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動物傳染病-1-動物傳染病的傳染和流行過程

一、傳染和傳染病1.感染(傳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動物機體,並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應的過程稱為感染或傳染。2.感染梯度:動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後會

一、傳染和傳染病

1.感染(傳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動物機體,並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應的過程稱為感染或傳染。

2.感染梯度:動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後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從完全沒有癥狀到有明顯癥狀,甚至死亡,這種不同的臨床表現又稱為感染梯度。

3.傳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診表現,並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稱為傳染病。

4.傳染病的基本特征

①傳染病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由病原微生物與機體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②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③被感染的機體發生特異性反應。

④耐過動物能獲得特異性免疫。

⑤具有特征性的臨診表現。

⑥具有明顯的流行規律。

註意:

①傳染性:從被感染動物體內排出的病原體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動物體內,能引起同樣癥狀的疾病,這種特性叫做傳染性。

②流行性:當一定的環境條件適宜時,在一定時間內,某一地區易感動物群中可能有許多動物被感染,致使傳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這種特性叫做流行性。

③大多數傳染病都具有各自特定的潛伏期、特征性的癥狀和病理變化及病程經過。

④傳染病在動物群體中流行時都有一定的時限,而且許多傳染病都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

二、感染的類型

1.病原體的來源

①外源性感染:病原體從外界侵入機體引起的感染過程,稱為外源性感染。

②內源性感染:如果病原體是寄生在動物機體內的條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機體正常的情況下,它並不表現出致病性。但當受不良因素影響而使動物機體抵抗力減弱時,導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強並大量繁殖,最後引起機體發病,這就是內源性感染。

2.病原的種類

①單純感染(單一感染):由一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②混合感染:由兩種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時參與的感染。

3.病原的先後:原發感染和繼發感染。

動物感染瞭一種病原微生物之後,在機體抵抗力減弱的情況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來存在於體內的另一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這時前一種感染叫原發感染,後一種感染叫繼發感染。

4.臨床表現

①顯性感染:將出現該病所特有的明顯的臨診癥狀的感染叫顯性感染。

②隱性感染:在感染後無任何臨診癥狀而呈隱蔽經過的感染稱為隱性感染,也稱為亞臨床感染。

③一過型感染:開始癥狀較輕,特征性癥狀未出現前即行恢復者稱為一過型(或消散型)感染。

④頓挫型感染:開始癥狀較重,與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癥狀尚未出現即迅速消退恢復健康者,稱為頓措型感染。

⑤溫和型感染:臨診表現較輕緩的稱為溫和型。

4.感染的部位分

①局部感染:把動物機體的抵抗力較強,病原微生物毒力較弱或數量較少,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並引起一定病變的感染稱為局部感染。

②全身感染:如果動物機體抵抗力較弱,病原微生物沖破瞭機體的各種防禦屏障進入血液向全身擴散,則稱為全身感染。

5.癥狀是否典型

①典型感染:在感染過程中表現出該病的特征性臨床癥狀者,稱為典型感染。

②非典型感染:在感染過程中表現或輕或重,缺乏典型癥狀,稱為非典型感染。

6.發病的嚴重性

①良性感染:如果該病並不引起患病動物的大批死亡,可稱為良性感染。

②惡性感染:如果該病能引起大批死亡則稱為惡性感染。

良性感染惡性感染的判定方法:患病動物的病死率。

7.病程的長短

①最急性感染:病程最短,常在數小時或一天內死亡,癥狀和病變不典型。

②急性感染:病程較短,幾天至2-3周不等,伴有明顯的典型癥狀。

③亞急性感染:病程稍長,病情緩和(與急性相比)。

④慢性感染:病程緩慢,常在1個月以上,臨床癥狀不明顯甚至不表現出來。

8.病毒的持續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①持續性感染:是指動物長期持續的感染狀態。

②慢病毒感染(長程感染):是指潛伏期長,發病呈進行性且以死亡為轉歸的病毒感染。

註意:

①潛伏性感染:是持續性感染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指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基因組隱藏於特定細胞內,但並不產生感染性病毒,而是在某些條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發作。

②慢性病毒分類

ⅰ反轉錄病毒科的慢病毒屬的病毒(尋常病毒):馬傳染性貧血病毒、HIV-1病毒、梅迪一維斯納病毒。

ⅱ亞病毒中的朊病毒(非尋常病毒)

三、傳染病的分類

(一)危害程度

1.一類疫病:(共14種)是對人和動物危害嚴重,需采取緊急、嚴厲的強制性預防、控制和撲滅措施的疾病。

2.二類疫病是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的疾病。

3.三類疫病是指常見多發、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控制和凈化的動物疫病。

4.三類疫病的管控措施:

①一類疫病一旦暴發,應采取以疫區封鎖、

撲殺和銷毀動物為主的撲滅措施。

②二類疫病根據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撲滅措施,不排除采取與一類疫病相似的強制性措施。

③三類疫病應采取檢疫凈化的方法,並通過預防、改善環境條件和飼養管理等措施控制。

5.A類疫病:是指超越國界、具有快速的傳播能力、能引起嚴重的社會經濟或公共衛生後果,並對動物和動物產品的國際貿易具有重大影響的傳染病。

6.B類疫病:是指在國內對社會經濟或公共衛生具有明顯的影響,並對動物和動物產品國際貿易具有很大影響的傳染病或寄生蟲病。

(二)疾病來源

1.外來病:是指國內尚未證實存在或已消滅而在國外存在和流行,從別國輸入的疾病。

2.地方病: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某病僅在一些地區中長期存在和流行,而在其他地區基本不發生或很少發生的現象。

3.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

(三)其他

1.法定傳染病:是指由國際和國傢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公佈,一旦發現或懷疑發生時必須立即報告給相應級別獸醫當局的疾病。

2.新生傳染病:是指新確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和世界范圍內公共衛生問題的傳染病。

3.重新出現的傳染病:是指那些我們已經熟知的,並且已經不再成為公共問題公共衛生問題的感染又重新回復到具有流行程度傳播狀態的疾病。

4蟲媒傳染病:是指其病原體主要靠吸血昆蟲在動物間來傳播的傳染病。

5.烈性傳染病:是指發病急,病程短,病性惡劣,致死率高,危害大難控制的傳染病。

四、傳染病病程

1.潛伏期:從病原微生物進入機體並進行繁殖起,直到疾病臨床癥狀開始出現為止,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

①不同的傳染病其潛伏期不同,受病原體、機體等多方面影響。

②一般來說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較短,而慢性傳染病的潛伏期較長。

③處於此期的動物帶有病原體並可向外排出。

2.前驅期:從出現疾病的最初癥狀開始,到傳染病的特征癥狀剛一出現為止,這段時間叫前驅期。

①前驅期是疾病的征兆階段。

②特點:臨診癥狀開始表現出來,但該病的特征性癥狀仍不明顯。

③在前驅期中的臨床表現通常是非特異性的。

3.明顯期(發病期):前驅期之後一直到傳染病的特征癥狀逐步明顯、充分表現出來的這段時間叫明顯期。

①疾病的特征性癥狀逐漸表現出來,疾病發展到高峰期。

4.轉歸期(恢復期):是疾病發展的最後階段。

①如果病原體致病性強。或動物體的抵抗力減退,則疾病過程以動物死亡為轉歸。

②如果動物體的抵抗力得到改進和增強,則可逐步恢復健康,表現為臨診癥狀逐漸消退,體內的病理變化逐漸減弱,正常的生理機能逐步恢復。

五、動物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

(一)傳染源

1.傳染源:是指有某種傳染病的病原體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並能排出體外的活的動物機體,即受感染的動物。

2.傳染源包括:患病動物和病原攜帶者。

3.患病動物:是最重要的傳染源,急性患畜促進病原體的播散,慢性患畜可長期污染環境;輕型患畜數量多而不易被發現。

4.傳染期:患病動物能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稱為傳染期。

5.病原攜帶者:是指外表無癥狀但攜帶並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6.病原攜帶者分類:

(1)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是指感染後至癥狀出現前即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2)恢復期病原攜帶者:是指臨診癥狀消失後仍能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

(3)健康病原攜帶者:是指過去沒有患過某種傳染病但卻能排出該種病原體的動物。

①通常是隱性感染。

7.病原攜帶者存在間歇性排出病原體的現象。

(二)傳播途徑

1.傳播途徑: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後,經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動物所經歷的路徑稱為傳播途徑。

2.傳播途徑的兩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到剛一接觸被感染動物的這段路徑。

②第二階段:病原體從接觸被感染動物到侵入動物體內器官組織的這段路徑。

3.傳播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後經一定的途徑在侵入其他易感動物所表現的形式稱為傳播方式。

4.傳播方式分類

①垂直傳播:從親代到其子代之間的縱向傳播形式。

②水平傳播:傳染病在群體之間和個體之間以水平形式橫向平行傳播。

5.垂直傳播的方式:

①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懷孕動物經胎盤血流傳播病原體感染胎兒稱為胎盤傳播。

(2)經卵傳播:有攜帶病原體的卵細胞發育而使胚胎受感染稱為經卵傳播。

(3)經產道傳播:是指病原體經過懷孕動物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或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於嚴重污染的產道時,胎兒經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體的病原。

6.水平傳播的方式

①直接接觸傳播:病原體通過被感染的動物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不需要外界條件因素的參與而引起的傳播方式。

ⅰ流行特點:是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形成明顯的鏈鎖狀。

②間接接觸傳播: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稱為間接接觸傳播。

7.間接接觸傳播的幾種途徑:

①經空氣傳播:主要以飛沫,飛沫核,塵埃為媒介。

②經污染的飼料和水傳播:以消化道為主要侵入門戶的傳染病其傳播介質主要是飼料和飲水。

③經污染的土壤傳播:隨患病動物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屍體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稱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

④經活的媒介物而傳播:節肢動物。野生動物,人類。

8.傳播媒介:從傳染源將病原體傳播給易動物的各種外界環境因素稱為傳播媒介。

①傳播媒介包括:生物(媒介者或病媒生物)和無生命物體(媒介物或污染物)。

9.接觸性傳染病: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又可通過間接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稱為接觸性傳染病。

10.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的區別

①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進入動物機體須通過的場所、路徑,它包括瞭傳播媒介,是具體的、客觀的、特指的和物化的。

②傳播方式:是病原體通過各種傳播途徑進入動物機體時所表現的形式,是抽象的、主觀歸納的、泛指的和非物化的。

(三)動物的易感性

1.易感性:動物對某種病原體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易感性。

2.易感動物:有易感性的動物叫易感動物。

3.影響動物易感性的因素:動物的內在因素(遺傳因素),特異免疫狀態,動物的外在因素(飼養管理條件)。

六、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一)疫源地

1.疫源地:有傳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體存在的地區稱為疫源地。

2.疫源地與傳染源的關系

①疫源地除包括傳染源之外,還包括被污染的物體、房舍、牧地,活動場所以及這個范圍內懷疑有被傳染的可疑動物群和儲存宿主等。

②傳染源則僅僅是指帶有病原體和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③在防疫方面對於傳染源采取隔離、治療和撲殺處理;而對於疫源地則除以上措施外,還應包括污染環境的消毒,杜絕各種傳播媒介,防止易感動物感染等一系列綜合措施。

3.疫源地被消滅的條件:當最後一個傳染源死亡,或痊愈後不再攜帶病原體,或已離開該疫源地;對所污染的外界環境進行徹底消毒處理,並且經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現時,還要通過血清學檢查動物群體均為陰性反應時。才能認為該疫源地已被消滅。

4.疫源地的劃分:疫點,疫區。

①通常將范圍小的疫源地或單個傳染源所構成的疫源地稱為疫點。

②若幹個疫源地連成片並范圍較大時稱為疫區。

(二)自然疫源地

1.自然疫源性:有些疾病的病原體在自然條件下,即使沒有人類或動物的參與,也可以通過傳播媒介(主要是吸血昆蟲)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動物)造成流行,並且長期在自然界循環延續其後代。

2.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

3.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稱為自然疫源地。

4.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點:明顯的地區性和明顯的季節性,受經濟活動顯著影響。

5.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森林腦炎、狂犬病、偽狂犬病、犬瘟熱、流行性乙型腦炎、黃熱病、非洲豬瘟、藍舌病、口蹄疫、鸚鵡熱、Q熱、鼠型斑疹傷寒、鼠疫、蜱傳斑疹傷寒、土拉桿菌病、佈魯氏菌病、蜱傳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李氏桿菌病等。

七、流行過程發展的某些規律性

(一)流行過程的表現形式

1.散發性:疾病無規律性隨機發生,局部地區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現,各病例在發病時間與地點上無明顯的關系時稱為散發。

(1)傳染病出現散發形式的原因

①動物群體對某病的免疫水平普遍較高。

②某病的隱性感染比例較大。

③某病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條件。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區和動物群體中帶有局限性傳播特征的、並且是比較小規模流行的動物傳染病可稱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發生有一定的地區性。

(1)地方流行性的兩方面含義

①在一定地區一個較長的時間裡發病的數量稍為超過散發性

②除瞭表示一個相對的數量以外,有時還包含著地區性的意義。

3.流行性: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動物群體出現比尋常為多的病例。

(1)暴發:一般認為,某種傳染病在一個動物群體單位或一定地區范圍內,在短期間(該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突然出現很多病例時,可稱為暴發。

4.大流行:是一種規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圍可擴大至全國甚至可涉及幾個國傢和大陸。如口蹄疫,牛瘟,流感。

(二)流行過程的季節性和周圍性

1.季節性:某些傳染病經常發生於一定的季節,或在一定的季節出現發病率顯著上升的現象,稱為流行過程的季節性。

(1)出現季節性有以下原因:

①季節對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響

②季節對活的傳播媒介的影響

③季節對傢畜活動和抵抗力影響

2.周期性:某些傢畜傳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熱等)經過一定的間隔時期,還可能表現再度流行,這種現象稱為傢畜傳染病的周期性。

八、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作用於傳染源

2.作用於傳播媒介

3.作用於易感動物

二.社會因素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2、飼養管理因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