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在史冊裡,在人心裡。-《大明王朝1566》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又字國開,號剛峰,廣東瓊山(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廣東番禺,明朝政治傢、言官、清官,舉人出身。接觸這部劇的契機是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又字國開,號剛峰,廣東瓊山(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廣東番禺,明朝政治傢、言官、清官,舉人出身。

接觸這部劇的契機是因為在去年隔離期間窮極無聊,翻出這部很久以前就有人推薦給我的電視劇,消磨時間,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時至今天已經斷斷續續看瞭四五遍,震撼於國產劇十幾年前的質量,竊以為和另外兩部聞名遐邇的正史劇《走向共和》以及《雍正王朝》相比,廣度雖不及,其內涵和深度卻是當之無愧的執牛耳者。

這部劇整個的構思私以為和黃仁宇先生所著的《萬歷十五年》有相似之處,整部電視劇隻講述瞭兩個極其突出的大事件,也即1561年的改稻為桑,以及以此為引的1566年的,可能是明代歷史上最特殊的事件-治安疏,都是以橫切面來試圖概括一個時代的背景,從這點上來看《萬歷十五年》以及《大明王朝》都做的非常之出色。

第一個大事件改稻為桑是編劇劉和平在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編出來的,以嚴嵩為代表的嚴黨和徐階為代表的清流黨在浙江就改稻為桑展開瞭死鬥。不同於以往文藝作品對嚴嵩竭盡所能的挖苦,劉和平塑造瞭一個肩扛帝國的內閣首輔,看似老好人的形象,而他的奸則是在嚴黨大廈將傾,改稻為桑全面失敗,嘉靖對嚴黨徹底失望之時體現的淋漓盡致:挾東南以威逼嘉靖,倭患不除,嚴黨不倒,養寇自重。嚴嵩並不是唯一的例子,事實上那些膾炙人口的角色,例如帝國攝政張居正,道士皇帝嘉靖,乃至於海瑞,都在改稻為桑中根據自己的立場以及時局的變化展現出瞭多種不同的態度:嘉靖的核心訴求有且隻有一個,在可控的范圍內不顧一切的撈錢;張居正為代表的清流黨則是為瞭鬥倒嚴黨,不惜代價-“讓X X亂起來,苦一苦百姓,罵名我來擔。”在紛雜的時局中,憂心百姓的隻有海瑞,胡宗憲,書生高瀚文以及幾個力微言輕的小官—這種根本上信念的差異也是1566年治安疏,以及真實歷史中海瑞淒涼晚景的一個原因。

改稻為桑因為嚴黨和清流的爭鬥沒有解決帝國的任何財政問題,反而激化瞭矛盾,嚴黨倒臺,胡宗憲排除萬難擊潰瞭倭寇,海瑞竭盡全力護住瞭一縣之民,而居廟堂之高的閣員們仍在互相傾軋。這個代表性的事件剖析瞭帝國大大小小的問題,上至首輔,下至縣丞,無一不把攫取利益當作最高要務。明帝國架子仍在,內裡卻已腐爛不堪。

在改稻為桑結束後不久,劇情就直接安排瞭海瑞進京。一個六品的戶部主事,在京城毫無存在感的小官,在因民生之苦胸中憤懣無以復加,百官都向嘉靖奉遷居賀表,阿諛奉承之時,備好瞭棺材,奉上瞭明朝第一疏—治安疏。我實在無法總結與評價這第一疏,特截取瞭幾段話:

1.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2. 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

3. 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誠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

4. “嘉靖者,言傢傢皆凈而無財用也。”

每每讀之,不由淚下,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暴怒的嘉靖帝抓捕瞭海瑞,已經掌權的清流卻無從下手—人人皆知海瑞所言不虛,人人為求自保沉默不言。在對海瑞的攻擊皆告失敗後,在劇集的最後,嘉靖仿佛幡然悔悟,放過瞭海瑞,與世長辭。劇集以烈日融雪般的介紹結束瞭—轟轟烈烈的隆萬大改革開始瞭,帝國最大的蛀蟲嘉靖死瞭,帝國能枯木逢春嗎?

這個答案本應該由劉和平先生在第二部—大明王朝1587,萬歷十五年,海瑞去世的那一年中解答,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看到瞭,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巨大的遺憾。

如果我們將歷史進一步和劇集結合來看,我們也能窺得很多細節:海瑞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儒傢的君子,這意味著他同時具有正反兩方面特點,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偉岸的人,無愧於天下;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小傢中的矮子,有愧於妻兒。他先後娶瞭九妻,有些是因為無法生育被他休掉的,他也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同時他是一個孝順到迂腐的人—一生以母親為首,這點無論是正史還是電視劇都有所反映。當然我們評價一個人,絕對不能跳出歷史的框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海瑞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完人。

當時的高官是怎麼對待海瑞的呢?用兩個詞概括一下,就是“當槍使”和“供起來”,高拱為瞭整垮徐階,讓鐵面無私的海瑞查封瞭徐傢大量的土地,隨後又怕鬧得太大給海瑞安排瞭閑職。海瑞本人也多次向後來的首輔,實際的攝政張居正寫信,卻沒有得到拔擢。海瑞每到一任,其功績有目共睹,百姓夾道歡迎。而在他去世前的幾年,那位銳意改革,鋒芒畢露的張居正就死在瞭任上,而後被抄傢,隆萬大改革就此草草結束。張居正從此成為瞭一個禁忌,直至明末才被人重新提起,明帝國也朝著覆滅的方向狂飆突進—無人敢再提改革,人人都尋明哲保身。從這點上來看,張居正和海瑞卻是殊途同歸,兩人都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扶大廈之將傾,卻無力避朝局的巨浪。

大明王朝悲劇的根源絕非嘉靖,在傢天下的環境中,沒有人能擺脫束縛:海瑞可以上疏,但隻能從理念上勸誡君父;張居正可以改革,但隻能在皇帝的監控之下。帝國並不屬於人民,而屬於皇帝;而要指望皇帝皆學文帝太宗,則不異於癡人說夢。在這個體制中,沒有勝利者:皇帝無法隨心所欲,一言一行皆有史料記載,有禮法歸正,悍臣滿朝,高處不勝寒,沒有政治能力的皇帝無法平衡內外,則容易出大問題;大臣夾在中間,唯一的出路是效忠皇帝,但在高位環境下所有人都戰戰兢兢,幾乎沒有人可以安全下臺;百姓則更是苦不堪言,政治的風暴,到地方都是一把把魚肉百姓的刀。不僅僅是有明一朝,整個中華帝國從秦至清兩千餘年的時間裡,我們的先祖就是這麼過來的。

而在這種環境之中,一位海瑞這樣的人則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好的青天大老爺,這樣的青天大老爺的本質還是妥協,因為古代的人們隻能被動接受,無法主動選擇。而在缺乏監督的古代,一位像海瑞這樣的人是毫無疑問的聖人,隻是他的出現是一個偶然。在這點上我非常不贊同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對海瑞海剛峰的看法,他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模范,是一個無用的象征,他也是那個年代百姓的慰藉,一位像光一般照亮民眾,燃燒自我的偉人。像海瑞這樣的人,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他們可能被時代所束縛,可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能最終也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他們的出現,本就為幽暗的歷史,照進瞭希望的光芒。通往彼岸的理想主義,是我們不應該放棄的。

萬歷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三日,卒於任上。去世的前幾天,海瑞退掉瞭兵部送來的六錢銀子。南京都察院僉都禦史王用汲到海瑞傢收集遺物,僅餘葛幃舊衣,無以為殮,不禁潸然淚下,幸賴同僚捐治葬具。贈太子少保,謚忠介。發喪之日,“市民送者夾岸,酹酒而哭者百裡不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