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四季田園詩(十二)| 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有知——韓愈《晚春》賞析

小序“花自飄零水自流”,暮春時節,百花凋零。望著眼前的美好隨風飄落,輾轉成泥,總會給人帶來感傷。因此自古以來,每逢暮春時節,惜春傷春之詞也常常成為詩歌中永恒不變的主題。韓愈

小序

“花自飄零水自流”,暮春時節,百花凋零。望著眼前的美好隨風飄落,輾轉成泥,總會給人帶來感傷。因此自古以來,每逢暮春時節,惜春傷春之詞也常常成為詩歌中永恒不變的主題。韓愈這首《晚春》,在情感上卻一改落寞寂寥之基調,用新奇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別開生面的暮春圖。

同時,詩中又富含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可謂是說理詩中之翹楚。

作者介紹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傢、思想傢、哲學傢、政治傢、教育傢。。韓愈作為詩人,也被認為是中唐詩人的翹楚,開創瞭“說理詩派”的詩風,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劃重點:

創作背景

此詩乃韓愈春遊郊外時所作,當時的他已是半百之年。這首《晚春》,是其說理詩派的代表作之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

【註釋】

不久歸:將要結束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

百般紅紫鬥芳菲

【註釋】

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

鬥芳菲:爭芳鬥艷。

【譯文】

萬紫千紅競相展示美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註釋】

楊花:指柳絮。

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

【譯文】

楊花榆莢沒有這種才華情思

超級鏈接 楊花

古代詩詞中,“楊花”是指柳花“,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兩種樹,而是特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

古詩中的意象 楊柳

-送別

“柳”諧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絲柔長,風吹而成纏綿難舍之狀,故古人常折柳送別。

以“柳”訴離別的鼻祖當數《詩經·采薇》裡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後便一發不可收,無數優秀的贈別詩裡都用到瞭“柳”。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即取此意。將別情用柳化成形象語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鈴》中寫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以楊柳岸配合曉風、殘月等意象,把自己與情人分別的淒慘之意描繪得淋漓盡致。

李白詞裡的秦娥望著“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不由得想起分別許久的愛人;看見人們折柳贈別,白居易不禁傷感萬分,寫下《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以此抒發自己傷春嘆別之情。

-思鄉

古人喜歡在庭院裡、房前屋後種柳樹,既好養活又美觀。一旦離開故土,他們看到柳樹就會想起傢,想起傢中的親人。柳,承載著古人們的思鄉情。

王之渙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來表現將士們的離愁與思鄉之情。戍邊將士們聽到有人用羌笛吹奏出《折楊柳》的曲調,再看玉門關外的柳樹光禿禿的,不曾發芽,想起傢中院子裡的柳樹,不禁悲從中來。

張九齡更甚,直接把一枝柳條比作故園春色:“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超級鏈接 榆莢

榆莢也叫榆錢兒,是榆樹的種子,因為它酷似古代串起來的麻錢兒,故名榆錢兒。新生出來的榆錢兒脆甜綿軟,清香爽口,又因它與“餘錢”諧音,村人在房前屋後種榆樹也有討口彩的意思在裡面。

榆錢不光名字吉利,寓意吉祥,在饑荒年代,還是老百姓的救命糧。

榆錢的吃法有很多種:生吃、煮粥、做包子餡兒均可。不過,最常見的是蒸著吃。

榆錢的生長期極短,從清明到谷雨時節,榆樹上的“榆錢”開始飄落 。形如小銅錢的樣子,隨風飛舞,這樣的場景好像和清明祭掃的氛圍挺呼應。這些景象,都是古時文人們用來寄托傷春心緒的經典。

詩雲“風吹榆錢落如雨,繞林繞屋來不住”“蝴蝶成團榆莢飛,輕狂恰似五銖衣”。

惟解漫天作雪飛

【註釋】

惟解:隻知道。

【譯文】

隻懂得像漫天白雪四處紛飛

賞析

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描寫瞭暮春時節,草木因惜春而爭奇鬥艷,各呈芳菲的動人情景。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工巧奇特,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

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

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不僅能“知”春“鬥”芳菲,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

草木的“才思”斐然,爭奇鬥艷,和楊花榆莢的平庸無奇形成對比,更突出瞭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自卑,反倒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的勇敢品質。

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寂寥落寞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關註以下我新開啟的這個專欄——

在這個專欄裡,我試圖將小學生必備古詩文按照不同的主題和線索,用大語文的理念串起來。 目前正在進行的主題是——四季田園詩。

我將用和季節有關的古詩,和二十四節氣進行融合穿插,幫助孩子體會季節特征、不同時節的物候特征。同時進行歷史、文化、文學常識的穿插,從而達到以下目的:

1.能夠古詩中的景物判斷出時節。

2.能夠體會詩中的情感基調。

3.對於格律有一定的體會。

4.對於常見的詩人的身世、交際圈、時代背景有輪廓上的認識。

5.不斷強化和記憶詩人的名、字、號,以及深化對詩人的瞭解。

6.熟悉古詩中的常見但是現實中不常見的物品,如木屐、箬笠、蓑衣、柴扉、籬落。。。

7.詞語積累。

8.對於古詩中的意象有簡單的理解。 我自己的孩子正在按照這個線索進行學習,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感謝看到這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