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親媽上演“捆綁兒子”鬧劇: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比警察還彪悍的父母

又見親媽!彪悍的親媽!一名女子將一名小男孩手腳捆綁起來橫放在電瓶車前,像綁豬仔一樣行駛在路上。交警見狀立即攔下,詢問後得知,他們是一對母子。原來,媽媽氣兒子不聽話,不做作業

又見親媽!彪悍的親媽!

一名女子將一名小男孩手腳捆綁起來橫放在電瓶車前,像綁豬仔一樣行駛在路上。

交警見狀立即攔下,詢問後得知,他們是一對母子。

原來,媽媽氣兒子不聽話,不做作業到處亂跑,就拿繩子綁兒子回傢準備教育一頓。

看到小男孩手腳都被繩子勒出淤痕,交警不顧媽媽的叫嚷,堅持給孩子松綁。

可媽媽始終不依不饒,甚是囂張。

不少網友看到,義憤填膺:“難怪孩子不聽話,攤上這樣的媽,嚇都嚇跑瞭。”

的確,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像對待仇人似的,一言不合就開打開罵,如今還玩花式捆綁。

不清楚情況的人,還以為孩子被綁架瞭呢!

雖然不聽話的孩子確實鬧心、難教,但是這麼粗暴管教,根本解決不瞭問題,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總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其實父母應該先好好檢討自己。

像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隻會讓孩子內心更反感排斥,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粗暴和冷酷,以及對自己尊嚴的貶損。

也許孩子會迫於“暴力”一時屈服,但不意味著他們就真的聽話懂事,反而會變本加厲。

01

怪孩子不聽話?

孩子嫌你太粗暴!

《超級育兒師》有一個12歲男孩。

他特別叛逆,整天沉迷在網絡遊戲上,一聽到媽媽嘮叨就煩,還經常咬牙切齒說要打媽媽。

媽媽想盡一切辦法都沒有用,反而激化瞭母子間的矛盾,倆人關系劍拔弩張。

瞭解後才知道,原來他滿身的敵意戾氣,跟從小經常被打有關。

小時候,隻要他不聽話,媽媽就用繩子捆、衣架打,甚至還用針戳。

有一年,他不想上學,媽媽就跑去馬路對面買瞭繩子,威脅他,如果不去上學就把他綁在大街的樹上。

這一切充滿暴力的過往,是他內心解不開的結。

即便媽媽口口聲聲說後悔瞭,會改,他也不信,總覺得那是媽媽的狡辯,死活不想聽。

看到這對母子間的角力,觀察員蘭海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

粗暴教育,不過是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威來控制孩子,可等孩子長大有獨立意識瞭,他就會不受控,想要“奪權”反抗。

孩子叛逆?那就怪父母管教太暴力!

父母總是一副“唯我獨尊”的姿態,高高在上,不容許孩子違背自己的要求。

當孩子不願意聽從,就習慣用父母的身份去強壓孩子,逼他就范。

結果,管教就發展成為孩子與父母間的權力鬥爭。

一旦孩子年齡大一些瞭,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難以忍受這一切,就越來越容易去反抗父母粗暴的權威教育。

傢庭治療師薩提亞說:“孩子沒有錯,如果錯瞭,一定是父母錯瞭。”

不顧孩子的感受和顏面,強逼他聽命,這不是真正的教育。

而是蠻橫地行使“暴君權力”,時間一久次數一多,孩子必將奮力反抗,毫不猶豫。

02

一時粗暴一時爽

一直粗暴就不爽

心理咨詢專傢馬利琴曾在書中分享過一個案例。

林女士對9歲的兒子要求特別嚴格,不準他打架、拿別人的東西、寫作業前看電視、見到長輩要打招呼……隻要孩子觸犯,她就會打兒子手掌。

有一次,兒子因為感冒考試沒考好。她特別生氣,就順口說瞭一次:“下次考不瞭滿分就別回來瞭。”

結果第二天,兒子到瞭晚飯飯點還沒回傢,把全傢人急壞瞭。

千辛萬苦找到人後,才發現兒子當天的測試隻考瞭95分,就幹脆不回傢瞭。

或許在旁人看來,林女士給兒子提出各種要求是為他好,可每次兒子沒做到,她沒問清楚原因,就粗暴地打或罵。

這樣做,隻會給孩子施壓,甚至出現反效果。

為此,馬利琴認為,習慣這樣管教孩子的父母,其實對孩子太苛刻瞭。

用吼、罵、打甚至脅迫等粗暴的教育方式去管孩子,短期內孩子會變乖,不敢造次。這樣的教育似乎有很好的震懾作用。

可孩子的內心,感受到的更多是委屈、難過、憤怒和拒絕。

迫於父母的權威,他們表面上聽話瞭,可實際上,父母的粗暴隻會讓他們更受傷。

時間久瞭,孩子一定會別的方式進行反抗:

躲起來拒絕和父母溝通、父母說什麼就反著來、用肢體或言語頂撞父母、甚至自殘自殺……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在孩子的前半生種下什麼,在今後的歲月中就會長出什麼來。

粗暴的“愛”,缺少耐心和平常心去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差錯或不盡如人意的現狀,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冷漠,不接納他們。

如此一來,隻感到粗暴卻感受不到“愛”的孩子,很自然地就沒辦法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很難原諒父母對他們造成過的傷害,用後半生去治愈自己的前半生。

03

孩子不乖,

更需要父母聰明的管教方式

美國知名教育專傢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提到,孩子的叛逆並不是父母不愛他們,而是父母采用的管教方式出現問題。

想改變孩子,父母一定要從反應強烈的模式轉變成冷靜的、堅定的和非控制的模式。

我們不需要做完美父母,隻需要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做好這三件事:

第一,別太彪悍,做個溫柔的父母。

資深正面管教講師盧丹丹曾經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喜歡在孩子耳邊嘮叨,甚至發火,結果母子關系特別緊張。

後來她改變瞭方式,選擇靜靜陪在孩子旁邊看書,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發火。

沒想到,孩子竟然很快就把作業做完瞭,而且還特別整齊。

這件事情讓她意識到,當父母放下怒火和脾氣,不讓孩子去承擔父母的責難,反而能讓孩子把註意力放在事情本身,從而更願意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的確如此。

孩子一聽到父母怒氣沖沖的責備和謾罵,一定會選擇把耳朵關上。

隻有父母停止發火,用冷靜溫柔的語氣和孩子溝通,才能讓孩子聽得進父母說的話。

第二,允許孩子不完美。

有位媽媽去參加傢長會,被老師告知兒子可能有多動癥,因為小孩上課時,連三分鐘都坐不住。

回傢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說瞭什麼。

媽媽心裡難過,可還是故作輕松地誇兒子,你能在座位上坐三分鐘,特別棒。

結果兒子心情很好,做事情也積極瞭許多。

後來,隻要每次老師投訴兒子,她都將其轉化成鼓勵孩子的話。

在她這種允許孩子不完美的接納下,兒子一點點進步,最後成功考上瞭名校。

我們做父母的,不要隻盯住孩子不好的地方看,而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允許孩子不完美。

孩子再不好,身上一定有別的可取的地方。

多發現多肯定,孩子才能收獲自信,才有積極進取成功的可能。

第三,堅定地立規矩。

面對孩子做不對的地方,我們的冷靜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在情緒穩定的情況下,堅定地表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傢庭教育專傢魯鵬程說瞭,孩子是需要規矩的,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很難有教養。

因此,父母要清楚讓孩子意識到,對他的管教有原則有底線,同時也要有規矩約定。

告訴孩子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

孩子對做事情有邊界感,才能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同時提升對自己的約束力和自控力。

04

電視劇《傢有兒女》裡,劉梅一直對兒子劉星特別有看法,看到兒子看書看睡著,就是一頓埋汰和否定。

可對女兒夏雪就不一樣瞭,同樣是看書看睡著,她就認定孩子肯定是復習功課太累瞭,連忙喊她回屋裡睡。

一邊是親兒子,一邊是繼女,教育態度截然不同。

說到底,還是對人不對事。

作為父母,對孩子有期待、想孩子變好,這很正常,可始終註意自己的管教方式和態度。

別總覺得孩子不行、不好,越是粗暴,越容易讓孩子誤會父母不愛自己。

明明很愛,那就換一種方式去教育吧。

把孩子當成“夏雪”去關懷,相信世上一定會少很多“劉星”。

“為孩子好”的管教,一定要溫柔、非控制而堅定才能起效。

共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