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2021年全國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 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幹旱頻發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2月2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2022年1月新聞發佈會,介紹2021年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據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宋善允介紹,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2月2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2022年1月新聞發佈會,介紹2021年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據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宋善允介紹,2021年,我國天氣形勢復雜,極端事件頻發,呈現兩個極端和五大特征。兩個極端分別體現在氣溫和降水方面:一是2021年全國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2021年(截至12月28日,下同),全國平均氣溫10.7℃,較常年偏高1.0℃,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高,浙江、江蘇等12個省(區)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高。二是北方地區降水量為歷史第二多。全國平均降水量671.3毫米,較常年偏多6.8%。北方地區降水量697.9毫米,較常年偏多40.6%,為歷史次多。京津冀地區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華北雨季和華西秋雨秋汛極端性顯著。河南特大暴雨鄭州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創歷史極值。

國內十大入選事件的投票結果基本反映瞭今年我國天氣氣候的主要特點:一是夏季高溫疊加南方秋老虎,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2.0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次多。二是區域性氣象幹旱此起彼伏,旱情總體偏輕,但區域性和階段性幹旱明顯。三是登陸臺風數量少,但“煙花”風雨影響范圍大。四是沙塵天氣早發,強對流天氣強發。五是“雙拉尼娜年”冬季寒潮強度大。此外,“風雲氣象衛星傢族新增兩名成員”等事件入選。

1.北方降水偏多 居歷史第二

今年我國北方平均降水量達697.9毫米,較常年偏多40.3%,為歷史第二多,僅次於1964年。京津冀晉豫陜等6省(市)降水量均達1961年以來歷史最多。夏秋季降水多導致北方多地出現嚴重汛情。6月中旬內蒙古東北部和黑龍江西部連續降雨致水位上漲迅速,嫩江形成2021年1號洪水;華北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量偏多1倍。7月15至18日,北方強降水致多地河道水位持續上漲,海河流域北易水河洪峰流量達536立方米/秒,為1963年以來最大洪水。

2021年1月1日至12月28日全國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佈圖。

8月下旬,北京密雲水庫蓄水量突破瞭1994年以來最高紀錄。秋季,黃河出現嚴重汛情,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現3個編號洪水,支流渭河發生1935年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大洪水,伊洛河、沁河發生1950年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大洪水。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現瞭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37條河流發生洪水,公路、鐵路運行受到影響,山西平遙古城墻局部坍塌。10月6日至7日,陜西受持續降雨影響,有21條河流31站出現洪峰37次,其中有11條河流13站出現超警戒洪峰16次;西安全運會創下歷次全運會雨日最多、累計雨量最大紀錄。

2. “21.7”河南特大暴雨創大陸小時氣象觀測紀錄

2021年7月17日至24日,河南多地出現破紀錄極端強降水事件,具有過程累計雨量大、強降水范圍廣、降水極端性強、短時強降水時段集中且持續時間長的特征。河南有39個縣市累計降水量達年降水量的一半,其中鄭州、輝縣、淇縣等10個縣市超過常年的年降水量。累計雨量超過250毫米的覆蓋面積占河南國土面積的32.8%。1小時最大雨強(鄭州,201.9毫米)超過“75.8”暴雨(河南林莊,198.5毫米),創下中國大陸小時氣象觀測降雨量新紀錄;鄭州等19個縣市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32個縣市連續3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7月17日至24日全國降水量分佈圖。

暴雨導致鄭州、鶴壁、新鄉、安陽等城市發生嚴重內澇,城市運行大面積中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8座大型水庫及39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鄭州市常莊水庫、郭傢咀水庫及賈魯河、伊河等多處工程出現險情。

3.華南階段性氣象幹旱造成嚴重影響

今年華南地區降水量偏少17%,為2004年以來最少,階段性氣象幹旱特點突出。1月至2月上旬,華南出現中度以上氣象幹旱,2月中旬至3月中旬,伴隨華南地區大范圍降水過程,氣象幹旱基本解除;3月下旬開始,中等強度以上氣象幹旱再次出現並持續至10月初,10月上半月受臺風“獅子山”和“圓規”的影響,華南出現暴雨到大暴雨降水,氣象幹旱緩解。11月至12月上旬末,華南大部地區降水偏少,地區氣象幹旱又有所露頭;12月下旬初臺風“雷伊”給華南中東部帶來降水,氣象幹旱緩和。氣象幹旱的頻繁發生致使華南土壤墑情低,江河水位下降,山塘水庫幹涸,對農業生產、森林防火、生活生產等產生瞭不利影響,珠江口出現咸潮,影響對港供水和電網安全等。

2021年1月1日至12月28日華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佈圖。

此外,雲南1月至5月溫高雨少,大部也出現持續的氣象幹旱。臺灣遭遇瞭56年來最嚴重旱情,由於去年秋季至今年3月,降水持續偏少,4月上中旬21座主要水庫中有5座出水量下降到10%以下,臺中德基水庫蓄水量已跌破5%,多地因缺水采取“供5停2”的措施,農作物灌溉和工業用水、民眾生活等受到嚴重影響。

今年華南地區中等以上幹旱面積演變。

4.臺風“煙花”長時間陸上滯留破紀錄

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2個臺風,其中有5個登陸我國,生成和登陸臺風數均較常年偏少。第6號臺風“煙花”於7月25日和26日兩次登陸浙江,為194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首個在浙江省內兩次登陸的臺風。

2021年第6號臺風“煙花”路徑圖 。

“煙花”移動速度慢,在我國陸上滯留時間長達95小時,為1949年以來最長;累計雨量大,單點最大累計雨量超1000毫米;影響范圍廣,先後影響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遼寧等10省(市),50毫米及以上累計雨量覆蓋面積達35.2萬平方公裡;綜合強度強,風雨綜合強度指數位列1961年以來第13位高,但災害損失較輕。

7月22日至31日我國中東部沿海地區累計降水量分佈圖。

5. 12月超強臺風影響南海歷史罕見

今年第22號臺風“雷伊”於12月13日在西太平洋生成,16日加強為超強臺風,是歷史上直接襲擊我國南沙群島的最強臺風,也是影響南海最晚的超強臺風,具有強度強、北上路徑少見、大風影響范圍廣、風速大、致災重等特點。“雷伊”在影響我國之前,以超強臺風姿態橫掃菲律賓,造成至少375人死亡、50餘人失蹤。

12月18日“雷伊”再次達到超強臺風級。

進入南海後,大部海域出現大風天氣,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海南島東部沿海及近海出現8~10級陣風,部分島礁陣風達12級以上,渚碧礁最大陣風達13級(41.4米/秒),還給華南中東部帶來大到暴雨天氣,有效緩和瞭旱情。

臺風“雷伊”路徑圖。

6. 1月中東部2月北方出現極端冷暖轉換

1月6日至8日中東部受寒潮天氣影響,大部地區出現6~12℃的降溫,局地超過12℃;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大部、黃淮、江淮等地部分地區出現6~8級陣風,局地9~10級;遼寧大連、山東半島等地出現中到大雪,局地暴雪;北京、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市50餘縣市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歷史極值。北京大部地區最低氣溫在-24~-18℃,南郊觀象臺最低氣溫達-19.6℃,為1951年以來第三低。

1月6日至8日全國最大過程降溫分佈圖。

2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9℃,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有787個縣市日最高氣溫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冬季歷史極值。2月18日至21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升,華北、黃淮、江淮等地增溫迅猛。21日,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陜西關中、山東北部和西部、河南及以南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升至25~29℃,河南西峽達30℃;北京最高氣溫達25.6℃、石傢莊27.3℃、鄭州28.3℃、濟南25.6℃。極端暖事件給北京冬奧會測試賽帶來瞭較大挑戰。

2月全國極端暖事件分佈圖。

7.入秋後頻繁遭遇強寒潮天氣

入秋以來冷空氣活動頻繁,我國共發生11次冷空氣過程,其中6次達寒潮天氣標準。11月4日至9日為一次全國型寒潮天氣,具有降溫幅度大、雨雪范圍廣、極端性強、影響大等特點,其綜合強度指數位居歷史第四。全國有429個縣市達到或超過極端日降溫閾值,其中116個達到或超過歷史極值。

11月4-9日全國最大過程降溫幅度分佈圖。

寒潮給我國大部地區的農業、交通、電力等造成較大影響;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致使內蒙古、遼寧、吉林、甘肅、山西、河北、寧夏、湖北及湖南等9省(區)56個縣(市、區)秋收秋種、設施農業、在田作物、漁業等受到不利影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陜西9省(市)共計至少184個路段公路封閉;北京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分別31次航班取消和25次航班延誤;京津城際、京滬高鐵、津秦高鐵、津保客專部分列車晚點或停運;沈陽、長春、天津、濟南等多地中小學停課;黑龍江約84萬戶停電,河南平頂山、三門峽、洛陽、鄭州等地出現短時輸電線路故障。12月23日至26日,我國中東部又經歷一次寒潮天氣,貴州和湖南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雪,積雪深度達10~20厘米,貴州南部、湖南南部、廣西東北部等局地出現凍雨。

降雪致黑龍江約84萬戶停電。

8.龍卷多發 強對流天氣致災嚴重

今年以來,我國共發生47次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首發時間(3月30日至31日)較常年偏晚15天,末次(10月2日至4日)較常年偏晚16天;出現龍卷天氣至少有39次,其中中等強度以上達16次,均多於常年,且北方地區偏多、華南地區偏弱。

今年全國16次中等強度以上龍卷發生分佈圖。

4月30日,江蘇沿江及其以北大部地區遭受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襲擊,南通沿海最大風速達47.9米/秒。5月14日,江蘇蘇州與浙江嘉興交界附近、湖北武漢市蔡甸區在2小時內先後出現強龍卷天氣,最大風力都達17級以上,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6月1日傍晚黑龍江省尚志市和阿城區出現龍卷(最大風力分別達17級以上和15級以上),6月25日下午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出現強龍卷。7月10日至14日,京津冀魯豫的部分地區出現小時雨量50~80毫米、局地超過120毫米的強降水,並伴有局地10~11級的雷暴大風。7月20日河南開封通許出現龍卷,21日河北保定清苑區部分地區出現極端風雹天氣,東閭鄉遭受龍卷風。10月2日至4日,遼寧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強風雹及大暴雨天氣,大連、鞍山、本溪、丹東、營口、鐵嶺、葫蘆島地區局部出現冰雹。

9. 3月遭遇10年來最強沙塵天氣

今年我國的沙塵天氣具有發生時間早、強度強、影響范圍廣等特點。首發時間(1月10日)較2000-2020年平均值偏早35天,為2002年以來最早;強沙塵暴過程次數(2次)為2000年以來最多,且均出現在3月份。

3月14日至17日沙塵實況圖。

3月13日至18日強沙塵暴過程為近10年來最強,北方多地PM10峰值濃度超過5000微克/立方米,北京PM10最大濃度超過7000微克/立方米,最低能見度500~800米;西北地區、華北、東北地區及內蒙古等地出現6~8級陣風,部分地區9~10級,內蒙古中東部、新疆北部局地達11~12級;沙塵天氣波及17個省(區、市),影響面積超過380萬平方公裡,沙塵暴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

風雲四號A星於3月15日監測的沙塵天氣。

3月27日至29日的強沙塵暴過程中,內蒙古、華北及遼寧、山東等地PM10最大濃度超過2000微克/立方米;北京PM10最大濃度超過3000微克/立方米。內蒙古、華北東部等地出現6~8級陣風,部分地區9~10級,內蒙古中部局地達11級,沙塵天氣影響面積超過270萬平方公裡,沙塵暴面積26萬平方公裡。沙塵天氣對我國交通運輸、群眾生活生產等造成較大影響。

10.風雲氣象衛星傢族新增兩名成員

今年6月3日和7月5日,我國成功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B星作為新一代風雲靜止軌道業務星的首發星,全面加強光譜覆蓋能力和空間分辨率,新增的快速成像儀在世界上首次實現瞭高軌一分鐘間隔持續觀測,最高空間分辨率達到250米,為建黨百年慶典和十四屆全運會等重大活動、“21.7”河南特大暴雨監測等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風雲四號B星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

風雲三號黎明星(FY-3E)作為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發展和完善瞭我國氣象衛星觀測業務體系,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首個擁有晨昏、上午、下午三星組網觀測能力的國傢,填補瞭國際晨昏軌道氣象衛星技術空白,增強瞭“看海洋”、“看太陽”能力。多種衛星大氣掩星探測儀資料已在中國氣象局全球同化預報系統中業務應用,全球洋面風產品在汛期臺風監測中發揮瞭作用。今年是太陽進入第25活動周的第一年,太陽活動進入相對活躍階段,我國首次實現瞭從太陽爆發到地球空間環境響應“全過程”的自主監測,不僅及時“捕捉”到瞭耀斑的爆發,而且還探測到瞭地球空間環境中粒子、磁場、極光、大氣密度等多種關鍵要素的暴時變化,為我國空間探測、載人航天以及衛星在軌、星地通訊等重要活動提供空間天氣預警預報服務。

黎明星第一幅太陽極紫外圖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