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教養假說朱迪斯.哈裡斯是來自美國新澤西的一位老奶奶,1998年,本書面世的時候她已經六十歲瞭,《教養的迷思》站到瞭整個學術界的對立面,就像當時“日心說”面世的時候,她說:“

教養假說

朱迪斯.哈裡斯是來自美國新澤西的一位老奶奶,1998年,本書面世的時候她已經六十歲瞭,《教養的迷思》站到瞭整個學術界的對立面,就像當時“日心說”面世的時候,她說:“她從來都具有不怕麻煩的勇氣,她已經準備好讓學術界的那些年輕人像打倒稻草人那樣把她打倒。”

哈裡斯的理論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特別是語言學傢史蒂芬.平克。

哈裡斯主要反對“教養假說”,在這個時代,如果子女的教育失敗,為人處事失敗,都會到傢庭和父母身上找問題,因為人們覺得孩子成長中的“人格 ”問題都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我相信二十一世紀的年輕父母們大多數還是在實行“教養論”吧!畢竟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同輩朋友,同事都是如此。

我有個四歲的女兒,今年“新冠疫情”在傢裡帶著,各種讓人頭痛,恨不得早點塞到學前班去。我們院子裡的傢長都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傢當寶的“神獸”如果放到學前班去,保準變成一個“順眼”的孩子。老師說:“今天寶貝在學校很乖,都自己吃飯。”但是在傢裡,如果不喂她吃飯,那今天傢裡就不得安生。

為什麼這麼大點的孩子也會傢裡一套,學校一套呢?哈裡斯說:“傢庭的規范始終隻適合傢庭,到瞭傢庭以為,不論是學校還是工作單位,一切規范以外面的規范為主,孩子的性格在這個過程形成。”

群體社會化

這就是作者說的“群體社會化理論”,這也是反對“教養假說”的核心。灰姑娘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傢裡受到繼母的打壓,為瞭保護自己,她變得灰頭土臉,壓抑自己的本性,當離開傢庭後,她釋放自己的天性,她也想和其他姑娘一樣,變得公主般漂亮,於是她遇到瞭王子,最後結婚瞭。

父母對子女權威的這根線,隨著子女年齡增長會慢慢斷裂。而影響子女性格的因素並不在父母,在子女所在的“同輩群體”,也可以說是同輩文化。

社會化在子女接觸其他同輩就已經開始瞭。1931年,有個嬰兒與黑猩猩的實驗,實驗的一對夫妻教授把十個月大的黑猩猩“瓜 ”帶回傢裡,與自己七個月大的兒子唐納德一起養育。接受文明的實驗中,“瓜”的訓練總是領先一籌,最後“瓜 ”成瞭領導者,唐納德成瞭跟屁蟲,“瓜 ”做什麼,唐納德總能模仿什麼。很顯然,就和大多數小朋友那樣,弟弟妹妹總是大孩子的跟屁蟲,為瞭融入群體,他們樂於接受大孩子的支配。到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實驗終止,唐納德學會咬墻,也學會吃東西時的叫聲,隻是不知道,唐納德在高興的時候,會不會“啊嗚啊嗚”的拍著胸脯。

現在的孩子,隻要一會走路,他可以無時無刻跑去找自己的小夥伴玩,他會模仿大點的孩子,說一些你不能聽明白的“專屬語言”。到3歲左右,孩子已經能分清你,我,他,我們與他們,但是6歲的孩子是排斥和這些跟屁蟲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顯著特征”的概念會影響他們的認同感,不僅大人成為“他們”,還有大孩子,女孩子,如果讓一個六歲的小男孩扮演女孩子,會讓他覺得比尿褲子還丟臉。

群體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是“同化”,也叫“多數裁定原則”,進來的新人都要說多數人在說的語言,如果你還不會那就得學,你總要交流吧!父母教會的規則可能也不實用瞭,傢裡的優待政策現在得靠自己去爭取。而文化傳承都是大孩子教給小孩子,它就像個沙漏,把受到不同傢庭教育的孩子放進去,出來的都是自覺去遵守,維護共同文化的孩子。如果他們共同文化被大人幹預,他們會用很多種辦法來挑戰大人的權威。父母一直教導子女不能玩水,怎麼怎麼危險,可是一離開父母的視線,子女會玩一整天的水,而下去抓魚,捉泥鰍這些技能都來自同輩文化。現在,讓成人去做一個“鱔魚夾”,可能會絞盡腦汁想很久吧!在童年時候的你會記不得嗎?

而同輩文化與父母也有沖突的地方,雖然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吸煙在所在的群體是正常的,父母過於幹涉會讓我在群體很沒面子,會影響我的地位。在青春期的子女眼中,就沒有哪一個父母理解自己,與父母走得近的孩子會受到貶低與嘲笑。

刻板印象

群體內部也會因為“差異顯著”分化,孩子可能會因為“膽小”受到大傢霸凌,還會留下一個伴隨很長時間的外號“膽小鬼”,這個也叫“刻板印象”,在很多時候影響孩子的行為,他會變得更加膽小,更加沒自信。

“笨”也屬於一個刻板印象,一個“笨”字會影響一個人很多年,在學校他會和成績不好的同學在一起,工作中會覺得自己不能勝任這個任務。何帆老師就講過,自己小時候也並不聰慧,可還是通過努力考上北大,當上教授。但不是所有的子女都像何帆老師那樣幸運,如果子女覺醒的晚,二十歲上大學與三十歲上大學可是兩個概念。

本書並沒有提及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有哪些影響,隻是說父母對孩子有相對的影響,比如基因和傢庭環境,提前在傢庭教會孩子某種語言或者才藝,到外在群體時可能會給子女加分,影響子女在群體的存在感。

很多父母送子女去私立學校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這些父母都比較重視教育,共同的傢庭環境出來孩子能相互影響;如果送一批不聽話的孩子去私立學校,那他們又會形成一個不聽話的小群體,這樣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哈裡斯為父母們說瞭很多公道話,把專傢說的父母對子女的直接影響變成瞭間接影響。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他們隻是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有自己的同輩文化,他們的明天是父母不可到達的明天。

所以父母們不要再焦慮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在10歲後就已經斷裂,當然不是讓父母不去管孩子瞭,父母能做的就是多關註孩子的環境,盡量讓孩子不要走上迷途,古時候的“孟母三遷”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書中還談到遠古時期的人類如何教養孩子的,幾百年的現代化在600萬年的進化史上不過彈指之間,人類的鋼鐵與科技已經讓人們變得“膨脹”,這些所謂專傢的“教養假設”不過是文化的冗餘,猶如空中樓閣,卻讓如今的父母不堪重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