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中正萬華選舉地理(2):和我在中正的街頭走一走

上回為大傢介紹瞭萬華區各個次分區。這次我們接著來看中正區。在開始“中正區city walk”之前,和大傢簡單說一下這個系列的寫作計劃。目前的想法是分成五篇文章。頭兩篇如大傢

上回為大傢介紹瞭萬華區各個次分區。這次我們接著來看中正區。在開始“中正區city walk”之前,和大傢簡單說一下這個系列的寫作計劃。目前的想法是分成五篇文章。頭兩篇如大傢所見,主要是以次分區(類似於大陸的“街道辦”)為基礎,介紹這兩個區內各個地方的發展源流和居民特點等等。第三和第四篇,會分析去年11月地選時中正萬華兩區各位市議員候選人的得票數據。分析會從兩個視角展開,一個是候選人在各個片區的得票,另一個是每個區塊對候選人的偏好。最後一篇,我希望和大傢有點互動,想用Q&A的形式,回答大傢的一些疑問,也會分享數據分析過程中發現的有趣內容。好瞭,讓我們開始臺北市中正區的“city walk”吧!如果途中發現我講得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傢指出。


為瞭照顧到沒看過“萬華篇”的朋友,還是再簡單介紹一下中正萬華的情況。這兩個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萬華在西,中正在東。從人口來看,萬華區17.3萬,中正區14.8萬。以去年地選的數據來看,兩區共有選民262,278人,實際參加投票者175,381人。中正區得名於轄區內的“中正紀念堂”,萬華區得名於轄區內最早形成的聚落“艋舺”,是用日語漢字音(まんか)記錄瞭這兩字的閩南語發音。

中正萬華的位置

目前,中正區和萬華區各有六個次分區(約等於“街道辦”)。中正區的六個次分區分別為:城內、南門、東門、崁頂、古亭、公館。萬華區的六個次分區分別為:西門、龍山、大理、西園、東園、青年。每個次分區下轄若幹個“裡”(約等於“居委”)。

在市議員和立委選舉中,中正區和萬華區都合稱“臺北市第五選區”。不過,兩者的范圍有一點區別。市議員選舉時“北五選區”是萬華區和中正區全境。而立委選舉中“北五選區”是萬華區全境和中正區(古亭、公館次分區除外)。換言之,立委的“北五選區”要比市議員的小一些。劃出的兩個次分區在中正區東南部的狹長突出區域。立委選舉時該區域和文山區合並,屬於臺北市第八選區。

中正萬華的次分區和裡


C. 中正的次分區

上一篇中說到,1990年臺北市曾經有過一次區劃調整。市區西部的“城中、龍山、雙園、古亭”四個區被整合為“中正、萬華”兩區。粗略來說,如今中正區的城內、東門次分區屬於原城中區;崁頂、南門、古亭、公館次分區屬於原古亭區。至今,中正區內的一些行政機構仍然有“中正第一”和“中正第二”兩個分支。這種設置就是老四區時代的遺留。[1]

提到中正區,很多朋友的第一印象是:比較藍+眷村多。這個印象半對半錯。中正區確實比較藍,但眷村其實規模不大,而且分佈得比較散。那麼,那裡為什麼會藍呢?下面我們逐個來看看中正區的次分區,以此尋找答案,順序還是按照開發時間的先後。

中正區北部的臺北車站

C-1. 崁頂次分區

崁頂次分區位於中正區東南角,西南兩側和萬華區的大理、青年次分區接壤。之前提過,大理次分區的鄉土地名叫做“下崁”,它對應的就是中正區的“崁頂”。如今的區界附近曾有一個小坡,前者在下,後者在上。目前崁頂次分區有六個裡,分別是:廈安裡、忠勤裡、龍光裡、龍興裡、永昌裡、永功裡。

崁頂大概是中正區內存在感最低的次分區,但其實那裡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它的有趣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那裡與中正區的其他板塊不同,是一個公教色彩比較淡,以本省人為主的老城區。其次,那裡有比較少見的“客傢老臺北人”。不過,就是這樣一個比較陳舊的本省人老城區,卻有兩所基礎教育名校,使得那裡有不少地方屬於好學區。老社區+客傢人+好學區,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

崁頂次分區

崁頂曾經的居民是同安籍閩南人。19世紀中期,崁頂的同安人和艋舺的三邑人發生爭鬥,史稱“頂下郊拼”。同安人落敗後遷往大稻埕。隨後,崁頂成瞭桃竹苗客傢人上臺北後的落腳點。原因很簡單,中心城區已難以立足,崁頂離城裡不遠,但還沒被好好開發。久而久之,那裡便成為瞭客傢人聚居區。

幾年前臺北市文化部門編過一本叫《一起逛逛傳統市場》的冊子,裡面采訪瞭一位住在龍興裡的老人,她這麼說:

龍興裡小巷的懷舊彩繪

不僅是龍興裡,眷村密集的青年公園(南機場)一帶曾經也是客傢社區。隻不過當地城市更新和區劃調整後,萬華一側多為眷村改建,外省人更多一些;中正一側多為違建安置,客傢人更多一些。客傢電視臺《新聞雜志》欄目曾經采訪過忠勤裡的居民,他們說:

崁頂次分區的南機場公寓(忠勤社區)

按理說,老舊社區由於人口流出多,流入少,選情是比較單純的。但崁頂有一個很大的變量——學區。龍光裡有兩所名校,分別叫做國語實小和建國高中。所以,那裡雖然面貌陳舊,但有穩定且持續的外來人口流動。“現代孟母”和“客傢老臺北人”相遇,使崁頂的投票傾向變得比較復雜。

龍光裡的國語實小和建國高中(圈的顏色是隨便選的)

C-2. 城內次分區

城內次分區占地不大,僅有三個裡,分別叫:黎明裡、建國裡、光復裡。三者呈順時針方向排列。那裡可以說是臺北,乃至整個臺灣的心臟。很多重要的行政機構、交通設施和教科文衛單位都集中在城內次分區,比如臺北車站、臺大醫院、北一女中等等。每逢選舉季總被頻繁提到的“凱達格蘭大道”也在那裡。

城內次分區

在臺北早期的三大聚落(艋舺、城內、大稻埕)中,城內開發最晚,也是唯一在規劃下形成的。1875年,清朝設臺北府。初期府治位於竹塹(現新竹市),後來又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新建臺北城。《中正區志》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1885年左右,臺北城竣工。臺灣建省後,省會也設在那裡。臺北城墻約等於如今的“忠孝西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一圈,差不多4.5公裡。城內有臺北府署、淡水縣署、臺灣巡撫衙門和文廟、武廟等建築。

城內、大稻埕、艋舺和西門町的大致位置

殖民時期,城墻、西門以及城內的大部分清朝建築被拆除,建起瞭道路和行政機構用房。當時城內地區修建的圓環+棋盤路網至今對臺北市的交通格局仍有影響,臺灣省博的主展館等建築也一直沿用至今。

臺灣省博的主展館

城內次分區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面積小”和“人口少”。高級行政單位眾多,加之地處交通要沖,使得那裡人流量非常大,但居民卻很少。以2022年地選數據來看,城內次分區的有效票數總計4067票,還不如當地人口聚居區一個裡的有效票數。不過,正是由於當地的空間特征,居民裡高級公教人員比較多,整體收入在中正萬華地區也屬於較高水平。這一點反映在投票上,便是比較明顯的藍大於綠現象。

城內次分區有很多知名建築,取舍之後決定用北門收尾。一來因為北門是保護建築,也是清代城墻的痕跡;二來也因為北門的大名“承恩門”象征著臺灣和大陸的連結。

臺北的北門(承恩門)

C-3. 南門次分區

南門次分區位於崁頂和城內中間。它的開發時間略晚於城內,目前是中正區內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整個片區一共有五個裡,分別叫:愛國裡、南門裡、龍福裡、南福裡、新營裡。其中愛國裡、南門裡和廈安裡的交界地帶有個眷村改建社區,叫“愛國新城”。

南門次分區

上一篇提到,殖民時代初期,臺北最先被開發的是西門。不過那裡的局限性很明顯。它臨近淡水河,腹地很小,容納人口有限,而且在水利設施不完善的年代,每逢雨季容易水浸街。所以西門開發告一段落後,臺北城市化的節點回到瞭城內,往南北兩側發展。1901年,日本殖民者發佈瞭所謂的《臺北城外南方市區計劃》。南門外的大規模開發也就從那時開始。

南菜園宿舍舊址

不同於西門町的商業區定位,南門一帶城市化以後,更多的是行政機構、教科文衛單位和公務員宿舍。兒玉源太郎的別墅原址就位於現在的南福裡。上圖中的“南菜園宿舍”建造於1920年前後,曾是殖民時代臺灣銀行日籍員工的住處。牯嶺街小劇場的前身也是一處建於1906年的日人宿舍。臺北市文化部門對南門片區是這樣描述的:

牯嶺街小劇場

光復後,南門一帶的定位沒有太大變化。因此,那裡外省人比較集中,南門市場也被戲稱為外省人的廚房。由於位置和環境都還算不錯,當地人口密集,南福裡和新營裡的人口都在一萬人左右,前者還是全臺北市居民最多的裡。這導致當地的人口構成比較復雜。在“藍大於綠”的大背景下,南門片區的投票傾向呈現出比較多元的特征。

南門市場內,出售“蘇式酥餅”和“湖州粽子”的食品店,南門市場由於升級改造,目前在大安區過渡

C-4. 東門次分區

東門次分區位於中正區東北角,西側為城內,南側為南門,東北兩側與外區接壤。目前一共有七個裡,分別為:梅花裡、幸福裡、幸市裡、三愛裡、文祥裡、文北裡、東門裡。這裡的大部分區域屬於原城中區,隻有三愛裡一帶是從大安區劃進來的。東門同樣有一個眷村社區,位於東門裡,叫“仁愛新城”。

東門次分區

東門次分區和南門比較像。首先,這兩處都屬於1901年所謂“第二次市區改正計劃”中要開發的地方。其次,兩個地方的定位類似,都是以文教、行政單位以及公務員住宅為主。不過它們也有兩個比較明顯的不同。

第一,從開發時間上來說,南門更早一些。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城外的開發方向是“先朝南北,再朝東”。前期主要開發的是北部的劍潭和南部的南門。而東門的開發,則是在30年代前後。

東門次分區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內部

第二,在“公”和“教”之間,南門更偏向“公”而東門是“公教並重”的。這也是第一條的必然結果。在開發一座城市時,常規順序一般是先安排必要的行政部門和工作人員住處,再完善各類機構,豐富學校體系。所以,稍晚開發的東門片區文教氣息很重。觀察1939年臺北地圖,可以發現東門已經城市化,有不少學校和醫院。東南角則是公教人士居住的“文化村”,也就是如今捷運的“忠孝新生-東門”那一段。

1939年臺北地圖上的東門地區

這樣的地區定位至今仍留有痕跡。隻不過“帝大附屬醫院、商工學校”變成瞭“臺大醫院、臺北商業大學”等等。而文化村一帶如今還是富人居住區。中正萬華人均收入前十的裡中,有一半來自那裡。

原“文化村”一帶的如今街景

有意思的是,這樣一個比較精英和高知的地方,在市長和市議員層面是中正區最綠的(但還是藍大於綠)。首先,教師和醫生群體相對沒有那麼藍。其次,中產社區的居民比較多元,財力足夠的本省傢庭也喜歡住那裡。並且,那裡交通方便又很繁華,是老市中心和東區的過渡地帶。

這次的市議員選舉中,有一位綠營候選人在東門拿瞭很多票。大傢猜猜是誰比較符合當地的氣場:)

梅花裡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爬山虎造就瞭一面綠墻

C-5. 古亭次分區

從南門次分區向東南方向走,就到瞭中正區的“長尾巴”地帶。這個區域有兩個次分區,分別叫“古亭”和“公館”。在立委層面,那裡屬於“北八選區”。這個選區非常藍,因此較少被討論。不過這裡還是提一下。

大傢有沒有發現,下圖中,有兩個裡的名字很文藝?

古亭次分區

整個古亭次分區一共有六個裡,分別叫螢雪裡、螢圃裡、板溪裡、網溪裡、河堤裡、頂東裡。其中螢圃裡有一個叫“和平新城”的眷村改建社區。

那裡的“螢”系列地名是怎麼來的呢?它們源於日本殖民時期建造的“螢橋”。在建造時,當地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所以因此命名。這從側面反映出古亭一帶的城市化比較晚。

螢橋舊影

其實“古亭”這個地名有比較長的歷史淵源。最常見的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由“鼓亭”演變而來。據說早年間當地的開墾者為防原住民前來,建造瞭用於鳴鼓示警的亭子。不過,直到40年代末,當地開發程度並不高。從1948年臺北地圖來看,羅斯福路和新店溪之間沒有什麼成型的路網。

1948年臺北地圖上的古亭一帶

但在1983年的地圖上,當地已被各種房屋占據。而且從“裡”的設置情況來看,人口密度還挺高。三十多年裡,是什麼樣的居民促成瞭古亭的城市化呢?

1983年臺北地圖上的古亭一帶

古亭一帶曾經是客傢人聚居區。根據臺北市客傢事務部門2021年的統計,中正區是全市客傢人比例最高的區。而中正區的客傢人主要集中在下面這些地方:

除瞭“南機場”在崁頂之外,其他地名都和古亭有關。並且,由於青年公園和南門一帶的外溢,當地還有不少外省居民。“故事工作室”曾經出過一篇文章,叫《當過客落地生根》,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

鼓亭莊舊址碑

城市化之後的古亭,不僅客傢人和外省人多,而且文教氣息濃厚。那裡離臺灣師范大學很近,匯集瞭很多出版社,曾經的臺北市立圖書館也在那裡。有一本叫《散步在傳奇裡》的書,序言裡作者這樣描述古亭:

“客傢+外省+高教+出版”的組合,使得古亭相對比較藍。那裡也是蔣萬安在中正區得票率最高的次分區。

古亭次分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

C-6. 公館次分區

從古亭再往南走,就到瞭中正區最南邊的次分區:公館。雖然在中正萬華來說,公館已經非常邊緣,但當地很熱鬧。因為那裡處於市中心往文山的交通要道,而且匯集瞭三所大學。公館和古亭類似,都得名於開墾者和原住民之間的互動,而且城市化時間都比較晚。

最初的“公館”在如今的文山區。那裡曾有一座館舍,用於農戶繳租以及與原住民交易。後來,隨著鐵路和地鐵的修建,“公館”的指代地點北移,進入中正區。目前當地有四個裡,分別為:林興裡、文盛裡、富水裡、水源裡。

公館次分區

公館次分區處於三區交界。從空間來說,那裡是市中心向外圍的過渡;而從社區構成來說,比起中正,那裡更像隔壁的大安和文山。這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公館是中正區內曾經有比較多眷村的地方;第二,公館毗鄰臺大、臺師大和臺科大。轄區內目前還有臺大校區及宿舍。因此有一定的年輕人。

位於公館水源裡的臺北自來水園區

早年間,公館一帶人煙稀少,環境也好,臺北市的自來水就取自那裡。光復後,鑒於當時形勢,不少機構和院校被放在城市後方的文山一帶。公館也是安置地之一。所以,那裡曾有成規模的眷村。至今三總醫院還有一個院區在公館。臺科大前幾年做過當地的社區更新,介紹文中是這麼講述的:

眷村老房子中的一場社區互動

不過,文盛裡又是另一種畫風。這個裡處於臺大兩個校區之間,是公館商圈的組成部分。因此,當地年輕人較多,居民構成也比較多元。

公館商圈的小巷

從去年地選來看,公館藍營優勢大,但也不是鐵板一塊。詳細情況,會在後續文章中講述。

已改為藝術村的寶藏巖眷村社區

好瞭,我們的“city walk”在公館就告一段落瞭。後續我們會以這兩篇文章為基礎,分析每個候選人,以及每個片區的投票傾向。從“看人文”轉為“看數字”。希望大傢繼續保持關註。

最後,感謝 @Starlight 在地圖制作上的大力協助。

想回味“萬華之旅”的朋友,請看↓

(條件所限,除地圖外的所有圖片均取自網絡,向圖片原作者表示真誠的感謝)

參考

  1. ^崁頂次分區的廈安裡屬於原雙園區,東門次分區的三愛裡及周圍小部分區域屬於原大安區,是特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