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一些個人看法

近十年是社會階層之間的認知和共情逐漸分層撕裂的過程。我將其歸因於城鎮化擴張和城市基礎配套升級過程中,隨著一輪輪市容市貌整治,逐漸逐出瞭原本在城市從事基礎性服務工作或者小生意

近十年是社會階層之間的認知和共情逐漸分層撕裂的過程。我將其歸因於城鎮化擴張和城市基礎配套升級過程中,隨著一輪輪市容市貌整治,逐漸逐出瞭原本在城市從事基礎性服務工作或者小生意的中下層勞動者,比如流動攤販、蚊子餐館師傅、小便利店雜貨店老板、三輪車師傅等。

隨著租金的提高和城區商業化開發的推進,大量這樣的外地中下層勞動者逐漸被迫遷出瞭原本所服務的城市。他們的功能漸漸被綜合體、中大型超市、連鎖餐飲公司、線上超市、外賣所取代。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進步——智慧城市加速瞭商品流通。但你可能沒註意到,這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社交關系的脫鉤,意味著這些中下層勞動者不再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原本你會去他們那裡買早飯、吃中飯晚飯、宵夜、買日用品,偶爾還會和老板聊天吐槽,如此一來你們之間會有一層人際交往。他們會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隔絕的,他們生活中遇到的酸甜苦辣,你也會看在眼裡,進而產生一定的共情,如同鄰居一般,這也是你生活體驗的一部分。

但如今一切都已大相徑庭,嚴格來說,當前為城鎮居民提供基礎服務的並不是人而是功能性的服務應用——這層應用是產生不瞭人際交往的。市民采購服務過程中僅僅是完成交易(比如你去超市采購和網上點外賣,根本不會和服務提供者產生直接的人際交往,你去海底撈吃火鍋也不會和服務員攀談)。越發達的城市越是如此。

對現在的城鎮居民而言,到底是人在為他們提供服務,還是螞蟻在為他們提供服務,這並沒有多大區別,提供服務的中下層勞動者都被包裹瞭一層商業體系的外衣,不與購買服務的人產生直接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隔絕,自然造成階層之間情感和認知的偏差,而封閉小區式的居住模式更造就瞭牢固的同層階級交際圈。如今不同階層的人感受到相互之間的生活。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包括已經習慣瞭當前生活的,物質條件優渥的城市居民,往往對社會中下層的生活狀態缺乏瞭解和感受。他們可能樂善好施,可能充滿同情心,可能擁有良好教育所造就的正直三觀,但他們無法切身體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進而對其思維方式和觀念想法有所認知,那些人和事已經離他們太遠,故亦無法產生共情。

他們往往以較高標準的道德理念來評判他們的所見所聞,潛意識中默認瞭所有人理所應當地遵循這個標準,對於低於這個標準的人或事,他們往往深感痛心和絕望,甚至會表現出俯視的姿態——這是壞人,那是好人,成為價值認定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在廣州一邊有人在擔心自己的生活工作就業和飯碗希望采取強硬的管控手段,而另一邊有人在擔心強硬的管控措施造成各種政治不正確的“種族歧視”行為會影響國際關系。

這個世界,歸根到底,太撕裂瞭。

加速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