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茶具】茶之聖器——建盞(一)

我們今天來開坑關於“建盞”。“建盞”這個主題,我想做成一個系列來和大傢聊一聊。本期視頻是該系列主題的第一篇。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建盞”?一、什麼是“建盞”?建盞,作為

我們今天來開坑關於“建盞”。“建盞”這個主題,我想做成一個系列來和大傢聊一聊。本期視頻是該系列主題的第一篇。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建盞”?

一、什麼是“建盞”?

建盞,作為一種茶器,是黑瓷的代表,屬於中國八大名瓷之一。在中國的茶文化中,是唯一一類為茶而生的器具,被稱作“茶之聖器”。建盞的產地是福建省南平市的建陽區,也被稱為“建窯建盞”。

二、那麼,建盞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建盞的制作工序繁瑣且復雜,共有十三道工序。制作工序分別是:從選瓷礦、碎土、淘洗、配料、陳腐、煉泥揉泥、拉胚、修胚、蓋印專屬印章,到素燒、上釉、裝窯、焙燒後,最後產出瞭成品。

我們從第一步,選礦料來聊聊,建盞主要的用料是胎土和釉料。其中,胎土又分為紅土、粘土和高溫土三種。雖然在我國有很多地方也有產這三類泥土,但是符合燒制建盞的泥料隻有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范圍內的土。而在水吉鎮范圍內的選土,也要經過一番測試才能找到合適的取土地。

選瓷礦

接下來說到瞭碎土和淘洗。在采集完做建盞的泥料後,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適當的配比。關於這個比例,其實每位制作建盞的工藝師都會有自己的配方,這些配方都是每位工藝師自己的方法和經驗,每個配方都決定瞭建盞鐵胎的質感和顏色,這就是每個工藝師的特點,另外一點就是建盞的胎土顏色也略有差別,這可以理解為每一位工藝師之間制作出來的建盞特點不同的原因,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淘洗

我們再來說說陳腐這一步驟。陳腐就是將淘洗後的泥料放置在陰暗密閉的室內儲存一段時間。這個室內環境需要維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通常來說,泥料陳腐的時間是越長越好,這樣做的原因是可以提高後面制作建盞坯體的強度,增強泥料的可塑性,減少建盞胚體變形的概率。

說完瞭陳腐,就到瞭煉泥、揉泥這一步。煉泥和揉泥,就是為瞭將泥巴處理成可以做成建盞胚體的狀態。制作建盞的工藝師需要將泥料揉均勻,方便下一步拉胚時,有利於胚體的成形,同時也是為瞭在後面的制作工序中,防止胚體出現幹燥、開裂等情況。

練泥、揉泥

接下來聊一聊拉胚。拉胚這一步分為手工拉坯和機械模具壓坯。手工拉胚是一種具有年代的傳統技術,手工拉胚是需要將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工將可塑的泥料拉成各種形狀的方法,這種工藝要求制作建盞的工藝師手工技藝有高水平,並且勞動強度比較大。手工拉胚的建盞一般沉重感較重,由於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一位工藝師制作的同系列建盞,其高低、大小、形狀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手工拉胚的器型富於變化,而且手工制作的胎體密度相對於機器模具壓胚的來說更好,更不容易變形。機器模具壓胚做的一般都是量產化,相對於手工制作來說,成本低,而手工制作的建盞,價格也就比機器模具壓胚的建盞價格更高。那如何區分手工拉胚的建盞和機器模具壓胚的建盞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小夥伴跟隨我們的視頻一起來瞭解。第一點,看手感。將建盞拿在手中,感受建盞是否壓手,手工拉胚的建盞手感厚重、沉甸甸的,而機器模具壓胚的建盞相對來說,其手感輕薄。第二點,看底部。我們剛剛說到手工拉胚是需要在轉動的輪盤上拉成各種形狀並修飾,所以在成品的建盞底部,我們會清晰的看到有一圈一圈、成圓圈型的輪盤轉痕,而機器模具壓胚制成的建盞底部則光滑平整,沒有手工拉胚時形成的輪盤轉痕。從這兩點就可以簡單區分手工拉胚制作的建盞和機器模具壓胚做的建盞。

拉胚

稍微細講完拉胚這一步後,我們來說說修胚這一步。作為傳統建盞器形,其主流的修盞足方式是淺圈足,圈足的底座部分和內圈都是需要用修刀修出來的。

蓋印專屬印章,顧名思義就是在盞的胚體底部蓋上印章,這種印章可以是制作者的全名或是稱謂,也可以是該系列建盞的簡稱等,是專屬於某位制作者本人的。

蓋印完專屬印章後,我們需要等待做好的胚體在晾幹之後才能開始素燒。素燒,屬於現代工藝中,添加的一道工序,晾幹後的胚體放入低溫窯裡燒到800度左右預熱一遍,這麼做的原因是可以增加坯體的強度,也能實現剔除一部分易碎、易開裂的素坯,然後再給素燒過的胚體上釉。

蓋印專屬印章

說到上釉,首先是需要配釉。建盞的釉是單色釉,這種釉是由天然鐵釉礦加草木灰粉碎打勻後制成。鈾礦是建陽當地山上的一種石頭,這種礦石是建盞釉料最重要的著色劑,也是建盞可以形成各類斑紋最主要的因素,另外一種原料是草木灰,其主要成分是農村土灶裡燒過柴火後留下的灰。很多有名氣的建盞工藝師都是有自己的調配好的釉配方,有特色的釉面其配方是工藝師調配過多次後的成品。配好釉後,再開始上釉。胎體上釉看似簡單,卻也是很關鍵的一步。上釉不能太薄,如果太薄,是很難出精品;如果太厚,釉水就非常容易流到胎體的底部並粘底。所以,上釉也是建盞工藝的一大特點。還有一種情況是上全釉,一般較少的會給胎體上全釉,也是因為在高溫下,釉水會容易流動而粘底。值得註意的是,在宋代時期制作束口盞時,會在胚體上特意修一條止釉線,便於把控上釉的范圍。

上釉

給胚體上好釉後,就可以裝窯和焙燒瞭。目前,建盞的燒制方式有柴燒和電燒兩種方式。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柴燒建盞是具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的特點。柴燒,是利用木材來作為最主要的燃料,在裝窯時,柴燒建盞是用匣缽(xiá bō)來分裝好建盞,這麼做主要是將建盞與木灰和火隔離開,避免與其直接接觸,使成品後的建盞釉色面貌盡可能保持一致。柴燒出來的建盞人為可控性小,因此成品率極低。宋朝時期燒制黑釉茶盞的建窯屬於柴燒,遺址分佈在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柴燒建盞的燒制過程有以下兩個關鍵因素:第一點、受當天氣溫、氣壓、濕度的影響;第二點、受加柴部位和放置窯位的影響。而現代來說,除瞭傳統的柴燒工藝外,還有電燒。電燒是將建盞放入一個密閉的小箱內,通過微電腦控制器來控制爐內的加熱棒加熱。電燒燒制對於溫度、氧化和還原氣氛等,相對柴燒燒制來說,是可控和簡易化的,在相對於柴燒來說,成品率略高一些,兩種都有不同的韻味和特色。無論是柴燒,還是電燒,其燒制過程都會繞不過時間和溫度這兩個關鍵要素。焙燒,這一步驟,是建盞獨一無二且成品率的關鍵之一。

裝窯

焙燒後,最後產出瞭建盞成品還需要經過篩選,挑出沒有瑕疵的建盞,將有問題的建盞淘汰並敲碎。

出窯

建盞燒制出來後,常見的瑕疵有以下幾種,我們來細說以下,首先是開裂,開裂是較為常見的瑕疵,一般來說開裂的位置是以建盞盞口或建盞底部居多;建盞需要經過1300℃ 的高溫燒制,在燒制過程中容易帶走水分從而導致胚體的幹裂,當然,建盞的胎體含鐵量過高,也同樣容易造成幹裂現象,這是造成建盞開裂的原因;爆釉,容易出現鼓包或者幹裂的現象可能是由於燒制溫度過高,而溫度偏低,則會出現收縮龜裂的現象;鼓包,鼓包是因為釉面過重,而且燒制過程中遇到瞭高溫,釉水流動中容易產生氣泡;粘底,與特別制作的淚釉盞不同,淚釉盞是建盞釉胚厚重導致出現流動聚集,較重的釉量而形成聚釉和釉淚,但是過重的釉面,可能會出現粘窯的現象。變形,造成變形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溫度的把控和胚體本身的制造出現瞭問題導致的;砂眼,不同於氣孔;死口,也就是口沿不掛釉,沒斑紋;窯疤,窯疤主要出現在柴燒盞,盞與匣砵粘一起或者是污質落入盞中沒發現,燒成後形成的一個疤。值得註意的是,氣孔並不算瑕疵,氣孔是可以通過燒制的技術和外在的條件來控制,減少氣孔或消除氣孔。

開裂

以上是關於建盞系列的第一篇,在下篇文章中,我們簡單來說說常見的建盞盞型和釉面。最後認可我的話請關註我,萬分感謝!

本篇文章為 @熊小魚同學 原創,未經 @熊小魚同學 授權使用,盜版必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