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重磅獨傢!傳奇動畫導演親述,臺灣動畫血淋淋的衰落史

作者/焚紙樓編輯/彼方前言:臺灣動畫的昔日輝煌如果問臺灣動畫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動畫,許多臺灣人即便不是影迷,也能脫口而出一個答案——1998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魔法阿媽》。《魔

作者/焚紙樓

編輯/彼方

前言:臺灣動畫的昔日輝煌

如果問臺灣動畫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動畫,許多臺灣人即便不是影迷,也能脫口而出一個答案——1998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魔法阿媽》。

《魔法阿媽》是臺灣動畫史上最值得留名的原創動畫之一,創下瞭諸多「第一次」:它是首部制作費高達4000萬元新臺幣(約合952萬元人民幣)的臺產動畫、首部引入臺灣當地民俗文化而非封神西遊等傳統題材的院線大作、首部奪下臺北電影節最佳影片的動畫……成就斐然。

本片落選當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獎一事,甚至成為臺灣動畫迷二十多年以來質疑金馬權威的公案。直到現在,都再無一部臺產動畫,可以企及《魔法阿媽》在臺灣民間的口碑與名聲。

本月月底,恰逢本作二十五周年,其修復版也將在臺灣院線重映。影片還未上映,就在島內引起瞭轟動。而在其中最引人追憶的,除瞭對此片的熱愛,還有懷念,懷念臺灣動畫曾經的輝煌——臺灣動畫工業曾承包世界動畫外包業務的三分之一、是迪士尼公司口中的「奇跡」。

而這一切,就要從日本知名動畫公司——東映動畫說起。

1970年代,東映動畫旗下包括知名原畫師、演出傢大塚康生在內的成員,首次向臺灣委托動畫的外包制作,為東映電視動畫進行代工。雖然來年,東映臺灣制作中心就因故宣告關閉,但外包工作的開啟,卻打破瞭臺灣當時臺灣動畫僅停留在部分留學生進行自制動畫的困局,由此開啟瞭新的可能。

自此,臺灣動畫開始瞭工業化的進程。

1978年,留美加入漢納巴伯拉工作室(Hanna-Barbera Productions, Inc.)的動畫師王中元返臺,在該工作室註資下,成立動畫公司「宏廣」。憑借美方訂單與在地運作,臺灣開始逐漸成為美國動畫的外包重點地區。

1986年,宏廣與迪士尼開始正式合作,成為迪士尼的「禦用」公司。二者之間合作貫穿《小美人魚》(1989)《獅子王》(1994)《花木蘭》(1998)等大量迪士尼經典二維動畫作品。以宏廣為首,臺灣動畫產業迅速做大做強,在全盛時期,單是宏廣一傢公司,便能一年經手170至190部動畫,豪言喊出自己「承包瞭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動畫」。

然而,臺灣動畫彼時的繁榮景象,卻在1990年代時,以與其崛起時同樣令人咋舌的速度,瞬間衰敗。時至今日,臺灣一年生產不到五部院線動畫長片。那麼,臺灣動畫的動畫工業究竟發生瞭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今日的華人動畫產業,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動畫學術趴很榮幸地邀請到瞭《魔法阿媽》(1998)的作者,臺灣最知名的動畫人之一——麥人傑導演。讓他以專訪的形式,為各位讀者侃侃道來。

作者與麥人傑的合影

受訪者簡介

麥人傑,知名臺灣動畫導演、漫畫傢,1964年出生於臺中市。曾是宏廣公司的早期員工。

19歲時以漫畫傢身份出道,此後創作瞭大量的暢銷漫畫,代表作有《天才超人頑皮鬼》《現代狎客行》等。他與鄭問等人齊名,是 1980~2000年代的華人漫畫代表作傢之一。

在他海量的作品當中,有許多打破傳統、涉及性與暴力的作品,諸如仿美漫暴力漫畫的《黑色大書》,亦或情色武俠十八禁漫畫《狎客行》。在筆者那個保守的年代,這些作品曾引起空前的轟動……而這兩部作品,也都在十一年前由大辣文化重訂再版。

《黑色大書》

1997年,麥人傑以的人設、場景、以及核心創意等多個職位的身份參與瞭臺灣知名動畫電影《魔法阿媽》(1998)的制作,並在此後親身參與瞭臺灣動漫產業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這次,他將以過來人的身份,接受采訪,分享他對於臺灣動畫與漫畫盛衰的寶貴看法。

麥人傑與李安的合影

臺灣的動畫產業,死於不敢原創

學術趴:第一件想問麥人傑先生的,果然還是臺灣動畫以前與迪士尼合作的事兒吧。聽說您曾經是宏廣的員工,請問您對這方面的想法或著經歷是……?

麥人傑(以下簡稱麥):我算是臺灣第一批搞動畫的。我讀的是美專(備註:初中畢業後可就讀的三年制美術學校),19歲畢業後,我就進瞭宏廣,學layout,從人物跟背景搞起。

那時候四十年前的臺灣,搞美工的沒有平臺,宏廣主要接的是美國動畫的活兒,一開始也有接些日本的,歐洲的,不過還是做美國的多,占瞭60%吧,聖誕節跟暑假是旺季淡季的分水嶺,給的是美金,在當時是非常賺錢的工作。

至於後來,宏廣為什麼會垮掉呢?其實就是沒有發展自己的東西。

我們給外面的動畫公司幹,動畫做出來,制作人員名單不會寫上我們宏廣員工的名字。外包做的是很多,但是動畫不隻有二維作畫跟layout這些,人傢委托我們,帶來的是他們寫好的分鏡腳本,但是這些分鏡跟腳本又從哪來呢?我們做不出來啊。就像數學,從1到2隻要加一個數字,從0到1卻是無中生有,是最難的。

宏廣不在乎這些。公司雖然大,但是公司裡面想趁著產業發展去發展自己原創的、開發分鏡腳本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很多上面的人,想著能靠畫畫賺到有車有房,就已經滿足瞭,不想繼續發展瞭。

學術趴:換言之,就是臺灣動畫公司沒辦法產業升級,自己做出自己的東西自己賣是嗎?

麥:對。產業戰略失誤。

然後,別的地方代工起來瞭,臺灣宏廣沒有自己的東西。美國那的動畫周期本來就很趕,進度又壓不下來,一粗制濫造,當時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於是宏廣開始慢慢不穩定,最後就是破產、沒落。(備註:彼時迪士尼開始轉型三維動畫,也對臺灣二維外包有著致命影響)

做《魔法阿媽》的時候,我們的繪畫主力都外包去韓國,本來我們自己是外包大戶,現在反而委外出去,你就知道世界變化有多大瞭。

臺灣「動漫」被兩面包夾的困局

麥人傑:這種沒有原創導致毀滅的,不僅限於動畫,也包括漫畫。

宏廣開始沒落時,我離開動畫業界,轉行去中國時報上畫漫畫瞭。

三十年前的臺灣,還沒有動漫這個說法,動畫就是動畫,漫畫就是漫畫。但是狀況很像,臺灣出版社有幾傢願意刊華人自己畫的漫畫,但很多盜版商,是直接盜印日本漫畫過來賣。

這些書的標題隨便亂取一個,什麼,《神龍的兒子》(備註:即《龍珠》)、《強人陣線》(備註:即《jojo奇妙的冒險》),《七笑拳》(備註:即《亂馬1/2》),《尼羅河女兒》,《怪醫秦博士》(備註:即《怪醫黑傑克》)…….這些,就拿進來賣瞭。甚至也有正經出版社親自下場賣的,臺灣當時的綽號,就被叫盜版王國。

日本出版社知道嗎?當然知道。但是他們故意不管。對,就是故意。目的就是要讓臺灣盜版商一窩蜂狂印,印到傳進大陸跟香港,擴展日漫市場。等到時機差不多瞭,日方正式出手,跟盜版最多地盤最大的那幾傢商人招手,承諾讓他們成為日本在臺灣的正版授權,不追究過去盜版責任,條件是替他們解決其他臺灣盜版。

這招是什麼?水滸傳寫的招安啊!那幾傢大盜版一翻身,變成日方正版,為瞭賺錢,他們就主動替日本剿匪瞭,把其他盜版商給逼死。

(備註:麥人傑提的這幾傢大盜版轉正,就是臺灣現行的幾大漫畫代理商;這段盜版轉正版的經歷,也是造就臺版漫畫翻譯有許多奇葩翻譯的起源,例如現已倒閉的大然出版社,就為瞭堅持同一本雜志的書名要對句,強行弄出瞭《棋靈王》(即《棋魂》)《遊戲王》《海賊王》這「三王」三冠…..)

日本漫畫從此合法引入,大量傾倒,本來平衡的漫畫圈被打破。日方還另外跟這些出版社簽訂好瞭,代理一本熱門漫畫就要額外代理多少本同出版社的日漫,綁在一起賣。

殺雞取卵啊。所以臺灣漫畫再也無法跟日本外來漫畫競爭,於是我又沒錢瞭(笑)。

投資方與臺灣政府一樣短視

學術趴:所以您離開宏廣後轉行漫畫,之後又再度從漫畫轉回制作動畫…..

.麥人傑:是因為沒錢(笑)。

當時,王小隸(備註:臺灣制作人,《魔法阿媽》監制)邀請我去做《魔法阿媽》這部長片,我是一人成軍哪,又畫人物又做背景又經手所有故事。這部長片一開始就沒有想要賣去臺灣以外的地方,故事也完全本土化,臺灣的道教、葬禮、閩南話、臺灣本土配音,我想挑戰一下。

這麼多年過去瞭,臺灣還是沒有人想要投資動畫。金主都是看錢、看投資報酬率,日本動漫可以賺錢,臺灣動畫這東西在臺灣從來沒法賺錢。(備註:《魔法阿媽》成本4000萬臺幣(約合952萬人民幣),最後院線僅回收400萬餘臺幣(約114萬人民)。臺灣動畫票房史上最高長片《鑒真大和尚》,由宗教團體慈濟出品,票房為2000萬臺幣(約476萬人民))

這種東西誰要投資?至少我已經不抱期待瞭。

拍東西要賺錢,就要有人看。臺灣觀眾愛看什麼東西?侯孝賢電影,看起來很藝術,背後其實還是有商業營銷的思考;豬哥亮電影,純粹的娛樂,則用市場證明瞭自己。但其實這些都隻能說是其中一種答案。並沒有絕對。喜劇可以檢驗大眾,但是近年恐怖片也崛起瞭不少。機會到瞭,就有可能證明自己。

例如《沉默的羔羊》,雖然是這麼血腥的電影,但最後上映,一樣票房賺錢,還拿瞭奧斯卡。

學術趴﹕現在許多臺灣動畫長片,都是拿到公立機構撥發的拍攝輔助金,有瞭本金保底才敢開始。您怎麼看這種模式呢?

麥人傑:政客想法總是歪的,他們總是以為,搞創作弄出「硬件」,例如什麼協會什麼博物館什麼紀念館,就會自動冒出「軟件」,蹦出大藝術、大作傢。最後還不是博物館變成用空調養蚊子,根本沒人去!我是已經感覺,想要讓人真正把動畫人需要的東西,例如投資,到位,大概隻有從小看動畫的人選上總統,才有可能瞭…….

臺灣動畫現存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產業

學術趴:據我所知,您的第二部動畫,以您漫畫為原作的《鐵男孩》,故事為男孩與機器人在奇特科幻世界搭檔冒險,此作已經籌備超過十來年,卻一直沒有問世。這種制作時間以一部動畫而言,實在久得嚇人,可以跟我們聊聊嗎?

麥人傑:《鐵男孩》這部動畫是我的新嘗試,目前預定是TV。形式上三維,內容上則類似《一級玩傢》《鋼鐵擂臺》《大英雄天團》,這樣形容,你們可能就有眉目瞭(笑)。

但是,出不來。

目前拍出的片段,投資已經超過五千萬臺幣,剩下的片段,資金鏈卡住瞭,沒有人投錢,無法落實。這是一部三維動畫,我自己組織瞭動畫團隊在做。非常艱辛,問題不隻是硬件,還在經驗。

這是臺灣動畫目前的大問題——我們沒有工業產業瞭,導致每部動畫做完,動畫人都要解散四散,要嘛轉行要嘛等待,制作經驗完全無法傳承,每次做動畫都像是從零做起,沒有積累。

臺灣現在的動畫小公司,連獨立制作一支22分鐘的動畫短片都有困難。這就是現況。而稍微有經驗的主策,又被迫要兼職自己身為創作者不擅長的跨領域問題,例如監制,例如營銷,例如宣傳。

我自己當監制,就搞得焦頭爛額,這麼多頭馬車分心,哪有可能專心沉淀搞創作!日美這些成熟的動漫產業,分工都是很明確的,這對創作者來說絕對必要,但是我做不到,臺灣現況做不到,我做為導演必須為瞭找錢離開導演位置去找錢。

學術趴:所以您的第二部長片跟第一部隔這麼久,《鐵男孩》不是停拍,而是臺灣目前的動畫環境隻能被迫擱置等待……

麥人傑:對。

我沒有打萬等死。我現在拿著我以前的另外幾本漫畫原作,例如《黑色大書》的企劃,還有類似《魔法阿媽》這樣訴諸臺灣本土民俗現象的新企畫,到處找投資,問問新的立項。如果成功,可能這部新電影,反而會比稿瞭多年的《鐵男孩》電視版更早拍出來(笑)。

不過,不管是《鐵男孩》還是《黑色大書》還是《魔法阿媽2》誰先拍出來,對我來說都行。

我現在依舊在做動畫,靠的是偏執,我想做出一個示范的作品,證明臺灣還有動畫人。因為如果不做,這些厲害的動畫人消失瞭,大眾甚至都不會知道,因為你連臺灣動畫還存在都不知曉。

「別希望動畫業界誕生一個救世主」

學術趴:聽上去,您似乎是抱著雄心壯志想拯救臺灣動畫界。

麥人傑:拯救?不,我不是救世主,也不希望自己是救世主。恰好相反,我對這個動畫界救世主先烈的觀念很不耐煩。

我確實認為,臺灣需要有人在做出一部成功的動畫,證明自己成功,不管是哪一方向的成功都行。隻要有一個案例證明瞭自己,就會有投資方開始感到興趣,就像魏德聖那樣。

(備註:魏德聖為臺灣導演,其電影《海角七號》為臺灣電影史上最高票房作,以此履歷籌資八億臺幣拍攝自己宣傳十年的原住民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

真人電影還可以靠演員的招牌吸引投資,動畫不行。動畫隻能靠作品自己的成績說話,票房成功的電影,才有下一次試錯的權力。試錯,才有經驗,經驗累積久瞭,才是產業。

跟我前面說的一樣,臺灣動畫現在需要的是產業,一個可以讓動畫人安心創作,累積成功或失敗經驗的平臺。一直接案,接案培養人才,人才又能繼續接案。

比起整天想著動畫界出現一個人當救世主什麼的,這種依靠一兩個強人燃燒自我就想拯救世界的念頭,我更希望這些「救世主」串聯在一起,彼此合作,打造出一個團體跟環境,弄出產業。

迪士尼制作《冰雪奇緣》,做到一半,不滿意,推倒重做,隻為瞭動畫效果。這就叫有產業的氣魄,能承擔風險的產業。

我當年做《魔法阿媽》時,找過不少外包,韓國的,蘇州的,都有,很多都碰壁。小公司不想接,大公司不敢接怕扶持出新的敵人,這也是產業面。

美日動畫就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大陸也快瞭,光線、追光,都是400人起跳的工作室,已經超越吉卜力的300人。

兩岸動畫有否合拍的可能?

學術趴:既然提到光線與追光瞭,麥人傑先生怎麼看中國動畫近年的屢屢突破,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些發展?

麥人傑:《哪吒之魔童降世》我看瞭,人物表情非常生動,角色的「表演」也足夠讓觀眾有認同感。

我這些年一直有跟大陸的動畫公司接觸。有事沒事也會去晃晃,例如近期就跑去海南獨立動畫影展。我認為,兩岸共同合資合拍動畫,是可行的。大陸優勢在資金與市場,臺灣優勢則在人才與故事選題自由。

動畫的選題自由是很重要的。動畫就應該多元化,不該永遠卡死在那幾個題目,甚至不需要拘束在自己國傢的文化。例如迪士尼的《尋夢環遊記》,這電影的背景發生在墨西哥,我們也有死後祖先顯靈的文化題材,結果洋人不在乎,拿去拍,還先拍出來瞭,彷佛我們拱手讓人。

當然,也不能隻談題材文化。觀眾不是智障,看動畫首先要娛樂,所有人都喜歡被娛樂。

華人觀眾的內需在大陸本土,這是肯定的。臺灣隻有2300萬人,就算每個人都掏錢買一張票,票房也有極限,稍微冷門一點的動畫題材,就註定會虧本。所以動畫必須看向內地的內需。

但是這些內需還跟更成熟的動畫產業有些距離,例如改編來源的原作,就不是很穩定。克服兩邊觀看動畫的消費差距,也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之一。老實說,這些年來回兩岸談合拍找資金,結果都不盡人意,失望瞭不少次,碰瞭很多釘。現在我的心態是:可以在大陸上映很好,但是上映不瞭,那也不用講啥難聽的,就是這樣而已。

結語:臺灣動畫的未來

學術趴:最後一個問題,就把格局放到最大吧。您怎麼看臺灣動畫的未來?

麥人傑:臺灣動畫必須盡快打造產業,這是最血淋淋的教訓與必經。兩岸合拍是一種路數,但是無法強求,《幸福路上》不就失敗瞭嗎?

現在是流動影像的時代瞭。動畫登陸流媒體是勢在必行。然而媒體平臺的大數據,逐漸讓觀眾可以決定看什麼這件事,反過來,也會讓觀眾不知道自己該看什麼。這是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臺中現在每年都在進行動畫推廣(備註:指臺中動畫影展,由臺中市政府出資進行的特色影展,筆者每年都會參與),我今年因為《魔法阿媽》在那重映,也去露瞭露臉。對動畫產業有沒有幫助不知道,不過鐵定挺幫助臺中本土發展。

學術趴:聽說楊德昌導演哪部動畫遺作也將有人接手拍完……

麥人傑:賣個情懷罷瞭的東西。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