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筆記(三)

★控制研究(一)外部控制: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國傢與政府的控制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的控制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二)宏觀控制:規范理論極權主義理論自由主義理論社會責任理論民主參

★控制研究

(一)外部控制: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

  1. 國傢與政府的控制
  2. 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的控制
  3. 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

(二)宏觀控制:規范理論

  1. 極權主義理論
  2. 自由主義理論
  3. 社會責任理論
  4. 民主參與理論
  5. 蘇聯的共產主義理論
  6. 發展中國傢的媒介規范理論

(三)微觀控制

  1. 潛網理論
  2. 把關人理論

(四)傳播自由和法律秩序

  1. 傳播妨礙司法獨立(媒介審判)
  2. 傳播控制的反撥(知曉權、接近權)

★內容研究

(一)信息

>>信息

  1. 廣義:所有對象在相互聯系作用過程中呈現的各自的屬性
  2. 狹義: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3. 特點:共享性、擴縮性、組合性、信息運用多角度性、相對性

>>社會信息

與人類社會有關的一切信息,是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主體和客體、符號和意義的統一

>>信息社會

工業化社會之後,以信息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為核心的高科技社會,是信息、知識為主導作用的知識經濟社會

>>信息污染

媒介信息中混入瞭有害性、有毒性、欺騙性、誤導性元素

>>信息有產者與無產者

擁有各種信息資源的人和信息資源匱乏者

(二)符號

>>符號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功能

  1. 表述和理解
  2. 傳達
  3. 思考

>>分類

  1. 信號:對象事物的替代物
  2. 象征符:對象事物表象的載體
  3. 能指和所指:

①能指【通常表現聲音或圖像,能夠引發人們對特定事物的想象的概念聯想】

②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對象事物的概念】

4.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

①語言符號:社會約定俗成的、比較高級和復雜的符號

②非語言符號:語言符號以外的符號,包括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衣著打扮等。非語言符號的功能包括重復表達或加深印象、替代語言、輔助語言、調控語言

>>特性

  1. 任意性
  2. 約定性
  3. 組合性
  4. 傳授性
  5. 跨越性
  6. 隱喻性

>>符號意義

  1. 明示意義與隱含意義
  2. 表面意義、深層意義、潛在意義
  3. 外延意義與內涵意義
  4. 指示性意義與區別性意義
  5. 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傳播者、受傳者、情境意義

>>理論

  1. 米德:象征性符號互動理論
  2. 索緒爾:結構主義符號學(語言和言語、能指和所指)
  3. 羅蘭·巴特:神話理論、“作者之死”理論(完成文本創作之際,作者對文章的解釋失去意義)
  4. 皮爾斯:邏輯符號學

(三)大眾傳播信息的特征

  1. 新聞性
  2. 娛樂性
  3. 知識性
  4. 價值性
  5. 真實性
  6. 時效性

★媒介研究

(一)傳播媒介的的界定

>>定義

  1. 廣義: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系或發生關系的物質
  2. 狹義:專指大眾傳播媒介,通過有組織的技術傳播,有效、快速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手段(印刷媒介+電子媒介)

>>構成要素

  1. 物質實體
  2. 符號
  3. 信息

>>基本特點

  1. 實體性
  2. 中介性
  3. 負載性
  4. 還原性
  5. 擴張性

(二)傳播媒介的類型

  1. 口語媒介
  2. 文字媒介
  3. 印刷媒介
  4. 電子媒介
  5. 新媒介

①網絡媒介(高度綜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和快捷性)

②手機媒介(多媒介融合、傳播迅速、互動性強、傳播效果強大)

③電子出版物

6.網絡傳播具體形式

①維基:協作式知識生產系統

②微博:大眾傳播的社會化

③微信:三個層級傳播的貫通(人際、群體、大眾傳播)

④平臺型媒體: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的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

⑤APP傳播:垂直內容的移動化包裝

⑥移動視頻直播:在場、表演與陪伴

(三)傳播媒介的性質和作用

>>作為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

工具和技術屬性(傳遞和接收信息)

>>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傳播媒介

1.自然屬性

      • 經濟實體
      • 從事經營活動
      • 具有經營目標
      • 擁有生產力要素

2.社會屬性

      • 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傳播組織
      • 具有非經濟收益目標(宣傳思想、灌輸意識形態)
      • 宣傳目標通過言論活動和報道活動實現
      • 為特定利益服務

3.大眾傳媒

    • 優勢
      • 專業的媒介組織
      • 公開可靠的信源
      • 公認的行業規范
    • 制約因素
      • 經營目標
      • 宣傳目標
      • 公開性與公益性

(四)媒介與社會的互動

>>媒介技術

>>三種技術道德觀

  1. 技術“惡”論
  2. 技術“善”論
  3. 技術“中性”論

>>技術與社會相互聯系

  1. 技術決定論
  2. 社會決定論
  3. 技術與社會互動論

>>媒介工具和技術的現實社會影響

  1. 林雄二郎:“電視人”
  2. 中野牧:“容器人”
  3. 德弗勒:媒介依賴論
  4. “電子烏托邦”:新的傳播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國
  5. 佈熱津斯基:媒介失控論(電視煽動的結果是對社會行為失去控制)
  6. 媒介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
  7. 媒介化:以媒介為中介
  8. 媒介化社會:全部社會生活都在媒介上展露的社會
  9. 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令國人乃至事件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
  10. 凱爾納:媒介奇觀
  11. 德波:景觀社會
  12. 媒介朝覲:到媒介敘事中主要的地點去旅行
  13. 佈爾迪厄:媒介場域
  14. 馬克思:異化(人的主體性喪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