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俄羅斯輪盤賭與投資行為

父母去領孩子們逛街,路過寵物店,孩子們圍著小狗不忍離去。店主和小孩傢長認識,慷慨地說:“把它帶回傢去過周末吧。如果它跟你們合不來或者你們不喜歡它瞭,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來就

父母去領孩子們逛街,路過寵物店,孩子們圍著小狗不忍離去。店主和小孩傢長認識,慷慨地說:“把它帶回傢去過周末吧。如果它跟你們合不來或者你們不喜歡它瞭,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來就行。”  他們如何能抵擋這樣的誘惑!頭兩天真是快樂無比。大傢爭著去遛狗,看見小狗憨態可掬就哈哈大笑,它整晚嚎叫也會有人為它開脫:“哎,它還是一隻小狗呢。”

  星期一是上班和上學的日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發覺這隻狗已屬於他們瞭。想還給店主的念頭,被離別的痛苦戰勝瞭。這個例子中店主對顧客也是非常公平的,允許他們先試試再最後決定。  某傢濾水器公司也采用同樣的方法,銷售人員提供自來水過濾器,借你用半個月。你一旦用慣瞭純凈水,就不會願意再喝帶漂白粉味的茶或咖啡。這種做法來自同樣的思路,同樣的方法。  汽車行也會借車給那些有購車能力者試駕,這樣做是希望你一旦嘗試瞭來自鄰居艷羨的眼光、朋友的贊譽的滋味後,就不願意再送還這輛汽車。當然,除非你有更中意的車型。  所以,當你再次看到某種“不滿意七天可以退貨”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退貨,但把一件商品帶回傢試用,“所有權依賴癥”就開始在你身上要起作用瞭。  讓“試行辦法”成為正式策略  稟賦效應,也可用於日常事務。  幾個朋友一起做生意,你想出一個新點子。但你也知道,要你的合夥人接受你的方案可能有點困難。  為瞭讓合夥人接受這個建議,一種策略是建議先試行一小段時間。  你可以說:“讓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這個辦法先試半個月,看看情況,不行我們再改回來。”  這種“試行策略”更容易讓人接受。如果你的方案確實還可以,一般人就不願再做新的變革。  這是一種迂回的說服術,但可幫你達到想要的結果。 俄羅斯輪盤賭與投資行為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有一種非常邪惡的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  其規則是:在左輪手槍的六個彈槽中放入一顆或多顆子彈,任意旋轉轉輪之後,關上轉輪。遊戲的參加者輪流把手槍對著自己的頭,扣動扳機;中槍的當然是自動退出,怯場的也為輸,堅持到最後的就是勝者。旁觀的賭博者,則對參加者的性命壓賭註。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戰敗,軍營裡彌漫著悲觀的氣氛。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士兵,想出瞭這種殘酷的遊戲來排遣苦悶。所以這種賭博方式被稱為“俄羅斯輪盤賭”。1978年,搖滾樂團Chicago的主唱Terry Kath表演這種遊戲時被爆頭,彌留之際口裡還不停地念叨:“沒事,這一發沒裝子彈。”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投機行為,與俄羅斯輪盤賭的風險並無本質不同。在人類投機的歷史中,充斥著許多富豪輸掉全部財富的故事。  而一些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往往會被業內人士包裝成“低風險”,普通人很難識破。比如“次級債”的風險即便是一些“資深人士”也未曾預料到,此外,金融衍生品市場、認沽權證、外匯保證金交易、黃金期貨……無不與高風險相聯系。投資傢查理?芒格,早在2006年就對華爾街的各種金融衍生品這麼評述:“把美國的衍生品的說明看成一條下水道的說法,是對下水道的侮辱!”“衍生品猶如一把剃刀,你可以用它刮胡子,也可以用它自殺”。在次債危機中被“爆頭”的“賭客”數不勝數,這和玩俄羅斯輪盤賭有什麼區別?  隻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 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瞭。——門肯  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唯一區別是,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中的小洞。——奧立佛?斯通如果你喜歡蘋果勝過橘子,喜歡橘子勝過葡萄,那麼你就不能喜歡葡萄勝過蘋果。  這是傳統經濟學的所做假設之一。  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不同參照點(或參照系),會影響人們的選擇與判斷,這正是前景理論所要闡述的第4個原理。  同儕悖論  假設你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在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B.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賬。  卡尼曼的這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選擇瞭前者。  事實上,我們拼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攀比。  我們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來自比較。  嫉妒總是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會被人嫉妒,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對此,美國作傢門肯早有妙論:“隻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 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瞭。”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的效用是絕對的,行為經濟學則告訴我們,金錢的效用是相對的。這就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悖論。  參透得與失

  到底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呢?  你今年收入20萬元,該高興還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奮鬥目標是10萬元,你也許會感到愉快;假如目標是100萬元,你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卡尼曼稱為“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老張最幸福的時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做“萬元戶”的時候,雖然現在自己的村鎮已經改造成瞭城市,拆遷補貼也讓自己成為瞭“百萬元戶”,但他感覺沒有當年興奮,因為鄰裡都是“百萬元戶”瞭。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不難明白,我們就不再進行煩瑣的論證瞭——得與失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Preference theory)假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