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奧斯曼帝國的細密畫命運 |《我的名字叫紅》

▲《我的名字叫紅》奧爾罕·帕慕克 著 《我的名字叫紅》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沒有之一)。書中以中世紀奧斯曼宮廷畫傢的命案為起點,通過各個人物

▲《我的名字叫紅》奧爾罕·帕慕克 著

《我的名字叫紅》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沒有之一)。書中以中世紀奧斯曼宮廷畫傢的命案為起點,通過各個人物的表述和情節的發展逐步帶出帕慕克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盡管懸疑破案的情節,來得沒有東野圭吾的驚心動魄,但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歷史意義則遠遠高於東野圭吾的作品。整本書讀下來,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當年細密畫傢的敬業精神,以及奧斯曼帝國在受到東西方文明沖擊時的迷茫和苦惱。

奧斯曼帝國

在中國歷史上,托遊牧民族的福,北方邊境很少安寧。在秦漢時期,秦王漢武忙於與匈奴作戰,好不容易把匈奴消滅瞭(真的把匈奴族打得在歷史上找不到瞭,現在有說匈牙利是匈奴人的後代,不過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到瞭公元六世紀中葉,突厥人趁著南北朝的分裂而迅速崛起,占領瞭北方一大片土地。後來東突厥被大唐打得滿地找牙,內遷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員,而西突厥則在中西亞延續著他頑強的生命。

▲東西突厥版圖

在成吉思汗的軍隊踏遍歐亞大陸後,元朝的忽然結束使得中西亞地區的各個部落得以重新洗牌。在1299年,突厥部落的一支成立瞭奧斯曼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1453年蘇丹“征服者穆罕穆德”打敗東羅馬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開始進入帝國時期,它的腹地也橫跨瞭歐亞非三個大陸。到16世紀中葉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從波斯帝國奪取瞭巴格達,也標志著帝國達到瞭鼎盛時期。奧斯曼帝國繼續向西擴張,而在1571年,他們在勒班陀海戰中敗給瞭基督教國傢的聯合海軍。經過這次失利後,盡管西方國傢在奧斯曼騎兵面前依舊瑟瑟發抖,但是奧斯曼帝國的西擴之路開始變得舉步維艱。

▲奧斯曼帝國版圖

《我的名字叫紅》的寫作背景,是在勒班陀海戰發生後的20年,也就是1591年。故事發生在帝國從盛轉衰的歷史變化時期,然而當時處於那個節點的人,包括故事裡出現的細密畫傢,估計也沒想到自己效忠的偉大帝國,開始漸漸走向衰落。

細密畫

細密畫興起於蒙古人統治伊朗的伊爾汗王朝(1230-1380),與受到中國宋元時期繪畫影響密切相關。在強大的波斯帖木兒王朝時期,位於設拉子、大不裡士和赫拉特的細密畫傢坊一片繁榮,分別形成瞭“設拉子”“大不裡士”“赫拉特”三個不同的細密畫畫派。15世紀早期,赫拉特作為王朝首都,是伊斯蘭世界的繪畫中心。1510年底,伊朗薩法維王朝攻陷赫拉特,眾多細密畫傢被迫遷往薩法維王朝的首都大不裡士。1514年,奧斯曼擊敗薩法維王朝,洗劫瞭都城大不裡士,將大量波斯細密畫和書籍帶回伊斯坦佈爾。

穆拉德三世是奧斯曼蘇丹中最癡迷於細密畫和書籍的一位,他在伊斯坦佈爾創造瞭《技巧之書》、《慶典之書》和《勝利之書》。《我的名字叫紅》這本小說則發生於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三世統治時期(1574-1595年),也正是細密畫藝術發展的頂峰時期。

細密畫被譽為伊斯蘭藝術的珍珠,是伊朗藝術的重要門類,它始於古蘭經的邊飾圖案,後來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最偉大的作品是菲爾多西的《列王傳》。盡管細密畫與宋朝的工筆畫密切相關,然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首先,細密畫的色澤富麗華美,采用以礦物質、稀有金屬甚至藍寶石、珍珠磨成粉調制而成的顏料,使得細密畫色彩明度高,純度也高。帕慕克在書中把其中一個章節的標題命名為“我的名字叫紅”,裡面講到瞭“紅”這種顏色出現在《列王傳》的各個地方,使得畫變得更加精致優美,還闡述瞭顏料專傢是如何調制紅色顏料的。鮮艷奪目的色彩,正是細密畫的一大特色。

其次,在細密畫中,遠處的物體與近處的物體大小一樣,沒有透視感。“在真主的眼中,遠處的人、物與近處的人、物沒有大小的差異,山後的人、物不會被山體所屏蔽,房屋建築也擋不住真主全知的眼睛”,因此在細密畫中,畫師用別出心裁的方式來安排畫中的人和物,真正做到瞭“安拉視覺”看世界。

▲霍斯陸看見席琳在月光下沐浴

▲魯斯坦姆逐馬打獵 菲爾多西《列王傳》插圖

我的名字叫紅

帕慕克在書中用瞭眾多的表述者來推進小說的情節發展,對於同一個事件,運用不同的視角來闡述表述者的觀點,帕慕克在小說中把自己變成二十四個比利的能力,已經令我嘆服。采取這種表述方式,不僅僅在於炫技,而是為瞭從多角度更好地還原當時的情境,不同派別人物的所思所想,讓讀者更清晰更全面地瞭解故事的發生經過。

書中故事的矛盾起源於奧斯曼畫坊的畫傢受命於蘇丹,要畫一幅使用法蘭克透視法的肖像畫。這與遵循“安拉視覺”的細密畫傳統相沖突,更是被視為犯瞭褻瀆之罪。堅守傳統的畫傢認為使用法蘭克透視法將會導致穆斯林繪畫的滅亡。然而,法蘭克透視法能畫出一幅用傳統細密畫所不能畫出的逼真肖像。書中的人物,有的為使用法蘭克風格,想方設法讓畫傢按西方風格進行嘗試創作,而有的為堅持傳統的細密畫風格而刺瞎自己,也有不惜使用暴力來阻止其他人使用法蘭克風格。帕慕克在小說中用不同的人物來闡述不同派別各自的觀點,並沒有加入自己的評論,讓讀者做一個安靜的大法官,聆聽參與各方的看法和意見,帕慕克把最後判決的錘子留給瞭讀者。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讀到的更多是地處中歐之間的奧斯曼帝國在受到東西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沖擊時的迷茫和苦惱,大約這種苦惱,也是中國在清朝中晚期所面臨的困境吧。在擊敗東羅馬帝國後,奧斯曼帝國掌管瞭伊斯坦佈爾,成為歐亞大陸新的霸主。細密畫也隨著國力的增強而走向高峰。無論軍事還是藝術上的成就,都比西方更勝一籌。然而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開始,西方的實力開始慢慢超過奧斯曼帝國,但是奧斯曼帝國的心態仍覺得自己是強者,在面對更科學更先進的西方文化時,有點不知所措。究竟是遵循傳統繼續發展,還是全盤照抄西方重新學習呢,要走中間路線,大約兩邊都是懸崖,我想無論做哪種選擇,都不容易。小說最後借奧爾罕媽媽謝庫瑞的闡述,講到瞭細密畫最終的結局,那其實不僅是細密畫的結局,也是奧斯曼帝國的結局。

【有才小傢微信號:cjl_readm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