讓人意難平!

憑良心說,在安史之亂爆發前,雖然他貪圖享樂,重用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佞之徒,但比較歷史上其他時期的禍國之君,還算是英明的!

起碼李隆基沒有因為享樂,就徹底荒廢朝政,至國傢大事於不顧,他還是想將盛世延續下去的。

隻不過因為年老體衰,又不甘心放權,依然以舊眼光來對待臣下和藩鎮,還滿以為一切盡在掌握!實在是可悲、可嘆啊!

二,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安史之亂

安祿山兵犯潼關,不通軍務、又年老昏聵的李隆基開始作妖,他的疑心病,不合時宜的發作起來——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這哥仨,他隻要信任一個人,盛唐也不至淪落至此!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沒有瞭上層氏族的制約,加之又出現瞭科舉考試,這一改變底層氏族命運的鑰匙,文官集團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隻不過,此時的文官還遠無法跟後世那種,可以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集團相提並論!

以七宗五姓為首的世傢覆滅,隻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但因為不是本文討論的主題,在此就不展開瞭。以下主要說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綿延千年的惡劣後果——

首當其沖的就是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文人淪為武人的走狗!

五代十國以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二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結果發展成靖康之恥,導致嶽飛被害,最後崖山亡國!

再到明朝皇帝早夭、明末黨爭,以及後來的清軍入關,再到清末的一系列恥辱的條約!

這些歷史大事,都是安史之亂造成後果的延續!可以說,安史之亂對華夏文明影響之深遠,遠超任何其他時期的歷史事件!甚至包括五華亂華!

從唐朝中期到趙二平定北漢,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藩鎮割據成為華夏的主旋律!朝廷對地方完全失去瞭統治力,除瞭戰爭規模,可以說這一時期,就是另一版本的戰國!

自漢武帝廢黜百傢獨尊儒術以來,儒傢隻是表面上占統治地位,實質上,各代帝王,隻是將儒傢作為統治手段的一種而已,在宋代以前,儒傢一直是跟道傢、縱橫傢、陰陽傢,還有後來的釋傢並舉的!

因此,千年以降,即便是華夏文明最為孱弱的東晉時代,也能硬憾北方遊牧力保不失!但因為安史之亂帶來的連綿不絕的戰亂,一部分以傢國天下為畢追求的文人士子,開始思考起來!

相信這其中一定有人是真心為國為民的!但經歷門閥氏族消亡、外族入侵、牛李黨爭、軍閥割據等一系列失敗的摧殘,憂心為國的文士們生出瞭執念,他們認為,所有禍亂的根源都來自武人!

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確實不能怪他們,畢竟在那個時代,隻要手裡有兵權的,就沒有不作亂的!武人就算想潔身自好,也要問問手下的驕兵悍將答不答應!

而那個時代對文人來說,則更加悲慘,不但要被武人呼來喝去,動輒被殺,還為世人恥笑,說成百無一用是書生!文人士子一生所學幾無施展之地!

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文士都將五代十國,稱為最黑暗的時代!那個時期可說中國上下五千年,文人地位最低下的時期!

所謂物極必反,當書寫瞭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人們,被壓迫到一定程度之後,所爆發出來的威力將是無法估量的!

終於,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晉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的地位驟然下降,再到趙二時代,武將的地位降到到中國歷史之最,也開啟瞭華夏近千年崇文抑武的歷史!

兩宋皇帝畏武如虎,哪怕經歷瞭靖康之變這種歷史級別的恥辱,趙宋皇帝也改變不瞭這種深入骨髓的畏懼!

南宋滅亡,文相爺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出瞭華夏文人威武不屈的氣節,但也表明瞭兩千年來,文人自我標榜的真實用意——重名輕利!

生死是小,失節是大!這一座右銘,則被明朝文人很好的繼承下來!那幫由底層士子組成的炮灰,被真正的士大夫階層洗腦並控制,成為瞭文臣之間爭權奪利的手段!

以文人輕生死為兵器,上可以要挾皇帝,下可以攻訐政敵!讓歷朝歷代統治者頭疼的黨爭,在明朝徹底爆發開來!

因為在明朝中葉內閣制度的成型,使得黨爭常態化、規模化,終晚明一百餘年,文官自己,以及跟皇帝的爭鬥,成為大明朝堂的真正主題,其餘什麼傢事、國事、天下事,都成瞭相互攻訐的註腳。

武將僅僅在洪武、永樂兩朝短暫雄起,便在土木堡之變後,再次成為文官的附庸!以文統武的慣例,就這麼刻入瞭彼時華夏文明的基因!

哪怕清軍入關以後,曾經尚武好鬥的滿族,經過定南明、平準噶爾、滅三藩、戰沙俄,以及屢次剿滅內亂,終康雍乾三朝一百餘年,也沒能湮滅華夏重文輕武的傳統保留項目!

晚清時期,漢族四大名臣先後崛起,再次開啟以文統武的模式。直到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新式軍閥崛起,才終結瞭華夏文明的這一傳統!

三,落後的根本原因

自杯酒釋兵權到清末,這千年時光,除瞭明初的幾十年,武將一直都在文人的壓制之下!沒有瞭尚武之心,華夏也就沒有瞭開拓進取之心!

為什麼洪武年間,藍玉大勝北元之後,朱元璋沒有繼續開疆拓土?為什麼永樂年間,朱棣五征漠北會被後世冠以窮兵黷武?

就是因為那是文人的時代!即使亡國百年!即使20萬軍民殉國的往事歷歷在目!可那幫人依然如故,依舊拿著武人不可信的傳統不肯丟下!

本著寧可亡國,也不能讓武人壓過文人的信念,一直傳承下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因為作為統治階級的文人,皆為這樣的言語洗腦,才使得華夏一直沉淪,竟沉淪瞭千年!

我們看似是近幾百年才開始落後,可這種落後在1000年前就被定下基調瞭!文弱之風盛行,自然就失去瞭進取之心!這樣的民族縱然在兩宋繁華一時,最後也免不瞭做亡國奴的下場!

晚清的各種運動、各種強國之舉,看似都卓有成效,結果到瞭最後都變成瞭笑話!這並不是努力的方向錯瞭,而是千年以來形成瞭傳統!文弱到深入骨髓的傳統!

這才是我們無論怎麼改革,都擺脫不瞭落後挨打的局面!可以說,近代的屈辱,在1000年前就註定瞭!

由安史之亂引發藩鎮割據;由藩鎮割據致使文人地位一落千丈,從而引發瞭他們的思考,進而發展到以文抑武;然後就是武備廢弛,頻繁被外族入侵,哪怕短暫爆發過,也無法更改深入骨髓的理念!

這才是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論文化、論體制我們甩西方n個身位,我們落後的隻有科技而已!他們至今還處於我們的東晉士族時代,所以,隻要不再出現重文抑武的現象,我們超越西方,也隻是時間問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