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金手指講:緬北風雲3果敢土司

金手指講:緬北風雲3果敢土司果敢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邊陲,行政區劃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緊鄰中國雲南省,西臨薩爾溫江(中國叫做怒江),與木姐市的勐古鎮和貴概鎮相

金手指講:緬北風雲3果敢土司

果敢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邊陲,行政區劃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

首府老街,緊鄰中國雲南省,西臨薩爾溫江(中國叫做怒江),與木姐市的勐古鎮和貴概鎮相峙。

東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接壤,北面是龍陵縣、潞西市(改名芒市)。

南以南定河與佤邦相對,面積約2700平方公裡,國境線約250公裡。

果敢位置圖果敢大清國和大英國勘界石碑

一、歷史上的果敢

果敢地區曾隸屬中國,據《果敢志》記載:

“公元前221—公元25年,即秦統一六國至東漢建武年間,果敢隸屬益州哀牢國石賧地,為南亞語系‘黑僰濮部族所居’;公元69年,隨哀牢國一起,歸屬東漢永昌郡;

220—265年,隸屬永昌郡永壽縣;581—618年,隸屬南寧州濮部地;618—748年,隸屬劍南道姚州黑僰濮部石賧地;748—937年,隸屬永昌節度拓南城地;

937—1254年,隸屬永昌府棣賧鎮康城地;1254—1368年,果敢北部隸屬雲南行省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南部隸屬孟定路;

1368年,果敢北部及中部地區隸屬於雲南省永昌府鎮康州,南部依舊隸屬於孟定府;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之後,推行軍屯、民屯、商屯政策,開設鎮康府,漢族等中原移民陸續進入果敢;

1567年,木邦土司侵占果敢、鎮康、孟定、耿馬等地,歷時14年;1581年,明朝派遣參將鄧子龍,率部進駐施甸姚關,反擊木邦騷擾,收復果敢等邊地。”

由此可見,果敢地區自古以來就隸屬於中國所轄的少數民族地區。

相傳:明末,桂王朱由榔在1646年於廣東肇慶繼位,改元永歷。但是這位末代皇帝面臨的是清軍已經兵臨南嶺,隨時準備直搗兩廣的囧境。在經歷數年抗清鬥爭之後,南明的軍事力量在內耗中喪失殆盡,永歷皇帝不得已在勇將李定國的護送下進入昆明。然而清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一路直追,永歷皇帝不得不帶著眷屬與不屈服清朝統治的百姓由雲南騰沖進入緬甸。當時的緬王王莽達接納這位明朝皇帝,但隨即在其弟王莽白的宮變中身首異處,新緬王將永歷帝押送給吳三桂,而那些跟隨永歷帝入緬的明朝移民,則長期滯留在緬甸邊境的山川密林之中。

明末清初,滇緬邊境

清朝時期關於果敢土司的記載

明末清初,原籍江蘇南京人楊高學,從軍雲南而流落大理,娶順寧(今雲南鳳慶)茶商楊書之女為妻,生子楊映,遂移居順寧。

後因受到官府兵匪迫害,於康熙年間流落到滇緬邊境,定居紅石頭河,屬興達戶(1659年,果敢全境統一歸隸雲南省永昌伏鎮康州,其地方行政區劃為六戶地,其中興達戶最為繁盛,是後來果敢發展的根基)。

乾隆四年(1739年),楊映次子楊猷才取代原興達戶土酋陳駙馬,在楊猷才的治理下,興達戶的領地不斷擴張,周圍的部族也紛紛投靠興達戶。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其長子楊維興襲職。楊維興利用其父開創的政治和經濟基礎,逐漸向外發展,其領轄范圍也成倍擴大。

嘉慶二年年(1797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襲父職,楊有根基本統一果敢地區,並派自己的傢族親信去管理各地。

道光二十年(1840年),楊有根之子楊國華襲職,並“被滇督奏準,冊封為世襲果敢縣令”,果敢正式成為清廷冊封的滇西邊地土司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的長子楊春榮繼職,這時候果敢的領轄范圍北至慕泰、紅巖,南到滾弄,西至勐汞長箐山,東達尖山寨。

自從清朝以來,果敢地區的漢族漸漸增加,楊氏傢族在其不斷努力下,最終成為地方勢力,並借鑒周邊土司的做法,統領果敢地區其他少數民族。

由此可見,果敢族最初是由流落邊境的漢族在果敢地區不斷發展壯大而得來的。

明末清初,滇緬邊境

楊氏傢族統治果敢地區

楊氏傢族自先輩楊高學進入果敢後,憑借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將果敢地區收入囊中,變為自己傢族統治的區域。

道光年間,由於楊國華被封為“世襲果敢縣令”,並且取得瞭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才形成瞭果敢地區的獨立性。

原鎮康傣族土司不想放棄一直隸屬於自己的這塊領地,但是實際上又無法遏制果敢新崛起的楊氏土司勢力。

這就為後來果敢族從中國的漢族分離出埋下伏筆——中原地區的漢族和果敢地區的漢族長時間沒有接觸,導致文化交往和政治聯系逐漸減弱;清政府對邊遠的果敢地區無法實行強力有效地統治,施行的政策往往是鞭長莫及;加之楊氏土司對果敢地區的獨立統治,果敢地區的漢族相對於內地的漢族較為獨立。

英國侵占緬甸

英國侵占緬甸

好景不長,楊氏土司在對果敢進行自主統治的時間不到一百年,緬甸就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被英國占領瞭,臨近果敢的木邦投降英國。

面對英國的進逼,當時的土司楊國正曾“請求清廷給予保護,但始終未見采取應有的行動”(見於《中國西南邊疆變遷史》)。面對英國殖民者的和平滲透、政治誘惑、軍事威懾以及木邦土司的遊說,楊國正開始倒向英國人。

此時的果敢地區的漢族已有一定的分離傾向。

楊國正及其子楊春沛在果敢大廟內立的牌匾

果敢地區分離傾向加劇

光緒十二年(1886年),果敢被英國單方面強行劃入木邦轄區,成為當時木邦土司下轄的一個小土司,英國改封楊氏土司為“世襲果敢訓政司”,土司官改稱“茅紮官”。

據記載,當時的土司(“茅紮官”)楊國正表面上服從歸屬木邦,但同時也在積極地同英國人尋求獨立的機會。

然而,並未見楊國正向清朝廷求助的記載,從側面反映瞭果敢地區的人民對於清廷的失望,更加加重瞭果敢地區漢族的分離傾向。

《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規定果敢以及木邦歸還給中國。(科幹是果敢Kokang的諧音)

光緒二十年(1894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英方同意將已經被其占領的果敢以及木邦歸還給中國。

1895年,英國以中國清政府將勐烏和烏德割讓給法國一事作為抗議清政府違約的借口,逼迫清政府重議邊界條款。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並且簽訂《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正式將果敢和木邦劃歸英屬緬甸的版圖。

至此,世代屬於中國雲南省鎮康縣,曾在清朝末年獨立自治的果敢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一部分,以漢族為主體、具有與鎮康同樣風俗文化的果敢族成為英屬緬甸的國民。

二、近代果敢及愛國土司

楊春榮

1.楊春榮 曾經參加同盟會的緬甸華人土司

楊春榮,是果敢首位土司楊國華獨生子,楊國華在世彌留之際將6歲的楊春榮托付給胞弟楊國正,從此,開始楊國正攝政果敢13的歷史。直到1916年,楊春榮才得以真正繼位,成為果敢的最高統治者。

楊國正

楊春榮自幼喪父,母子還曾被當做是俘虜。而後,還經歷生母改嫁和感染天花,所謂是少年不幸,大難再劫,而此時叔叔楊國正還把持著果敢政權,不肯放權。楊春榮是一個不會自怨自艾的人,反而是一個很知足的人。他很感恩年少時叔叔對自己的照顧,自稱小時候是叔叔悉心教養他,並在他感染天花危在旦夕時,耐心關懷他,最終才得以痊愈並成長至今。他永遠記得叔叔小時候為他請名師,長大後為他選擇一位賢惠的妻子,最後還幫助他繼位。

楊春榮曾加入同盟會,那是1908年孫中山派遣汪精衛來緬甸,聯合華僑進行“反對帝制,建立共和”的政治宣傳,並與4月1日,在緬甸成立同盟會海外仰光分會,當時楊春榮和其親屬加入同盟會。同年,同盟會在滇南發動起義失敗,剩餘部隊退到越南,幾經輾轉抵達果敢,得到楊春榮的接濟,此舉得到當時人的極力佩服。

原來的果敢國門

果敢出現“一國三公”的局面

在1916年,楊春榮順利繼位後,感謝叔叔的“大仁大德”,除瞭對楊國正盡禮盡孝外,對楊國正的後裔,也視為同胞兄弟,給每位兄弟都分封領地,導致果敢形成一國三公的局面,為此導致13年之後食邑土目爭襲土司的政治動蕩。此為後事,暫時不表。此時,為瞭消減摩擦,楊春榮隻得自己將衙門遷到炸地林。但楊國榮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土司,所屬地區人們都稱贊他“忠孝仁愛”,1911年,楊春榮親自撰寫碑銘,為已故嶽父王國清和嶽母高氏、段氏樹碑立墓,還多次親攜妻兒,為其掃墓,至今墓碑還存在果敢的土地,記載著楊國榮的純摯情感。

1924年,楊春榮意識到食邑諸弟侄,分封割據日甚,果敢政權不能統一規劃的危機。為此,他開始著手整理修編《楊氏譜系》,希望能夠挽回同族分裂的不軌之心,同時希望後世子孫,繼承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達到長幼有序、重人倫的效果,但是其兄弟並沒有感受到楊春榮的這一番苦心,在他屍骨未寒之際,就開始爭襲發難。

1926年,在楊春榮的主導下,實施便民政務。將所轄大水塘集市,由舊街埡口,下移至大水塘舊寨一側今址,鋪築街道,招商建房,並開鑿一眼水井,供居傢和趕街民眾飲用,使得大水塘街成為一條熱鬧的市場街。當地民眾為紀念楊國榮的此番壯舉,在大水塘街的一側為他豎立一座“德政碑”。英國殖民當局,也曾向楊春榮頒發過英皇所賜特等佩劍一把,以示認肯。

果敢大廟舊照

2.楊文炳 打官司贏得土司職務

楊文炳

1929年,楊春榮去世,按照規定,應該是由其長子楊文炳繼承土司之職,可是,楊春榮生前所封的食邑屬官將爭襲發難正式公開化,楊文炳狀告堂叔楊春錦、楊春沛互相爭奪土司世襲權,維護自傢正統的世襲土司之位。楊文炳被迫穿著孝服對峙公堂。可是,由於食邑屬官楊春錦等人已經提前買通木邦土司,將果敢的土司世襲權判給楊春錦。

楊文炳對此深感不服,決心傾傢蕩產也要討回公道。楊文炳向三姐夫彭會武,暫借一筆款,走上上訴申冤之路。他一方前往江西,向英國督查陳述事情的始終,同時還向英國駐仰光省督進行申訴,他的種種努力得到英國當局的關切,並對此案進行全面的重審。英國派遣專員來到果敢,通過開群眾大會,聽取民眾的意見,最終否定木邦土司的錯誤決定,將土司世襲權重新判給楊文炳。從此,楊文炳正式擔任果敢土司。

文武雙全使果敢成為緬北重鎮

深受“一國三公”之害的楊文炳決定采取削藩集權的舉措,廢除爭襲屬官的食邑,整頓經勐、千總、把總、夥頭等設治,並拘捕抗命違拗的“八老爺”楊春沛,繼之將其及眷屬驅逐出境,不準再踏入果敢領土。“九老爺”楊春錦被削藩後,為時局所迫,也隻好舉傢離開果敢,遷居貴概。隻有楊文煥,知止而退出政界,隱居楂子樹而終。至此,果敢政局逐步穩定,行政開始劃一,經濟社會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發展時期。

1939年,楊文炳對炸地林土司衙門的改建工程順利結束,與此同時,在大水塘開辟土司避暑別墅,並於1941年開始整修已故先輩的墳塋,用石頭為歷史留下痕跡。

1942年5月,日軍進犯果敢。其間,已經降日的木邦土司在日軍的授意下,數次給楊文炳寄來勸降信。此時的果敢,既沒有英國軍隊的駐紮,也沒有中國軍隊進駐,除30多人的紅包頭警衛隊外,再也沒有其他成建制的武裝力量可以與日軍抗衡。楊文炳不想投降,於是委托難寄居果敢的原鎮康縣議長、永德籍人士楊文谷等幕僚,趕瞭一批菜牛,馱瞭些銀洋,送給駐滾弄的日本占領軍,希望以此舍財而免災,使果敢免於日軍洗劫。可是日軍收瞭禮物,但不守承諾,還是兩次進攻至炸地林,第二次進攻後,發現炸地林已經人去樓空,為此,日軍惱羞成怒,活活曬死一個留守衙門的一個聾啞守門人,以泄其憤。

1942年6月4日,無奈之下的楊文炳和其他地方管理者一起,被迫出席日軍在滾弄召開的投降會議。日軍要求楊文炳再交銀洋60萬、槍300條等,否則,將踏平果敢。拒不想投降的楊文炳隻得乘著黑夜逃走,找到已經中國遠征軍71軍騎兵團,請求中國給予軍事援助。楊文炳生怕中國政府不理會他的請求,親寫一封給蔣介石的請願書。書中表示隻要中國願意幫助抵抗日本侵略,願意帶著果敢回歸。與上司,遠征軍騎兵團奉命阻擊日軍對果敢的進犯。楊文炳則率領土司衛隊在護國英開設臨時指揮部,並下令從果敢各地征兵,組建自衛武裝,配合遠征軍對日宣戰。

1942年8月20日,楊文炳親自趕到昆明,向英國駐昆領事館尋求幫助,但英國領事館以果敢屬於中國地區為由拒絕楊文炳的請求。1942年9月12日,楊文炳接到蔣介石的回信,回應道:雖然果敢屬於英國屬地,但由於中英是盟軍,授意中國軍隊援助果敢,並授予楊文炳上校軍銜,責其籌組果敢抗日自衛隊,出任司令,編制列入遠征軍11集團軍39師序列。並由遠征軍對果敢進行武器裝備的支援,還同意楊文炳選派一批青年,由大理遠征軍幹訓團代為培訓,故方有此後楊文泰等14人大理受訓之行。

向中國表達抗日決心

1943年5月,楊文炳在三兒子楊振聲的陪同,前往重慶會向蔣介石親自匯報果敢防務,共同商討果敢對日戰略,並得到蔣介石贈與的一枚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金質獎章。楊文炳當時還曾表示,未來英國人離開緬甸,果敢回歸中國。此後楊文炳離開將三兒子楊振聲留在重慶讀書,後楊振聲成為第一位中國大學畢業的果敢大學生。

楊文炳重慶此行,收獲不菲,還得到包括佩劍、手槍、軍服、書籍等一系列的饋贈,並在途徑昆明時,得到150條槍的支援。同時,楊文泰等14名赴大理受訓的青年,以及應楊文泰之邀而隨同來果從軍的夏雷、汪爾衡等20名中國籍同學,也回到果敢,被分別分配到大、中、小隊任職。

1943年9月30日,在應邀來果敢的夏雷、汪爾衡等軍官的挑撥下,身為自衛隊掃蕩大隊長的楊文泰發動反楊文炳的兵變,包圍在護國營的指揮部,並槍殺楊文炳四子、中隊長楊振祥,以及軍需主任楊學仁、壩尾夥頭周小和等抵制反叛的官兵。同時,突襲楊文炳及其眷屬避難所在的苦菜林村,迫使楊文炳及其眷屬,四散落荒逃難。

楊文炳在逃脫後,進入中國今永德縣城尋求支援,向中國遠征軍第9師師長張金廷匯報果敢境內楊文泰的叛變事宜。但此時楊文泰更早一步,將污蔑楊文炳通敵叛變的消息傳到張金廷手中,所以一傢兩言,張金廷決定進行上報,讓上峰定奪。因此,對於楊文炳的請求,采用拖字訣,並限制楊文炳同外界的接觸。

楊文炳對此很是不滿,堅信自己是無辜的,要求前往楚雄,向遠征軍總部直接對話。可但他抵達楚雄後,還被開口陳述自己的冤情,就被遠征軍拘留。後來,經過半年時間的多方查證,於1944年4月16日,無罪釋放楊文炳,並護送至昆明,與傢人團聚。但是,楊文炳在抗日戰爭結束前,為避免發生新一輪的內戰,不準許回到果敢。因此,同月27日,在英方安排下,楊文炳在其子楊振材等陪同下,乘飛機,抵印度加爾各答,繼遷大吉嶺及卡林蓬療養,歷時1年零8個月。

遠征軍9師副師長陳克菲奉總部的命令,在楊文燦的導向下,進駐果敢,平定楊文泰等人的叛亂。同時,宣佈楊文燦代替楊文炳,行使代理土司之職,並擴編近千人的自衛支隊,配合遠征軍,與日本隔江對峙。

果敢抗日戰爭紀念碑

1945年12月底,楊文炳重返果敢,擔任土司。同時肯定其弟楊文燦的卓出成就,將南郭戶分封給楊文燦做食邑。楊文炳經過這一系列的事情之後,決定退居二線,將土司職位禪讓給其子楊振材,自己隻起輔佐之事。1947年,楊文炳獲得英國遲來的為瞭表彰他在抗戰中貢獻的OBC勛章,據稱這是當時緬甸境內獲此榮譽的包含楊文炳在內,隻有4個人,多年後楊文炳也在果敢建立抗日戰爭紀念碑。同年,楊文炳主持起草並討論通過《果敢單行法律問答》,成為果敢地方領主時代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成文法律。

三、楊振材 末代果敢土司

楊振材

1.早年經歷楊振材,系果敢土司楊文炳次子。因其兄長楊振源少年早夭,所以他順理成章,成為土司世襲繼承人。楊振材幼年私塾啟蒙,學習漢語。12歲(1930年)起,遠離傢鄉,南下撣邦首府東枝,進入英殖民當局主辦的貴族學校,接受英、撣、緬三種語文教育,直至高中畢業,故既通漢語,又通英語、撣語及緬語。其中,英語能力最佳,次為撣語、緬語、漢語。據載楊振材中高個頭,體格修削。社會交際中,常著西裝革履,取向東西文化兼容。崇尚德政,禮賢下士,平易近人。主張文明改良,移風易俗,推動社會進步。被時人稱為“難能可貴的標準青年”。

2.二戰時期楊振材23歲(1941)時,學成歸來,娶昆明籍魯旋珍為妻,正式受封果敢土司世襲接班人,習稱“印襲官”。從此,開始參與“襄理政務”。次年(1942)5月,日軍進占滾弄,他協助其父楊文炳,組建抗日自衛隊,配合遠征軍抗擊日本侵略。1943年10月,楊文泰兵變,楊振材隨其父楊文炳,被迫退入中國。在此後近半年的楊文炳被冤囚過程中,楊振材及其弟楊振聲、其叔楊文雄,奔走於楚雄、大理、昆明之間,向中英當局申訴救援,直至楊文炳獲釋。次年(1944)4月27日起,楊振材及楊振聲、楊文雄等,先後隨同楊文炳乘英國皇傢飛機離開昆明,前往印度加爾各答,以及大吉嶺、卡林蓬等地療養。次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同年底,楊振材等隨楊文炳重返果敢,重掌果敢土司權利。此次磨難,前後歷時18個月。楊振材也因此比較廣泛地接觸瞭中國及英國、印度的三教九流,加深瞭對東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增強瞭政治運籌的才幹,為此後主政果敢奠定瞭基礎。

3.出任土司1945年底,楊文炳宣告退居二線,楊振材由“印襲官”正式升任茅紮官,成為果敢歷史上最後一任果敢世襲土司,並展開瞭維新改革、重建果敢的計劃,決心將果敢建設成一個“文明法治、自給自足、繁榮富強”的自治邦。楊振材執政第二年,即1947年2月9~12日,他以果敢土司的名義,出席瞭由昂山將軍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發起的丙弄會議,開始涉足聯邦、省邦的政治事務,並正式提出瞭果敢要求脫離木邦節制、作為撣邦的一個自治邦及果敢公民身份的政治訴求。經多方談判,最終在“邊境地區執行委員會”上得以認可。從此,果敢不再附屬木邦土司,晉升為撣邦的一個獨立自治邦;楊振材由小土司“茅紮”,晉升為大土司“坐把”,並依法獲得瞭民族院即上議院議員的席位,隨之又出任撣邦財政部長;但被迫放棄瞭對江西長箐山及勐洪的領轄權。1950年秋,他又被推舉為緬甸聯邦代表團成員,出席瞭在美國紐約召開的第6屆聯合國大會,並對美國的經濟與社會進行瞭考察,此行歷時4個月。據說此行給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鑰匙”。回果後他曾組織動員瞭楊振徽等12名青年,赴仰光繼續求學,乃至接受高等教育,並因此培養瞭首批果籍醫生、工程師、地質學傢及其他專業人員。1951年,為便於工作,楊振材舉傢遷居臘戍,國傢、省邦及果敢的政務齊兼。1952年11月,楊振材奉聯邦政府密令,返回果敢,籌組地方聯防武裝,以震懾並驅逐流入果敢作亂的國民黨流亡武裝,並於次年(1953)2月,封鎖沿江渡口,同時通令“凡國民黨流亡武裝分子,一律驅逐出境;自動繳械者,準其留居果敢;有反抗者,格殺勿論”。同年3月,流入果敢的國民黨流亡武裝組織被肅清,地方開始恢復安寧。1959年春,聯邦看守政府通令撣邦33個土司年內交權,承諾將以各土司地區財政歲入的15倍款額,向各位土司作出賠償。按當時果敢財政歲入銀洋約16萬盾計,楊振材可得到一次性賠償銀洋約240萬盾,即可變成百萬富翁,安享晚年。但楊振材表示:“決不接受聯邦政府的賠償,亦不將地方政權交給政府,而要交給果敢人民”。此言既出,受到果敢人民的廣泛擁護,但卻惹惱瞭臘戍軍方,揚言“如不交權,即派兵進駐”。局勢開始陷入緊張。後來看守政府總理吳奈溫,親至眉苗,召見楊振材及一批果敢知名人士,聽取果敢關於地方民族自治的訴求,並承諾:“果敢可以維持自治”。同意成立一個果敢議事會,行使行政、警察、司法、教育等自治權利。因此,楊振材勉強辭去坐把之職,退居臘戍。同年5月,聯邦當局在東枝舉行撣邦各土司交權儀式,但楊振材並未出席,也從未接受過政府的分文賠償。同年6月,果敢議事會開始在炸地林掛牌辦公,主席楊啟智,副主席楊文瑞、彭積廣。同時,成立五區聯防隊,並根據聯邦當局的安排,由楊金秀出任總督導。次年(1960)春節,應果敢各界之邀,楊振材曾返回果敢省親,在新街受到3萬多人民群眾的夾道歡迎,成為對他的人格和政績的肯定性註釋。後來歷史表明,楊振材所交出的行政權,既不是議事會接掌,也不是果敢人民自治,而是被其妹楊金秀所獨尊,果敢由此進入瞭後土司時期的動蕩與不安。楊振材後來回顧說:“土司制度廢除,雖為大勢所趨,實則未防患於未然。本人交權以後,未能使人民確立自治政府;主政者從事聚斂,致使局勢演變至不可收拾地步,實愧對祖宗及人民;撫今追昔,能不悔乎”!1963年10月,聯邦政府拘捕“安全監督”楊金秀,株連退居臘戍的楊振材,他“在未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捕入獄”。次年(1964)6月,又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釋放”。此後,他接待許多因動亂而流亡南下的果敢難民,盡可能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往往“陷於苦澀難言的煎熬之中”。

4.去世

1971年秋,楊振材因患血癌,醫治無效,在臘戍辭世,終年54歲。楊振材及夫人魯璇珍,育有2男6女,皆受過高等教育,事業各有所成。其中女兒楊麗,定居澳大利亞悉尼,已用英文寫成《楊傢·一個未知邊境的守護者》一書,比較全面系統和客觀辯證地評述楊氏傢庭的源流及興衰,並在內封屏頁題句:“為瞭紀念我的父親果敢土司楊振材和奉獻給我的母親土司太太魯璇珍”。

四、“楊二小姐” 金三角巾幗毒梟

年輕時的楊二小姐

楊文炳次女:楊金秀,1927年6月24日生於果敢,眾人稱為:“楊二小姐”,從小無論是父親、母親還是哥哥都對她十分的疼愛,這也養成楊金秀無法無天的性格。她四歲時就開始玩槍,有一天,恰好一院子人在舉行宴會,她偷玩手槍走火差點傷到人,她卻神色不變,隻是在看到父親楊文炳臉色不對時,才扔下槍跑回後院。但,父親在背後傳來的誇耀:“我們傢二姑娘膽子真大,槍響瞭居然不怕不哭。”從那以後她就更加喜歡玩槍,後來練就雙手使槍的本領。這些童年的經歷也註定:長大後的楊金秀不會是一位平凡的女子。

楊金秀自小性格十分的剛烈,喜好男裝。而且父兄對他的疼愛、哥哥的呵護使得她在沒有出嫁前就已經開始學習政治,並且在果敢有一定的威望。

左三為楊二小姐

1947年,楊二小姐嫁給木邦(大勐宜)土司段朝文。楊二小姐說:“我不喜歡我的丈夫。他雖然有文化,但沒有能力。而且性格膽小怕事,做事黏黏乎乎,我很討厭這種男人。”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是淡漠,在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夫妻倆就開始分居。

1959年,楊氏傢族在果敢的世襲統治結束,權力交到地方議會。當時32歲的楊二小姐不甘心讓出傢族權力,因此帶著十歲的兒子從木邦土司段傢回到果敢,她憑借自己鐵腕般的手段,成為瞭果敢的實際掌權者,開始瞭實際執政四年的歷程。

不愛紅妝,愛武裝

也就是在她回果敢執政後不久,她的丈夫段朝文迫不及待的再婚,兩人的婚姻也正式破裂。(段朝文生次子段新治,為楊二小姐養老善終,現為大勐宜民兵領導人)

楊金秀在掌握權力之後,為擴大自己傢族的勢力,她大力提倡毒品交易和賭博業,從中獲取高額的稅收,來保障自己和傢族的財政來源,楊金秀認為這兩種辦法是振興當地經濟最快的辦法。

她沒有預料到的是,從此以後,金三角一直從事著毒品的種植和販賣,成為被世界痛恨的地方。

在鐵腕掌握政治,發展經濟的另一面,楊金秀也註重教育的發展,與寡民襠殘軍合作在當地興辦軍事學校,此後果敢地區的風雲人物:“鴉片將軍”羅星漢、“果敢王”彭傢聲、果敢前“第一特區秘書長”劉國璽等人都畢業於此學校。

“鴉片將軍”羅星漢“果敢王”彭傢聲

然而,樹大招風,她的發展都被緬甸政府看在眼裡,這也為她日後的被捕入獄埋下種子。

1963年8月18日,早已被緬甸政府視為“眼中釘”的楊金秀,在赴臘戌開會時被緬甸政府軍逮捕,後來在瓦城(曼德勒)度過五年的牢獄生活。等到她出獄時,曾經的下屬羅星漢早已自立門戶,並且已經建立屬於他自己的民兵隊伍,武器裝備精良,一躍成為金三角最大的毒梟,也被美國稱為"鴉片將軍"。

1968年,楊金秀出獄,也許是五年的牢獄生活,給瞭她更多的時間去反省過錯,也許她厭倦瞭過去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這位過去不可一世的楊二小姐,和她的哥哥一樣,選擇隱居,離開自己的故鄉果敢。

晚年的楊金秀

楊金秀先在仰光生活,後回到大勐宜,一直過著平淡的生活!

2017年7月13日,這位曾經叱吒金三角的“果敢女皇”才離開人世,享年92歲。

訃告陰兵紙人鳴槍哀悼

她的前半波瀾壯闊,後半生卻平平靜靜!


果敢土司楊傢,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歷史!

金手指講:緬北風雲,遙遠的緬北,傳奇的故事!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王士錄:緬甸的“果敢族”:族稱、來歷、狀況與跨國互動,《世界民族》,2005第5期。

魯成旺等編纂:《果敢志》,香港:天馬出版社,2012年8月,第6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