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阿倫森《絕非偶然》PDF版—讀書筆記

《絕非偶然》阿倫森—讀書筆記(一記) 每當我散步發現前面道路上有熟悉的人時,我都會扭頭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因為我怕遇到他們之後要和他們打招呼。每當我散步的路旁有陌生人時,我都

《絕非偶然》阿倫森—讀書筆記(一記)

每當我散步發現前面道路上有熟悉的人時,我都會扭頭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因為我怕遇到他們之後要和他們打招呼。每當我散步的路旁有陌生人時,我都會盡量走在路的最裡邊。每當別人對我所做的事情評價不符時,我都會保持沉默,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善表達,沒有辦法解釋清楚自己的想法,另外也覺得沒必要和對方計較,反正事實和他們所說的並不一樣,他們錯誤的評價對我也沒多大的影響,但是我這種內向的性格和不願意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做法總是讓我有種“逆來順受、唯唯諾諾”的感覺。

阿倫森還不是著名心理學傢時,也是一個靦腆害羞的小男孩,他上學時成績沒有哥哥好,有點笨小孩的味道。

他的傢庭原本屬於中產階級,但是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父親失業瞭,於是他們住進瞭貧民窟。母親經常會向他們訴說父親的過去,抱怨父親的無能為力,但是他卻從來沒有主動去向父親詢問他的過去到底是怎麼樣的,直到父親得病去世,他才發現自己對父親瞭解太少。因為傢庭困難,等到他高中畢業的時候舅舅建議他輟學並且供養聰明的哥哥,那時的他正處在改變人生的路口。哥哥幫他拒絕瞭舅舅的建議,並且建議阿倫森去讀大學,因為他希望弟弟能過看到不一樣的人生。

就這樣阿倫森進瞭大學,但是在大學的開頭他仍然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學生,直到有一次他陪女友去上馬斯洛的課,他才找到瞭人生的方向,才開始開竅。他放開瞭女友的手,選擇握住心理學,從此他的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他在求學的生涯裡先後成為瞭馬斯洛、麥克萊蘭和費斯廷格的學生。

如何從一個笨小孩成為一個在事業上卓有成就(著名的心理學傢)、在傢庭上幸福美滿、在友誼上真誠相伴?,正如本書的名字一樣絕非偶然。一切的改變從阿倫森改變自己的靦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開始,他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想要知道怎麼樣才能改變種族偏見。

一個有方向的人,足以讓他蛻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

《絕非偶然》這本書講瞭阿倫森的成長,講瞭阿倫森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選擇,講瞭對父親的思念,對哥哥的感情,講瞭在求學研究路上做的實驗研究,講瞭他一次一次的職業選擇。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受到“性格”的困擾,不敢表達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於是隻能永遠當一個笨小孩,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並不笨。

看這本書會讓你看到一個普通人因為相信自己以及有瞭人生目標後會發生的蛻變。願所有靦腆害羞內向的人能夠找到蛻變後的自己。


摘錄:

1、 偉人的小缺點讓他更招人喜歡,庸人的小毛病讓其更招人厭惡。

2、 讀大師的故事,學經典的研究,想自己的人生。

3、 你不必聰明絕頂——隻要比一般人聰明一點點就行。

4、 社會心理學,一門研究環境、代際群體、文化、理念以及政策方針如何浸淫個體並影響其行動的學科,已經融入我的人生。它加深瞭我對周圍人與事的理解,包括我自己、我的傢庭和我所處的時代。

5、 篤信改變和自我完善的力量,相信工人的兒子可以成為教授,人們能夠克服根深蒂固的偏見,現實並非一成不變。

6、 學生們總是問:“我是誰”我則引導他們將這一問題重新建構成:“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一旦找到答案並心想事成,他們一定也會體會到,理想的實現絕非偶然。

7、 如果你不得不住在貧民區,務必選坐落在海濱的地方。

8、 將失敗和不好的事情歸因於外部環境,將成功和好的事情歸因於自己,如個人的性格及特質。

9、 童年時期的自我覺知:無論兒時還是少年時代,我都特別靦腆。在學習我都不主動發言,若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我總是結結巴巴,面紅耳赤。相反,哥哥賈森則是明星人物,總是魅力四射。光彩照人的賈森仿佛是籠罩在我頭頂的陰影,但我知道,就算瞭移走這片陰影、露頭的也不過是個資質平平、靦腆無趣的笨小子。

10、 自我服務的偏見:將失敗和不好的事情歸因於外部環境,將成功和好的事情歸因於自己,如個人的性格及特質。

11、 亞伯和他的跟班們對我們這些木板道上做事的人十分吝嗇。遊樂場一關門就停止計算工時,而之後我們還得花45分鐘打掃衛生,卻領不到額外的一分錢。如果我們需要錢,何況門外有50個孩子排隊等著這份工作呢。而且我們覺得老板們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因此有資格耍弄我們。

12、 自我合理化:人們為維護自尊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每個人都有維護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心理需要,當人們做出負面的行為時,往往會為其行為尋找理由,確保能夠從正面看待自己。

13、 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緒和思想,笑看人生的困境與煩惱,樂於解決問題,有開放的心態和無私的愛心,不持偏見,敢於自嘲,有堅定的主見,能無視反對意見堅持走自己的路。馬斯洛對這類人的描述很像他對自己的評價,我們幾個學生還為此嘲笑他。他堅持說這些個人特質的總結來自於實證研究。

14、 自我實現:當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自尊被滿足後,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是人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動力。

15、 我始終堅持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依次明白兩件事情:第一,我將何去何從?第二,我將與誰同行?

16、 成就動機:一種對獲得顯著成就、掌握技能或迅速達到高標準的欲望。成就動機高的人往往願意追求高難度的目標,並且願意把大量時間花在他們追求的目標上。

17、 努力工作不貪圖享樂,以期未來獲得更豐厚的回報。

18、 設想你是一個正在玩套圈遊戲的孩子,正要選擇站立的位置。你會戰得離木樁很近以確保套圈成功嗎?哪怕這種成就感並不讓人十分欣喜。還是會後退到根本套不到木樁的位置,心想反正套圈不是你擅長的技能?成就動機低的孩子有可能選擇這兩種答案,要麼直接站在木樁底座上,要麼站到離木樁很遠的地方。

19、 斯泰因的實驗是首個正式研究無意識書寫現象的實驗。她在一根固定的天花板的繩子上安裝瞭一個吊帶,讓被試把手臂放進吊帶裡。吊帶上有一支筆,當被試移動手臂時,移動的軌跡就會被記錄在下方的紙上,實驗時被試需要完全放松自己。斯泰因推測,紙上的筆跡將反應被試的無意識思考,。雖然她的實驗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後來斯泰因將詹姆斯的“意識流”概念應用到自己的文學創作中,這一實驗正是她向創作道路邁進的第一步。

20、 如果隻選擇能夠證實自己假設的案例,就永遠無法驗證假設的真偽。

21、 首先畫一幅復雜的塗鴉作品,包括直線、圓圈、S曲線、波浪線、虛線和橢圓,然後用幻燈機將這幅塗鴉投射到屏幕上,停留兩秒鐘,讓一組大學生把所有記得的圖形畫出來,兩秒鐘內學生不可能將屏幕上的塗鴉記得一清二楚,因此他們的畫作所呈現的更多是自己塗鴉的習慣,而不是屏幕上的圖形。———高成就動機者筆下的線條和幾何圖形大多互不相連,並且是用粗線條一筆勾勒出來的:而低成就動機者筆下動機者筆下的線條和圖形是用虛線畫的,它們相互重疊,且被反復描畫。———高成就動機者畫出s曲線的地方,低動機成就者卻卻畫成波浪線;高成就動機者傾向於將一張紙畫得滿滿當當,而低成就動機者會在紙上留下許多空白,尤其是紙的底部。

22、 高成就動機者認為工作出色帶來的成就感遠比經濟回報、別人的贊揚和認可來得重要。他們一直努力提高工作成績,承擔更多的工作責任,不為追名逐利,隻為挑戰自我。

23、 一向備課充分的麥克總是帶著一沓筆記去上課。他的講課形式正規,內容明晰透徹,但鮮有自由發揮;喬是表演天才,風趣而博學,常在講課中提及電影和文學作品,而且總能和課程內容緊密結合;麥克萊蘭則秉持隨意的教學風格,根本不帶筆記,閑聊中透著十足的專業范兒。

24、 隻有課前準備充分,才能在課堂上隨意發揮,並對學生的各種反應應付自如。(從日常生活、文學、哲學、電影和新聞事件中積累授課素材。)

25、 雖然對作者的觀點有異議卻依然愛這本書,這是一種美好的、甚至高尚的境界。

26、 角色:處於特定社會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現出的行為,例如作為一名教師或父親應該達到的一系列要求。角色理論認為,社會生活就像部舞臺劇,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

27、 認知失調:由於持有兩個或多個不一致的認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覺,以及因為做瞭一件與自己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為而產生的不舒服感覺。

28、 我戰戰兢兢地走進費斯廷格的辦公室,先做瞭自我介紹,隨後說自己在考慮選修他的研討課。我解釋說,自己對社會心理學一無所知,問他有什麼資料可供閱讀,以幫助我決定是否要選修這門課。他仰靠在椅背上,將我細細地上下打量瞭一番,隨即眼珠往上翻,盯著天花板咕噥瞭幾聲,好像在說:“瞧瞧這些天他們都把這樣的白癡送到我這兒來瞭?”他有些不情願地打開辦公桌的一個抽屜,遞給我一份書本大小的手稿復寫本。

29、 費斯廷格以最形象的方式表明,沒付出最大心血的成果他拒不接受。

30、 他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視若珍寶,如果學生不用功,他不會在他們身上浪費絲毫精力。但如果學生的表現令他十分滿意,他就會傾囊相授,並貢獻出最有價值的禮物——一語中的的批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不厭其煩的批評,正是對你最高的褒獎。

31、 社會影響:人們影響他人的各種方式,包括因他人的觀點、行動,或僅僅隻是他人在場而導致的態度、信念、情感和行為的變化。

32、 人們的態度改變之後,行為會隨之而改變;但如果想讓態度發生巨大的變化,首先要設法激發人們在行為上的改變,態度自然會隨之改變。

33、 社會酬賞:諸如表揚、積極的關註、實在的報酬、榮譽和感激之心等,可以從他人那裡得到的好處。

34、 人如果經歷千辛萬苦才贏得某物,就會更加珍視它。

35、 “如果能一直留在學校的話,我當然願意做你的助理,可我的統計課成績不太好。”

36、 他攤開手聳聳肩說:“統計?不要緊,像你這樣的傢夥愁什麼?等拿到博士學位,你可以雇一個甚至兩個統計員,到處都是。”(費斯廷格和阿倫森對話)

37、 從眾: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從眾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比如因外在力量而表現出的從眾行為叫順從(內心並不認同),而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從眾行為叫做接納。

38、 隻有當自我概念裡的某個要素受到瞭威脅,認知失調理論才會得出最清晰無誤的預測。通常是個人行為與自我概念不相協調。

39、 孩子們之所以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是因為某個大人告訴他們不能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進行瞭自我說服,認定這一行為是不好的。

40、 自我說服:說服自己接受某種信念,是自我合理化造成的一種長期的態度改變。自我說服比直接的說服更具有持久性,因為自我說服在個體內部發生,而不是源於外部的勸誘或壓力。

41、 在大多數假設的情境下,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如何行動;接某種方式行動後,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做。

42、 服從:處於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中的權力較低者聽從權力較高者的命令,例如權威會強迫公眾服從。

43、 學術界有兩類教授,一類就像樹,紮根一地後永不挪窩;另一類是流浪者,總是出於個人原因或職業機會頻繁地更換學校。如果註定成為後者,我不想做那種無情拋棄學生的教授。

44、 “看來老天自有安排。我總以為自己懼怕死亡,可是最後,因為疼痛如此強烈,我已做好離去的準備瞭。”哥哥抓到瞭最爛的牌,但一直到遊戲結束,他都打得很好。(阿倫森的哥哥賈森知道自己得瞭癌癥後說的話)

45、 人生苦短,前途未卜,別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和乏味無趣的事情上。我要求自己好好珍惜有生的歲月。我對自己說:“好吧,笨蛋,別再自哀自憐瞭。認真的計劃一下,如果人生隻剩下四五年光陰,你該如何度過?”

46、 如果不為瑣事所累,你其實有充足的時間把每一件事做得盡善盡美。

47、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試:由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撒韋和麥金力設計的一種人格測試,被廣泛運用於犯罪調查、職業選擇等多個領域。

48、 標準化的實驗程序是不存在的,幾乎每個新假設都需要設計新的實驗程序進行檢驗。

49、 按照實驗現實主義的標準,整個實驗程序對被試而言就是在參與真實的事件,其間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是發自內心的。

50、 歧視:僅僅因為一個人是某個團體的成員,就對其做出不公正的、負面的或有害的行為。歧視行為往往源於偏見,但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制度上的歧視,即使在沒有偏見意圖的時候也如此。

51、 刻板印象:將某個群體概括化,即將同樣的特征分派到該群體所有成員,而不管成員之間實際上的差異。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因為新信息的出現而發生改變。

52、 阿倫森第一定律:舉止瘋狂的人不一定是瘋子。

53、 會心團體:人本主義心理學傢卡爾•羅傑斯將20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些性質相似的組織稱為“會心團體”,其特點是,強調團體中的人際交往經驗,促進個人成長,幫助個人瞭解自我、增強自信。會心意為“心與心的溝通”。

直截瞭當地說出內心的感受,將感受與判斷區分開來,是富有成效的溝通方式。原因有兩點。第一,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和判斷僅僅是一種推測。

閱讀時間:2022年4月11日~4月17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