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傷風敗俗?她穿和服賞櫻,你穿古裝穿越,大傢都有美好的照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伴隨著櫻花觀賞季的到來,這一兩年關於“和服賞櫻”的網絡爭議也越來越多瞭。當我看到#男子吐槽女子穿和服在景區拍照#時,甚至還懷疑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伴隨著櫻花觀賞季的到來,這一兩年關於“和服賞櫻”的網絡爭議也越來越多瞭。當我看到#男子吐槽女子穿和服在景區拍照#時,甚至還懷疑瞭一下這是今年的新熱點,還是又拿去年冷飯炒瞭又吵?

△ 相關新聞截圖

惹起爭議的根源就像這個熱點裡這個“報警”男子說的一樣:“覺得穿和服在南京遊玩這種行為,多少有些不尊重歷史,傷風敗俗。”男子把“和服”作為瞭日本的象征,把“南京”與“和服”放在一起,就顯得格外惹眼。但媒體基本都會突出另一個關鍵信息,事情發生在“古雞鳴寺景點門口”。有什麼區別呢?

1

南京,為何種滿瞭櫻花?

雞鳴寺是南京著名的櫻花觀賞區,也是南京市著力打造和宣傳的以櫻花為賣點的旅遊打卡地。

2018年南京搞瞭“雞鳴寺-玄武湖片區櫻花觀賞區工程”,招標顯示投資規模約5500萬,承建工程方還獲得瞭“2019年南京市優質園林結構工程獎”“南京市園林優質工程金陵杯獎”。

△此工程相關公告和報道

2021年,南京又興辦瞭“‘花見城墻·櫻約而來’城墻櫻花節”,其中從城墻俯拍雞鳴寺櫻花大道就是最為出名的取景角度。

△ 南京城墻櫻花節

盡管很多人會拿櫻花也是中國原產作為辯詞,但不得不承認中國城市公園的櫻花種植,以及像南京城市這樣衍生出以櫻花為賣點的賞花旅遊經濟,都跟日本脫不瞭關系。

城市公園本來就是一個舶來品,早期都是列強自己在中國按照他們的需求造公園。大概在20世紀初,我國開始自己興建,其中最早者據說是1906年由無錫地方鄉紳籌建的“錫金公花園”(後改名為“城中公園”),1921年聘日本造園專傢規劃並從日本引種櫻花。可以說櫻花在中國和城市公園的淵源頗深。

△ 錫金公花園舊照

(不過無錫城中公園這批櫻花後來向後枯萎而死,時人說“櫻花來自東瀛,性又倔強,不聽調度,餘請命於帝,攆出斯園”。看來柴犬秋田被稱作“櫻花犟種”,是因為櫻花自己也挺犟的。)

△ 無錫黿渚櫻花也極負盛名

到瞭上世紀7、80年代,中日開始友好邦交,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城市的櫻花都是在當時種下的。南京的確切資料我沒找到,但可以提一下我所在的城市寧波與櫻花結緣,始於1983年由友好城市日本長岡京市贈送的20株染井吉野櫻花。

△ 寧波櫻花公園

網絡上說,南京雞鳴寺門口的也是染井吉野印花,由當時的南京友好城市名古屋贈送。

△ 通向雞鳴寺的櫻花

南京之所以如此著力打造賞櫻文化,是因為春季“賞花經濟”實在是一塊不小的蛋糕。但比起油菜花、桃花,櫻花不僅可以作為城市行道樹種植,還有賞櫻文化濃重的日本成功經驗可借鑒,不需要另外花錢花力氣做“消費者教育”。

“賞花經濟”一般有很強的時效性,日本將賞櫻打造成瞭自己的國傢文化品牌文化以市為單位做花期預報,這些都可以視作“賞花經濟”的旅遊宣傳和預熱。

南京林業大學櫻花研究中心從去年開始也編寫發佈《中國櫻前線》,“對中國主要賞櫻區的最佳觀花期進行瞭科學預判”。這個報告的名稱“櫻前線”,直接就用的日本預測櫻花開花日期的詞匯。

△中國櫻前線2023

△ 日本櫻前線預測

既然,作為日本符號之一的“櫻花”可以如此正大光明地出現在南京,另一個符號“和服”為何在一些人眼裡卻如此紮眼呢?總不能因為櫻花樹是種在馬路上,和服是穿在人身上,不敢也不能指責馬路,隻能一股腦發泄到人類個體上吧!

但也有一些網絡大V是連南京馬路上的櫻花也一並覺得紮眼,盡管櫻花作為賞花經濟裡最出名可能也是效益顯著的花種,在中國很多城市都有種植,淵源也大多與中日邦交有關。可在這些網民眼裡,南京,作為經歷過南京大屠殺的地方種植日本櫻花是另一種原罪,甚至連很多城市常見的中日櫻花友好公園也不能出現在南京。

△ 各地以櫻花為象征媒介的中日友好公園

所以,我有點好奇。因為南京曾被日本人大屠殺,所以南京市民比其他城市更不配賞櫻?還是南京更不配種植櫻花、發展櫻花經濟?是這麼個邏輯嗎?那到底在懲罰誰呢?

△ 散裝江蘇連櫻花節都是各辦各的

2

賞櫻,能不能穿和服?

針對這次事件,也有網友提出瞭一個假設,如果那個拍照女子是一個日本人呢,她有在南京街頭穿和服拍櫻花的權力嘛?

這就不得不提到服飾的身份認同問題瞭。之前我們已經多次提到過,民族識別是不以服飾為主要依據的,但服飾有的的確確起到瞭一定的區分作用,這是因為服飾提供瞭群體內的身份認同作用。不僅僅是民族,還包括很多亞文化群體,服裝、飾物、發型乃至ID昵稱後綴等都是他們的內部認同依據,甚至是融入這個群體的通行證。

△ 殺馬特群體

△ Lolita服飾愛好群體

反過來,人們也會認為持有這些特征、穿著這些服飾的人是某些特定群體的成員,至少也得是個擁躉吧。尤其是那些有亞文化群體經歷的人,比如飯圈所見皆粉黑。

除瞭這一次,已經出現瞭很多次穿著和服引發爭議的事件,其頻次之高和觸發門檻之低都遠遠高於其他與日本文化相關的事物。也就是說,穿著和服,更容易被大傢認為是一種認同日本的行為,而認同日本在這些人眼裡就直接等同於認同日本侵華罪行。(一些本身愛好日本流行文化的人也會如此認為,可能是“和服”“櫻花”之類更具外在特征,而那些人常常對自己使用著愛好著日本流行文化並不具備這種辨識能力。)

從這次發佈的視頻截圖看,女子站在瞭兩把疊加的凳子上,應該是為瞭拍攝時與櫻花的距離更近。以及她身上的和服比較簡陋,手裡拿著一把毫無實用價值的蕾絲傘,幾乎一眼可以看出她這是在拍賞櫻期間最常見的打卡照,用的是當下流行(可能還有一點的落伍)的和服寫真套路。

△ 新聞圖片

△ 和服寫真

賞櫻活動也算是和“奇裝異服”們深度綁定瞭。因為這類文旅活動所吸引的群體基本都算是浸潤在日本流行文化裡長大的,模仿日本賞櫻時的場景是打卡拍照時的常見行為。

除瞭和服,漢服也很常見。

△ 南京城墻櫻花節

△ 南京櫻花節報道

很多時候,穿著的雖然是漢服,但拍照姿勢卻依然會去模仿和服寫真。這是因為,別說賞櫻瞭,即便是賞花也隻是這些年由短途旅遊帶起來的,人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去拍照留念,通過模仿另一些看起來很美很有意境的照片來置辦道具、妝扮造型。

比如,早些年還是比較流行油紙傘的,這些年很多已經跟著潮流換成瞭這次事件裡用的蕾絲傘,服飾上也很多其他流行文化的融合印記。

△ 和服、漢服照片對比

穿著心目中更匹配打卡情境的服裝,也可以讓遊客更有旅遊價值上的獲得感。櫻花與和服,故宮與後宮裝,十三陵與帝王裝,橫店與影視劇戲服,少數民族景區與民族服裝等等……都是通過“奇裝異服”去短暫地獲得想象中的角色,然後拍照留念,再以這些妝扮在日常的稀缺性去換取社交媒體、生活談資上的一些優勢。

我們很難過分深入地去分析這些行為後面的動機,穿封建王朝特色的服裝去故宮,難道要算它復辟?漢族穿非本民族的服裝拍結婚照,難道是要當漢奸?……這些聽起來荒唐,但誰也不能否認有這樣心理的人存在,但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部分,是很難作為分析依據的,進而去選擇幹預甚至“報警”。這其中,更多的人是像這次事件裡“報警”的那個人那樣,僅僅隻是匆匆路過。

至少,如果事件變成瞭中國人隻有在日本穿和服賞櫻,或隻有日本人在中國穿和服賞櫻,所能有一些人眼中的“正當性”,這種動機或許還更值得被陰謀論一下。

3

歷史,中日之間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櫻花與和服,雖然是日本文化的符號,卻也是很多人對於文化態度的投射——

有人喜歡用中國古代的文字證明自己對當代日本文化的所有權,哪怕雙方的關系已經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都要平憑著自己的喜歡而強詞奪理一番;也有人因為這些與中國的毫無關聯而要求驅逐日本文化,不惜搬出歷史血淚來湊感嘆號。

這兩邊人雖然幾乎可以互相咬起來,但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判斷當代中國人的行為準則來自古代中國,仿佛古代中國沒有,那2023年的我們就失去瞭對這些事物行為的正當性。好傢夥,你們這簡直是“科技三定律”的中華文明版啊!

然而,櫻花品種雖然是日本的,但賞櫻經濟是南京的呀;雞鳴寺雖然是新造的,但文化底蘊是可以繼續譜寫乃至改寫的呀;“櫻前線”這個名稱是雖然是日本的,但花期預報研究可以自己搞呀……很多時候,沾上一滴醬油,不至於要把整件衣服燒瞭,但也不能放著不管。

其實早在2012年時,南京就和友好城市名古屋“斷交”瞭,原因是名古屋市長當著當時到訪的南京代表團否認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日本是中國城市結好數量最多的國傢,其次是美國,數量都超過瞭200對,但也是很多網民眼裡最痛恨的兩個國傢。友好城市傷害感情的事情也不僅僅隻有這一例,但搞到“斷交”的似乎也隻有南京和名古屋。

即便如此,南京也沒有拔掉城市裡的櫻花,反而是在後來補種瞭很多瞭,大搞賞櫻文旅品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在兩市結好期間修建、擴建的,南京也始終接納日本投資的項目與資金,並不像一些網民所以為的南京是一座需要“避諱”或始終仇恨日本的城市。

很顯然,中日友好並不等於放棄原則、忘記歷史、讓渡利益。那種交好就什麼賬都不算、交惡就拼命翻舊賬的,是幼稚小學雞;那種在外邊受氣就回傢砸自己東西、受到吹捧就自以為天下霸主的,是無能傢暴男。兩者的唯一用處,就是在網上被人煽來煽去。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輸入鏈接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