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關於華為發佈會沒提的“7nm芯片”,你需要知道的9件事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今天,華為開瞭發佈會。恭喜華為。這場全場景新品發佈會,沒提手機,沒聊芯片。但是,對於Mate 60系列手機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今天,華為開瞭發佈會。

恭喜華為。

這場全場景新品發佈會,沒提手機,沒聊芯片。

但是,對於Mate 60系列手機,和它那塊讓很多人驚呼的“7nm芯片”的關註,依然在。

發佈會的彈幕上,一度劃過:手機呢?芯片呢?光刻呢?

時間回到28天前。


一聲驚雷

8月29日,華為Mate60 Pro手機,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突然開售。

緊接著,從各大熱搜榜,到我的朋友圈,都被一個詞刷屏瞭:7nm芯片。

很多第一批搶購到這款手機的人,都在不約而同地做一件事:拆。

把手機裡的那塊麒麟9000S芯片拆出來,跑分,驗性能,看做到瞭什麼水平。

結論是:這可能真的是7nm芯片。

一聲驚雷。

很多人都在感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瞭,輕舟已過萬重山。”

為什麼這麼說?要做出一顆7nm芯片,到底有多難?真的很瞭不起嗎?做出或沒做出,和我又有什麼關系?隻是買不買新手機的關系嗎?

剛好,前段時間我的直播間請來瞭《芯片戰爭》的作者,餘盛老師。我也借此機會看瞭一些資料,請教瞭一些朋友。我越來越有一種感覺:

要造出7nm芯片,真的需要越過萬重山。

如果能越過,真的瞭不起。

這種瞭不起,真的值得你知道。

所以今天,我幫你梳理一下。

資料有點硬核,我爭取用普通話來和你說。

先說讓很多人起立驚呼的”7nm”。


7nm

首先一個問題:這個7納米,指的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都在關心這個數字,很厲害嗎?

這件事,還得從你說起。

你去買手機時,是不是要它性能強,要它續航長,還要它輕薄身材好?

這三個要求,傳到芯片的世界裡,就變成瞭三個“終極KPI”:

PPA。

Performance 性能 、Power 功耗 、Area 尺寸。

這個PPA落到制造芯片的廠商那裡,又變成瞭一個“小目標”:

把更多的晶體管,塞進更小的芯片裡。

主打一個既有更多幹活兒的員工,能幫你做更多更大的項目,又少耗你的電,少占你的地。

可是,員工太多,塞不下怎麼辦?

解決方案很過分:讓員工減肥。

晶體管的構造裡,有一道“溝”,很有點減肥的空間。

所以,註意,最開始聊芯片,說“你這是28nm芯片”,“我這是14nm芯片”時,28nm, 14nm,指的並不是芯片的大小,不是晶體管的大小,也不是晶體管和晶體管之間的距離,而是晶體管裡的這個“溝道寬度”。

但是後來,聊著聊著,卷起來瞭。28nm,14nm,7nm……

卷到“7nm芯片”時,“溝道寬度”是不是真的減到瞭7nm,已經不是重點,各有說法瞭,但本質沒變:

更小的納米制程,就意味著更好的PPA,可以在更小的“辦公室”裡,塞下更多“員工”。

塞多少算夠?

做出14nm芯片,意味著要在每1平方毫米裡,塞下3千多萬個晶體管。

做出7nm芯片,則意味著要在每1平方毫米裡,塞下近1億個晶體管。

翻倍的能幹。但也,翻倍的艱難。

而這,僅僅隻是“過萬重山”的一個開始。

因為光塞得下還不夠,那麼多晶體管要一起協作,必須按特定的電路圖來排兵佈陣。

那麼問題來瞭:怎麼把一張精細到納米級別,卻又復雜到堪比上海地圖的電路圖,刻到比指甲蓋還小的芯片上?


光刻

沒錯,就是靠那個聽上去就很貴的辦法:光刻。

靠光,怎麼刻?

這事,說復雜,可以很復雜。一臺光刻設備,十萬多個零件,價格動輒上億美金,還不包郵,算下來比一臺波音737還貴,就隻為能幹成這件事。

但說簡單,也很簡單。你看過電影嗎?

傳統的膠片電影放映時,會先打出一束光,讓光線穿過一個像放大鏡一樣的鏡頭,再穿過一層電影膠片,就能把膠片上的圖案,投射到銀幕上。

光刻也類似。也是打出一束光,穿過一組透鏡系統,再穿過一層掩膜版,就能把掩膜版上刻著的電路圖,投射到制作芯片的襯底,也就是晶圓片上。

區別隻在於,放電影,是用“放大鏡”,把小圖投成大圖。光刻,則是用“縮小鏡”,把大圖投成小圖。

用光的投射做杠桿,真聰明。可是,到這一步,也隻是清楚地描好瞭邊,知道接下來往哪兒下手。

但,怎麼下手?

一張7nm芯片的電路圖,要把幾十上百億個晶體管和其它電子元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並且,從晶體管,到連接晶體管的導線,都精細到瞭納米級,比你傢菜刀的刀刃還要細上10萬倍。

有行業裡的人曾形容:這就相當於要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地方,刻出整個上海。而且不能刻漏一間房,不能刻歪一條路。

太瘋狂瞭。這要怎麼刻?怎麼刻,才能 “快、準、穩”地刻出這種電路圖的溝溝壑壑?靠激光嗎?

一開始,也不是沒人試過。

可是,激光直寫,納米壓印……一個個方法試下來,有的很貴,有的很慢,還有的很容易報廢,很難商業化,誰這麼刻誰虧錢。

直到,有人發現瞭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方法:

曲線救國。用光刻膠。


光刻膠

什麼是光刻膠?

光刻膠,是一個對光挺敏感的東西。

一旦被特定波長的光照到,就會發生化學反應。

本來很硬氣的,一照就慫瞭,變得能很輕易就被化學溶劑洗掉。

拿捏住這一點,光刻就有瞭全新的解題姿勢:

不靠一筆一筆地物理雕刻,而靠一層一層地化學腐蝕。

涉及的工藝雖然很多,但思路大體上和“把大象關進冰箱”也差不多,主要就四步:

第一步,塗膠。往芯片的原材料,也就是晶圓片上,均勻地塗上一層光刻膠。

第二步,打光。讓特定的光束,透過畫瞭電路圖的掩膜版。

有線條遮著的地方,照不到光,光刻膠是一種脾氣。

沒線條遮著的地方,照到瞭光,光刻膠就變成瞭另一種脾氣。

第三步,洗膠。把兩種脾氣的光刻膠所覆蓋的晶圓片,放進特定的化學溶液裡,發生反應。

那些變瞭脾氣的光刻膠被溶解後,電路圖就在光刻膠層顯示出來瞭。

第四步:蝕刻。把晶圓片放進腐蝕液裡。

光刻膠依然沒被溶解的地方,相當於覆蓋瞭一層保護膜,而光刻膠被溶解瞭的地方,會直接接觸到腐蝕液,被“快、準、狠”地蝕刻出與電路圖相對應的溝溝壑壑。

光、掩版、光刻膠、晶圓片,再加上各種化學溶液,原以為難於上青天的物理題,突然就變成瞭一道平平無奇的化學題,被攻克瞭。

這,就是現在主流的光刻方式:

先像放電影一樣,通過“縮小鏡”的投影,把電路圖投影到襯底上;

再像洗照片一樣,通過局部曝光光刻膠,把電路圖蝕刻到芯片上。

這樣看上去,光刻也不算復雜啊。

看上去不。

但這裡有一個關鍵難點,光的波長。


波長

要刻出納米級精細的電路圖,至少,你手裡的刀,也得足夠精細吧。

怎樣獲得一把更精細的刀?

當你的刀是不銹鋼做的時,你隻要把刀刃磨鋒利就行。

但當你的刀是一束光,你什麼也磨不瞭時,怎麼辦?

從刀的材料源頭解決:波長越短的光,天生刀刃越鋒利。

因為波長越短的光,衍射的擴散角度越小,換句話說,就是越會乖乖走直線,不糊不亂跑,你指哪兒它打哪兒。

那還不簡單,打開光譜圖,直接找波長最短的那種光,用起來不就行瞭。

光譜圖(圖片來源:http://www.asml.com/en

不簡單。因為,短波長的光,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你有沒有能力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穩定而持續地發出它?你的光刻膠和它來不來反應?你的其它工藝流程能不能和它兼容?

都是難題。都得摸索。

摸索到今天,能讓人效率穩定、成本可控地拿起的“光刀”,主要有2把:

DUV和EUV。

DUV,是一種光的名字:Deep Ultra-Violet(深紫外光)。波長可以短到193nm。

很多人認為,用這把“光刀”的光刻設備,基本隻能刻出20nm以上制程的芯片。

EUV,也是一種光的名字:Extreme Ultra-violet(極紫外光)。看名字就知道,這種光卷得更狠,波長可以短到隻有13.5nm。

誰擁有瞭這把刀,誰就有機會再往前一步,刻出7nm,甚至,5nm,3nm,2nm這樣更先進的芯片。

太好瞭。那找短光波的問題不就解決瞭嗎?

要制作7nm制程的芯片,就去用EUV啊。

技術問題是解決瞭。但其他問題來瞭。

有人卡脖子。


卡脖子

目前,世界上能生產出EUV光刻設備的公司,隻有一傢:荷蘭的ASML。

2018年,中國的中芯國際,拿出瞭相當於它全年利潤的1.2億歐元,向ASML訂購瞭中國第一臺EUV光刻設備。

一筆大單。ASML也很高興,連出口許可證,都準備好瞭。

但是,美國發聲瞭。聲稱EUV光刻設備中有20%的美國零件,想要出口必須征求他們的同意。而他們不同意。

一紙禁令。怎麼辦?用不瞭可以刻7nm芯片的EUV,就造不出7nm芯片瞭嗎?

能不能用隻能刻20nm以上芯片的DUV試試?

有希望。

有兩個技術,可以帶來希望:浸沒式光刻,多重曝光。


浸沒式光刻

什麼是浸沒式光刻?

很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泡到水裡刻。

已知:你那把“光刀”的波長,越短越好。

又已知:DUV的光波,最短隻能短到193nm。

一個刻出更先進芯片的思路,就出現瞭:能不能把DUV的波長,變得更短?

能,加水。

在晶圓表面和透鏡之間,加上一層超純水,純凈到不含礦物質、顆粒、細菌、微生物等任何雜質,隻有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超純水。

然後,讓光在水中發生折射。

193nm的深紫外光,在水中的折射率為1.44,波長可以進一步縮短到134nm。

“刀刃”,就這樣變得更鋒利瞭。

太聰明瞭。

這個方法,把DUV光刻設備,從“在空氣裡刻”的幹式時代,直接帶進瞭“在水裡刻”的浸沒式時代。

但是,還不夠。

靠這個方法迭代 “刀刃”,你有可能在你班裡提提名次,把制造水平從28nm制程提升到22nm制程,但要一口氣考上清華,搞定7nm制程,還是很難。

怎麼辦?

還可以再加上,另一個辦法:多重曝光。


多重曝光

什麼是多重曝光?

也很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多刻幾次。

如果,我就是要刻出更精細的芯片,但我就是沒有手術刀,隻有斧子,那……我能不能試著用斧子多劈幾下呢?

也行。

具體怎麼個劈法?

我舉個例子,切糕。

你去買切糕,老板不拿手術刀,不拿菜刀,而是拿著斧頭給你切。

一斧頭下去,至少劈出1指寬,收你20塊錢。

你不接受,你隻想買7塊錢的,可是你又沒有更好的刀,怎麼辦?

挪案板,接著劈。

劈一次,把案板往旁邊平移一次,照著1指寬的那塊再劈一次。

多劈幾次,平移得精確些,總能把1指寬的切糕劈得更窄,從20塊錢裡再劈出7塊錢的。

劈一次,平移一次,再劈一次,直到劈出更窄的。

多重曝光,也一樣。

上一組掩膜版,曝光相應位置的光刻膠,在晶圓片上加工出精細到間隔為134nm的線條。

然後平移一次放置晶圓片的底座。

再上一組掩膜版,再曝光一次,就能加工出67nm的線條。

重復幾次,線條就能越來越精細。

這,就是多重曝光。

所謂的LELE工藝,LFLE工藝,SAPD工藝,本質上都是多重曝光,多刻幾次的辦法。

那就一直曝光,多曝光幾次,不就能搞定7nm芯片瞭?

還是不行。這個辦法,有極限。

多舉幾次斧頭,會多費很多力氣。多劈幾次切糕,也會多很多把切糕切歪的概率。

多重曝光也一樣。每曝光一次,就會多很多時間、耗材等成本,也會多很多報廢的可能,降低芯片的良率。

更高的成本,更低的效率,都是用DUV光刻設備通過多重曝光制造7nm芯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而芯片的制造,不止是一道技術題,還是一道經濟題。除瞭“能不能做”,還要兼顧“值不值得”。

所以,很多資料都認為,綜合考慮下來,就算加上浸沒式光刻和多重曝光,造7nm芯片也幾乎是DUV光刻設備的天花板瞭。

要想制造7nm芯片,乃至更先進的 5nm芯片,3nm芯片,還得是EUV光刻設備更靠譜。

真難。

要制造出7nm芯片,靠EUV光刻設備,買不到,靠DUV光刻設備,又有代價和天花板。

那未來怎麼辦?和我又有什麼關系?


未來

和你的關系,當然不止是買不買一臺手機。

在科技行業,有三大定律。

摩爾定律,反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

摩爾定律,你可能已經知道瞭。

這個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博士提出的定律預言:

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會翻一番。

然後,是反摩爾定律。

谷歌的前CEO埃裡克·施密特提出,如果反過來看摩爾定律,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出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低一半。

而安迪比爾定律,更像是預言後的祝福。

這個定律的原話,是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麼,比爾拿走什麼。)”

安迪,指的是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

比爾,指的是微軟前CEO比爾·蓋茨。

這條定律,指的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就會被軟件消耗。

比如,你電腦裡的英特爾CPU提到i5時,裡面裝的Windows系統也會緊接著升級,告別XP。

每次軟硬件剛剛好匹配時,都是一次對算力的跨越。

現在,把這三個定律連起來,會發生什麼?

先是,一個行業,會迭代。

大傢驚呼7nm芯片,很快又會驚呼5nm, 3nm, 2nm, 1nm……

再是,一個公司,會發展。

你會看到更多熱搜,聊手機的銷量,聊對手手機的銷量,聊高端市場的份額……

再後來,你可能換瞭個快一點的新手機,可能沒換。

但是,與此同時,在硬件能力提升時,軟件能力也有機會順流而上。

一次對算力的跨越,會再次開啟:

一個杭州的服裝電商,某天會發現上遊工廠一上新,下遊客戶就能在線選,可以再不用背庫存壓力。

一個石傢莊的客服小哥,某天會發現他自己一個人可以服務一整座城。

一個南海的油氣勘探工程師,某天會發現他可以一口氣運算100TB的數據,給整個地表做CT。

你,會發現你的世界,進入瞭一個算力再次被提升,效率再次被刷新的時代。

7nm芯片的故事裡,不止有芯片,還有算力,有科技發展,有競爭博弈。

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大變局。

在這個變局的風浪裡,有人高呼,輕舟已過萬重山。

從沒有7nm芯片,到擁有7nm芯片。從DUV,到 EUV。從一臺新手機,到一種新算力。

都很艱難,都有可能。

但是,山外還有山。

7nm的外面,還有5nm,3nm,甚至2nm,1nm……

怎麼辦?

輕舟沒有回答。它隻是繼續向前航行。

前進,前進。

祝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