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日本文明史

(1)繩文人(英語:Jomon people、日語:じょうもんじん),舊石器時代後,約1萬6500年前的公元前145世紀到約3000年前的紀元前10世紀繩文時代的文化,大致

(1)繩文人(英語:Jomon people、日語:じょうもんじん),舊石器時代後,約1萬6500年前的公元前145世紀到約3000年前的紀元前10世紀繩文時代的文化,大致分佈在現在的日本北海道,本州島,琉球群島。因此,在這個地區居住的印有繩文陶器的新石器時代人稱為繩文人。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宣佈,他們成功解讀瞭日本古代繩文時期常染色體DNA的遺傳信息,並認為現代本州和族繼承瞭繩文文化居民10%DNA,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研究人員推斷,繩文人由亞洲大陸幾個不同形質人種組成混居過著狩獵采集生活。

(2)彌生人(日語:彌生人/やよいじん Yayoi-jin),是指彌生時代來到日本列島的移民團體,與繩文人在人類學上有明顯區別。又叫彌生時代的原始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3世紀中葉,因代表該時期文化特征的陶器,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日本本土大和人大多是彌生人的後裔,但也有和繩文人的混合體。據估計,繩文人的祖先遺傳常染色體dna少於12%。另一項研究估計,東京人的繩文人祖先約占10%。大約在彌生時代的後半期,公元1世紀時,包括東海地方、北陸在內的西日本形成瞭廣大的地域勢力,在公元3世紀中期進入瞭古墳時代。2019年,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最近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大多來自彌生人,彌生人基本上取代瞭當地的繩文人。

(3)邪馬臺國(亦稱邪摩堆、夜麻登及耶麻騰)是《三國志》中《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倭人條(通稱魏志倭人傳)記載的倭女王國名。具體起始時間不詳,而且關於邪馬臺國的所在地,傳統上有畿內說與九州說,但因史料限制,尚無定論。

《魏志》記載,2世紀末日本有許多小國分立,邪馬臺國是統治這些小國的強大國傢。女王卑彌呼統率周圍的奴國和伊都國等許多小國,數次向魏國朝貢。女王死後,統治力量為之動搖,後立同族的臺與為王,力圖復興。當時的社會由王、大人、下戶、生口、奴婢等各種身份構成。王有主管祭祀的女王和負責政治、軍事的男王,共同進行統治,由大人協助。下戶受王和大人的支配。生口是戰俘(有人說是繩文人),相當於奴隸。

2010年,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海底遺跡研究會理事長木村政昭(日語:木村政昭)又提出琉球說(或稱沖繩說)。中國語言學傢鄭張尚芳認為邪馬臺是Yamato(日語大和)的音譯。大倭管市場,大夫管外交,大率是刺使(日後的太宰府)。

(4)奴國(Nakoku State),是日本彌生時代的小國,或位於今天的日本九州福岡縣,約存在於公元1世紀至公元3世紀,也是最早向我國入貢的部落小邦。根據《後漢書·東夷傳》所記載,公元57年,奴國國王向光武帝入貢。獲賜漢委奴國王印,國王受封倭奴國王。這印在江戶時代被挖掘出。另外,《魏志倭人傳》中也提到此國,有二萬戶人口。

(5)末盧國(Matsuro State),是一個日本北九州地區的古國,約存在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6世紀初,地理位置在今日本佐賀縣的松浦半島南端。根據《魏志倭人傳》記載,末盧國有四千餘戶居民,依山靠海,草木茂盛。

(6)狗奴國(Gounu State)是《三國志》中《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倭人條中所記載的倭人國傢之一。根據該條記載,2世紀末倭國大亂,分成許多小國,而邪馬臺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傢。狗奴國位於邪馬臺的屬國奴國之南,在卑彌呼奠定邪馬臺國之霸權後,狗奴國是唯一不附屬該國的國傢。狗奴國國王名叫卑彌弓呼,但掌握實權的官員名叫狗古智卑狗。卑彌弓呼與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素來不和,兩國互相攻擊。正始八年(247年),卑彌呼派遣載斯、烏越出使曹魏,向帶方郡太守王頎陳述兩國交戰的情況。但魏少帝曹芳決定不參與戰爭,僅派遣塞曹掾史張政攜詔書與黃幢(一種具有特殊榮譽的軍旗)前往詔諭其國。不久以後,卑彌呼逝世,但戰爭仍然持續。

(7)大和國(英語:Yamato Kingdom,日語:やまとのくに ),又稱為大倭國、倭國、大養徳、大倭等,是日本古代的奴隸制國傢,存在於公元4世紀到公元7世紀,興起於日本本州中部奈良地區。大和國形成初期,以近畿大和地方為中心,君主被稱為大王。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後,確立天皇統治制度,日本進入封建時代,大和時期結束。在考古學上,這段時期被稱為古墳時代。

(8)平安時代(Heian Period),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長岡京移到平安京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瞭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於784年決定從長岡遷都到山城國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在那裡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借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由於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傢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也有許多國際上和日本國內的權威的歷史學傢把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正式開始時間)。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

(9)蝦夷(Emishi),是古代日本的族群之一,根據其地理分佈分為南蝦夷、西蝦夷、渡島蝦夷、渡覺蝦夷等,主要分佈在日本東北部。蝦夷這個族群在文獻中首次提及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在中國記錄中它們被稱為“毛茸茸的人”。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政府決定在蝦夷地區設置箱館裁判所,隨即把名稱改為箱館府;1869年,蝦夷地區改稱北海道。

(10)鐮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建立者為源賴朝。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中央貴族掌握實權的結束,而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瞭歷史舞臺。

建久三年(1192年)7月,源賴朝受封為征夷大將軍,正式開幕,史稱源氏幕府或鐮倉幕府。鐮倉幕府的建立也標志著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1318年,後醍醐天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廢黜武傢院政,開始親政。正中元年(1324年),後醍醐天皇密謀倒幕,但計劃被幕府得知,第一次倒幕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密謀倒幕,倒幕軍被幕府軍打敗,史稱“元弘之亂”,第二次倒幕運動失敗。

1333年,各地豪族都開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北條氏專制政權,途中倒戈天皇,號稱“勤王”,領兵反抗幕府,攻擊六波羅探題部隊。於此同時,新田義貞於關東起兵,攻下瞭鐮倉,北條高時及其一族相繼自殺,鐮倉幕府滅亡。

(11)室町幕府,也稱足利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二個幕府政權,由足利尊氏於1338年開設,終於1573年,其間共經歷15代室町征夷大將軍(由於第10和12代將軍是同一人,所以有說是16代)。室町幕府雖然長達二百多年,但有一半時間國傢處於戰亂之中,幕府並無能力去控制擁兵自重的大名,日本步入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

室町幕府執政時期,由強大的守護大名任“管領”等要職輔佐將軍。室町幕府在行政方面由將軍總理一切政務。其下設“管領”,以輔佐將軍,一般由足利氏一族的斯波、細川、畠山三氏輪流擔任,謂之“三管領”。管領之下有侍所、問註所,政所等機構,而以侍所最為重要。在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任期內應仁之亂與細川政元的政變之後,日本各地大名豪族互相征伐兼並土地,不再聽從幕府號令,室町幕府勢力衰弱。應仁之亂開始日本進入瞭舉國混戰的戰國時代。雖然戰亂持續,但內外通商繁盛,農業、工業技術也有所提高。1573年(天正元年),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驅逐出京師,室町時代結束。

(12)江戶幕府(日語:江戸幕府/えどばくふ;1603年3月24日-1868年4月21日),又稱德川幕府(日語:徳川幕府/とくがわばくふ ),它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東京)而得名。它從創始者德川傢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還政予明治天皇為止,共經十五代征夷大將軍,歷時265年。

德川傢康建立幕府後,建立起幕府嚴密控制下的政治體制,經過德川秀忠、德川傢光兩代將軍,幕府統治趨於穩定。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隻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隻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瞭幕府統治基礎。1868年德川幕府徹底垮臺。此後,日本基本結束瞭將軍及幕府統治的時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