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飴糖

  補虛藥之補氣藥  補虛藥:凡以補虛扶弱,糾正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也稱補益藥或補養藥。根據補虛藥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

  補虛藥之補氣藥

  補虛藥:凡以補虛扶弱,糾正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也稱補益藥或補養藥。根據補虛藥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為補氣藥、補陽藥、補血藥、補陰藥四類。

  補氣藥:本類藥物性味多屬甘溫或甘平,主歸脾、肺經,部分藥物又歸心、腎經,以補氣為主要功效,能補益臟氣以糾正臟氣的虛衰。補氣又包括補脾氣、補肺氣、補心氣、補腎氣、補元氣等具體功效。

  飴糖又稱餳、膠飴,民間俗稱麥芽糖,是中國傳統小食。是由米、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經發酵制成的糖類食品。由於地域不同,所用原料略有差別,但主要原料是糯米(南方)、小米(北方)和小麥。中醫入藥用膠飴。

  來源:飴糖本品為米、麥、粟或與蜀黍等糧食,經發酵糖化制成。有軟、硬兩種,軟者稱膠飴,硬者稱白飴糖,均可入藥,但以膠飴為主。本品味甘。以淺黃、質黏稠、味甘無雜味者為佳。

  相關名字:餳、膠飴、軟糖、餳糖、糖稀。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

  性狀鑒別:

  藥材性狀:

  飴糖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

  硬者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

  味甘,藥用以軟飴糖為佳。本品以淺黃、質粘稠、味甘無雜味,為上品,幹硬名餳,不堪入藥。

  總的來說,以飴糖為輔料的劑型產品以煎膏劑居多,有如下產品:復方雞血藤膏、阿膠三宅膏、黃芪健胃膏、升血膏、竹瀝膏、參貝北瓜膏、復方枇杷膏、健兒膏、復方梨膏、良園枇杷葉膏、三蛇膽川貝膏、微達康膏。

  主治病證:

  1.脾胃虛寒,脘腹疼痛

  本品甘溫,歸脾、胃經,既能補益中氣,又能緩急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空腹時痛甚,食後稍安者。

  若脾胃虛寒,肝木乘土,裡急腹痛者,常與桂枝、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湯(《傷寒論》)。若氣虛甚者,宜配伍黃芪、大棗、甘草等補中益氣之品,如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若中虛寒盛而脘腹痛甚者,則配伍幹薑、花椒等溫中散寒止痛之品,如大建中湯(《金匱要略》)。

  2.肺虛燥咳

  本品甘溫質潤,入肺經,能補虛潤肺止咳。治咽喉幹燥,喉癢咳嗽者,可單用本品噙咽,以潤燥止咳。治肺虛久咳,幹咳痰少,少氣乏力者,可配伍人參、阿膠、杏仁等藥。

  用法用量:入湯劑須烊化服,每次15~20g。

  使用註意:本品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故濕熱內鬱、中滿吐逆、痰熱咳嗽、小兒疳積者不宜服用。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主要含麥芽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維生素C等。

  古籍閱讀:

  1.《註解傷寒論》:《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2.《本草綱目》: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腎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3.《本草經疏》:飴糖,甘入脾,而米麥皆養脾胃之物,故主補虛乏,仲景建中湯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則發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則吐血,甘能緩火之際,則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4.《藥征續編》: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考征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又曰裡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芪建中湯證曰裡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裡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裡急矣乎。

  6.《名醫別錄》: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經典出處

  1、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小建中湯: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飴糖一升。另外飴糖在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均有入方。

  2、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記載飴糖: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註:內容及圖片來自教材和網絡,僅作科普學習,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