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豆瓣8.2分,這本書值得一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已經暢銷全球30多年瞭,僅本書一開始的媒體好評和名人贊譽所占據的篇幅快趕得上正文的一個章節瞭。有的人讀完之後說這本書全是成功學和雞湯,沒有什麼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已經暢銷全球30多年瞭,僅本書一開始的媒體好評和名人贊譽所占據的篇幅快趕得上正文的一個章節瞭。

有的人讀完之後說這本書全是成功學和雞湯,沒有什麼幹貨。但我認為恰恰是這本讀起來最「雞湯」的書卻最不「雞湯」,因為這本書告訴讀者的道理不是幹巴巴的說教,而是從諸多成功學方法中抽象出來的最本質的生活原則。

七個習慣,七個原則,大道至簡。沒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離開這七個原則當中的任何一個。就如同作者所說,本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更像是自然法則。我隻是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通過梳理分析,為人所用。

通過這本書,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基於這七個自然法則去“塑造性格”而不是“獲得成功”,作者不僅要幫助我們變成高效能人士,還要成為更好的領導者。

你,就是自己的領導者。

一、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不怨天尤人,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有條件的,充分利用條件;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

積極主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把選擇權交給他人和環境。這個世界上,除瞭你,沒有人會為你的事情負責。

人生有三大問題,可以直接解決的問題、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和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積極主動,意味著把解決問題的選擇權交給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直接放棄,主動創造條件解決前兩個問題。

根據二八定律,每個人一生遇到的問題中80%都是前兩個問題,也就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剩下的20%才是無法解決的。可它隻有20%,根本無法影響大局。

事實卻是,很多人硬生生的把80%可以解決的問題當作無法解決的問題來處理。「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其實很多時候,你稍微多給自己留下一些反應時間,從自己慣性思維方式中奪回控制情緒的選擇權,80%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解決瞭80%可以解決的問題,你就可以舒服的過完這一生。

關於積極主動,我有一個記憶很深刻的經歷。

讀高二的時候,有一天晚上語文老師來給我們上晚自習,她拿瞭一本短篇小說集錦,讓同學們主動來講臺上朗誦。

我當時特別想上臺朗誦,主要目的是為瞭鍛煉一下自己當眾講話的勇氣。我猶豫瞭半天,糾結瞭半天,仍然沒有鼓起勇氣。我害怕上臺後會緊張,我害怕朗誦的不好會被同學嘲笑。

這時候同桌看不下去瞭,告訴我說,你再不上去,這節自習課就結束瞭。機會是你自己爭取的,沒有人會幫你。

聽到這句話,我決定把握住這次機會,不留遺憾。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上臺講話是多麼正常的一件事,可對於我來說,邁出這一步就如同阿波羅登月邁出的那一大步。

積極主動,機會永遠都是自己爭取的。

二、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設定一個要達成的目標。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事情進展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工夫。

畢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走冤枉路。許多人拼命埋頭苦幹,到頭來卻發現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瞭墻,但是為時已晚。

我們平時開車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一定會在地圖軟件中輸入一個目的地,然後根據軟件推薦的路線前進。

以終為始,做事先定目標,如同地圖導航一樣,有瞭目標,我們就有瞭前進的方向,即使偶爾在某個路口走錯瞭,隻要目的地還在,導航總會為我們重新計算出新的路線。

以終為始,越努力越幸運;心中有目標,腳下有力量。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找來兩組學生,給他們所有人發瞭同樣的一份文件材料進行學習,並告知學生,文件材料上的內容他們過段時間會抽查考試。

不同的是,其中一組學生研究人員明確告知瞭抽查考試的時間,另外一組學生研究人員僅僅告知他們考試時間在數周之後。

研究結果表明,給瞭明確考試時間的那組學生考試成績要遠遠高於另外一組。

以終為始,也是主動賦予自己掌握全局的能力,先為自己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做事情過程中就能時刻註意到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以便動態調整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手中的資源。

三、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做時間的管理者。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分為4類:

一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比如危機、迫切的問題、在限制時間內必須完成的事情。

二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有利於未來個人發展的事情。結合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隻要是與目標相關的、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事情就是要事。

三是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比如別人的事情。有很多人對同事提出的請求很難說不,同事請求幫忙做個事情,即使自己不想做,但礙於情面還是答應瞭,結果忙的團團轉,做瞭一大堆對同事來說很重要,對自己卻根本不重要的事情,結果是為他人做瞭嫁衣。

四是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比如看電視、玩遊戲、逛街等等。

許多人每天忙忙碌碌,等年底復盤總結時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幾件可以拿出手的成績。一般人總是會拿表面的努力來掩蓋思考的懶惰。我們往往會對燃眉之急立即反應,對當務之急卻不盡然。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這本書提到,稀缺是一種主觀感覺,當某種資源(比如時間)處於不夠用的狀態時,稀缺就會俘獲人的大腦,占據人的註意力,從而使人產生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讓我們排除一切雜念,隻關註當前緊急且重要的事,給我們帶來「專註紅利」,讓我們得以完成手頭非常緊急且重要的事。

但同時,稀缺心態也讓我們將所有精力都集中於當前要馬上解決的事情,無暇顧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這也是我們為何平時如此忙碌,年底成效卻不大的原因。

最好的應對方式是每天抽出專門的時間來思考如何提前做好準備計劃,將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轉化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比如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如果平時做好復習,就不至於在考試來臨之際付出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你就可以抽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價值的事情。

如此,重要且緊急的事就轉化為瞭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所以我們更需要的是自制力與主動精神,急所當急。逐漸養成預防型的思維方式,在重大事件限定的deadline之前就把所有的工作準備好。

以終為始,要事第一,你的註意力便不會被日常瑣事所俘獲,你就有時間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事。

四、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

生活不是高考般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而是達標式考核的相互合作。世界之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每個人可以從這個世界上獲取到個人成長所需的所有資源。

個人發展完全沒有必要以損害他人利益為代價。隻有雙贏的合作,才能把蛋糕共同做大。

現實生活需要你我的相互依賴,而不是單槍匹馬,你的很多夢想都需要通過與他人合作才能實現,而贏/輸模式是這種合作的最大障礙。

什麼是雙贏?兩敗俱傷當然不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損,也不是。隻有雙方都能從合作中獲得益處,這樣的雙贏合作才能長久。

你愛我,我愛你,合作雙贏甜蜜蜜。

講一個最近發生的故事吧。

前幾天,我們單位一行幾人來南京出差。第二天中午工作結束之後我們準備回酒店休息,這時候一個同事來電話,讓我們把原來酒店的房間退掉,因為他剛找到瞭一傢條件更好的酒店,價格完全一樣。

下午我們問他,條件這麼好的酒店,價格還一樣,你是怎麼搞定的?

他得意洋洋的說,這就是雙贏思維。你看,現在正好趕上瞭疫情防控,很多單位都限制來南京出差旅遊,酒店有很多客房都是空置的,他們酒店空著不就是資源浪費嗎?

既然這樣,我們不妨做個雙贏的合作,我們6個人要在南京出差大概1周的時間,人多,時間也挺長的,我就跟他們經理談瞭談,把房價降低一些,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聽完他的講述,我連連稱贊。

隻要有合作,必有雙贏的思路。

五、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首先去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溝通的關鍵。

聽說讀寫,「聽」字總是排在第一位,可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練習說、讀和寫,卻沒有聽。

說和寫,是在溝通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讀,是在溝通中聆聽他人的觀點和想法,不過這種溝通方式是單向溝通。

沒有人告訴我們在雙向溝通中「聽」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要克制自己表達的欲望,耐心聆聽別人說話,尤其是從對方的立場去聆聽,實在不是件容易事。

很多人在溝通中存在的問題是別人還沒有把話說完,就急不可耐的插話打斷對方。

「你先聽我把話說完」。不知道你們在與他人的溝通中會不會經常聽到這句話。

先知彼,後解己。溝通就是先去認真聆聽他人講話,先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再去發表自己的看法。

舉個例子。

在日常溝通中,很多人並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說,晚上很晚女朋友下班瞭,對男朋友說,這個工作太累瞭,我不想幹瞭。男朋友一聽就急瞭:你這個工作剛跳槽沒多久,怎麼又要換工作?哪個工作做起來不累呢?雙方就此引發矛盾。

其實女朋友今天僅僅是因為工作報告沒有寫好被領導批評瞭而已。在雙方溝通中,男朋友在沒有認真聽完女朋友的想法之前,就立馬進行價值判斷,根本就無從發現對方到底要表達什麼需求和情緒。

知彼解己,所謂正確溝通原則是:先理解別人,我先做到移情聆聽,目的不是做出回答,而是深入、全面地瞭解你的想法。當我能夠像你一樣解釋你的觀點之後,就集中精力闡明我自己的觀點,讓你也能夠理解我的觀點。

六、第六個習慣: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用八個字來總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

每個人的經歷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之間一定會產生心理、情緒和價值判斷的差異,不過,有差異才會有收獲。

在溝通中,統合綜效要求我們積極主動敞開胸懷,接納一切奇怪的想法甚至是與自己價值觀相悖的想法。

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復雜系統,要弄清事情發展的規律,必須得多角度多方位研究。

而一個人受其過往經驗、思維方式、知識儲備的限制,不可能從方方面面對復雜的事情做一個全方位的評估,肯定會有漏掉的角度。

古代戰爭中,為什麼每一個「霸主」身邊都會聚集大批謀士來出謀劃策?因為戰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一個人的眼界終歸有限,稍不留意可能滿盤皆輸,隻有博采眾長,才有可能看到事先看不到的隱患。

可事實上,統合綜效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一到實際操作層面就容易演變成獨斷專行。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

公司領導召集部門員工一起開會,領導想要表現一種民主決策、暢所欲言的會議氛圍,讓大傢從自身角度出發,談一談部門下一年度的工作計劃。

於是大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乏有很多好的點子和想法。發言結束後,領導開始總結:我認為大傢剛才的發言都非常不錯,從各自負責的那一塊工作出發,談瞭很多關於我們部門下一年度工作開展的實施計劃,非常有價值。不過,我認為,下一年度的工作計劃應該這樣:···。

在領導的總結中,剛才員工的工作建議一個都沒有采納。

久而久之,再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在會議上認真發言瞭。

統合綜效不是獨斷專行,不是領導者的一言堂,而是借鑒采納不同人的不同意見,肯定不同意見的合理性。

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找共同目標,通過創造性的合作,實現整體大於部分之和,1+1>2的效果。

七、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劉潤說:你能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持續的給予價值,是更新、積累人脈的唯一方法。

那麼,如何才能持續的給予價值?

作者給出瞭方法,不斷更新。通過身體、智力、精神和社會/情感四個方面的不斷訓練,磨礪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這六個習慣,把不斷提升自己變成一種優秀的習慣。

生命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積累的過程。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如何磨練自己,實現自我能力的不斷更新?

作者在書中提到瞭四個方法。

第一,身體。

身體永遠都是革命的本錢。這方面我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受,前幾年有一次打籃球,意外把腰給摔傷瞭,經過治療之後在傢裡面整整躺瞭一個多月。

在躺平的那段時間中,我特別想坐在書桌前看書、寫文章,但身體不允許,想要學習而不能,痛苦至極。

鍛煉身體,作為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永遠永遠都應該把它作為要事第一的原則來對待。

第二,智力。

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力發育和學習習慣都源自於學校的正規教育。可是,一旦從學校畢業,很多人便自此開啟瞭學習教育上的退休模式。

不再認真讀書、不再用心思考、不再積極探索、不再重視寫作。相反,我們會按照要事第一,積極主動的原則把時間花在看短視頻和打遊戲上。

如果說身體是一臺計算機的硬件,那麼智力就是這臺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好的操作系統可以同時支持多種任務的並行運行,可以合理的調度資源、處理意外事件。

智力層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斷學習知識,磨礪心智,開闊視野。再讓打工人重新回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們能做的是學會自我教育、終身學習。

一是多讀書。讀書不是看短視頻和肥皂劇,笑一笑就過去瞭。讀書會迫使我們不得不去努力思考,全方位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大腦越用越聰明,這是因為知識和技能產生的本質就是不同神經元之間通過神經突觸的相互連接。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則是不斷改變、激活、強化神經突觸連接的過程。

你學習的越多、思考的越多,不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回路就會更加牢固、更加多樣。知識的融會貫通就是學習到一定階段時不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相互連接。

所以說,隻有學習和思考,才能讓大腦更加聰明。

二是多寫作。磨礪心智的另一種有效方式是寫作。通過不斷記錄自己的想法、經歷、深刻見解和學習心得,我們的思路就會更加明晰、準確和連貫。寫作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對知識的重新排列組合。

讀書和溝通,是我們與他人深入交流思想、感受和理念的過程。獲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識,緊接著,通過寫作,強化我們對知識的掌握,而不是膚淺地停留在事物表面,也有助於我們提高思考、推理和獲得他人理解的能力。

第三,精神。

精神是價值和方向指引。想象一下,當你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的時候,即使你人坐在辦公室中,你能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手中的工作嗎?

我們需要精神層面的更新來凈化心靈、拋除雜念、處之泰然、波瀾不驚。

精神層面的更新需要刻意的精神訓練,尤其是精神專註力。

阿德勒心理學建議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引起的矛盾時,首先思考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冷靜的劃清界限,不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

堅持「課題分離」的理念,不斷進行精神訓練,提升做事時的精神專註力。因為太多的人都會因為人際關系中的小摩擦使自己憂心忡忡,無法集中精力進行工作和學習。

第四,社會/情感。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關系,我們的工作離不開他人的支持與協作。判斷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志,就是看他是處於個人獨立期還是情感互賴期。

獨立期的人是依靠個人能力,單槍匹馬走天下。互賴期的人是依靠團體的力量,通過創造性的合作一起打天下。

從獨立期到互賴期,我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處在人與人相互連接的社會中,我們需要跟他人合作,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同樣,他人也需要我們的幫助。

比如,在金庸的小說中,為什麼郭靖會被稱為一代大俠?

這是因為郭靖成功地從一名單槍匹馬的武林高手成長為一位協調千軍萬馬的領導者。郭靖他認識到城池的保衛需要的不是無數像他這種的武林高手,而是千千萬萬個士兵和將軍組成的互賴群體。

隻有合作才能成就大事。

所以說,個人的存在是為瞭他人的存在。為他人的存在服務,堅守原則,待人真誠,信守承諾,持續不斷的為他人提供價值,利他終將利己。一切都是為瞭你我的信任與合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