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吠陀時代—東方宗教的搖籃

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前700年)印度哈拉巴文化衰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將這一時段的史料收集保留在吠陀聖典中,因此稱這段時期為吠陀時代。吠陀時代以公元前900年左右為

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前700年)

印度哈拉巴文化衰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將這一時段的史料收集保留在吠陀聖典中,因此稱這段時期為吠陀時代。

吠陀時代以公元前900年左右為界,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和晚期吠陀時代。

吠陀,意為知識,是神聖或宗教的知識,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主要文體是贊美詩、祈禱文和咒語。

《梨俱吠陀》:對眾神的贊美。

《耶柔吠陀》:對祭祀的指導。

《娑摩吠陀》:特別祭典上的頌歌,具有較強的音樂特征。

《阿闥婆吠陀》:相當於是對吠陀社會的寫生。

婆羅門教誕生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是簡單的自然崇拜。他們把各種自然現象和自然力想象為人格化的神,通過獻祭和祈禱的方式祈求神靈消災賜福。

公元前10世紀中葉,隨著社會分化的加速,出現瞭國傢。以《梨俱吠陀》為中心內容的吠陀宗教為瞭適應社會變化,開始進行改革,最後形成瞭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的婆羅門教。

吠陀時代後期,雅利安人發展出瞭“梵”的理念,意為最高的實在。“梵”其實並非一個神靈,但卻是比神靈更高,更深,且更基本的力量,是宇宙中所有一切事物強大並擴張的根本原則。它是生命本身。

“梵”永遠不能被定義或描述,但它可以在宗教儀式中被體驗到。

生主

公元前10世紀中後期,原有的神靈已經不能讓人滿意。一些在《梨俱吠陀》後期的贊美詩中提到一位更值得贊美崇拜的神靈,它將成為印度軸心時代的基本神話之一。

贊美詩中描述瞭一位從原始混沌中顯現出來的造物主,是梵的人格化變體。他的名字是生主(Prajapati)──“一切”。

生主與宇宙完全相同。他是支撐宇宙的生命力,意識之萌芽,從未被知曉的物質之水中射出的光芒。

但生主也是宇宙外的一位神靈,能夠安排自然法則。他是內在而又超越宇宙的,是獨一無二的“眾神之神,無與倫比”。

原人

在《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中,一位聖人通過反思雅利安人古老的獻祭創造傳說,為印度的軸心時代奠定瞭基礎。

他追憶起原人(purusha)的犧牲使人類得以形成。他記述這個原人,依照其自由的意志走進獻祭場,躺在剛剛播撒的青草上,聽任神靈殺死他。

這一甘心屈從的舉動使宇宙開始運轉。原人自身就是宇宙。萬物由他的屍體產生出來:鳥兒、野獸、牲畜、人類社會的等級、天空和大地、太陽和月亮。

原人不僅現身為客觀世間,而且現身為人類生身的始祖。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正式確立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之後,分為4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教神話:諸神分割瞭原人的身體,用他身體的不同部位創造出瞭四個不同的種姓。

前3 種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比較高貴;首陀羅種姓出自原人之雙足,所以比較低賤。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種姓制度對印度人的影響極其深遠。雖然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後的農村仍相當嚴重。

———————————————

更多內容請關註公眾號 軸心時代研究所

WeChat ID : TheAxialAge

公園前800年-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塑造人類精神與世界觀的大轉折時代,在這個時代,蘇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釋迦牟尼、孔子等創立各自的思想體系。軸心時代研究所希望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能夠為當今人們提供精神指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