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問津”的典故

魯哀公四年(前491年),孔子從葉返回蔡國,忘記瞭渡口在哪兒。此時,他們看到高個子的長沮、身材魁梧的桀溺在耕地。長沮、桀溺是春秋時期的兩位隱士。於是,孔子叫學生子路去向他們

魯哀公四年(前491年),孔子從葉返回蔡國,忘記瞭渡口在哪兒。此時,他們看到高個子的長沮、身材魁梧的桀溺在耕地。

長沮、桀溺是春秋時期的兩位隱士。

於是,孔子叫學生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的位置。

長沮就問子路:“那位在車上手拿馬韁繩的什麼人?”

子路老老實地回答道:“是孔丘。”

長沮又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他自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沒必要問我。”

子路又問桀溺。

桀溺問:“你是誰?”

子路說:“我是仲由”。

桀溺又問:“你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嗎?”

子路答道:“是,正是。”

桀溺說:”如今禮崩樂壞,猶如滔滔大水到處奔流,但是又有誰能改變這種趨勢呢?你與其跟隨孔丘這種躲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開社會的人呢。”

他說完,便頭也不抬,不停地覆蓋種子。

子路碰瞭個釘子,隻好悻悻而歸,把他們的話轉告瞭孔子。

孔子嘆息說:“人與鳥獸不是同類,不能長期共同生活。如果不與人群來往,我要與誰來往呢?如果天下清明太平,我自然就不用帶著大傢到處辛苦奔波,周遊列國瞭。”

故事中的“問津”二字後來就成瞭一個常用詞。

“津”指的就是渡口,“問津”的原意就是打聽渡口。

以後常用來比喻探問途徑或詢問情況,或者表示某種關註。

現在常用於否定句式中,比如無人問津;不敢問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