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張志坤:軍事鬥爭在戰略鬥爭中具有決定意義

張志坤 昆侖策研究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偉大的戰略鬥爭,在這場亙古未有的偉大鬥爭中,軍事鬥爭具有怎樣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呢?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等閑難以置喙。但烏克蘭戰

張志坤 昆侖策研究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偉大的戰略鬥爭,在這場亙古未有的偉大鬥爭中,軍事鬥爭具有怎樣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呢?

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等閑難以置喙。但烏克蘭戰爭將這個命題十分突出地擺在瞭我們的面前,對此不能回避和忽視,而應該本著愚者千慮的精神認真地加以思考。

那麼,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現代戰爭都具有哪些特點與特性呢?

結合烏克蘭戰爭以及冷戰結束以來霸權所發動的幾次侵略戰爭,可以概括總結出現代戰爭具有如下戰略性特征:

其一,戰爭是戰略鬥爭最集中、最激烈、最高級的表現形式

人們經常講戰略博弈,把 “戰略”同“博弈”這個兩個詞組合在一起,用以說明“戰略”的運動或運轉方式。一般的博弈可以是遊戲、玩樂,勝固高興敗亦欣,但戰略博弈卻完全不是這樣。戰略博弈是你死我活的嚴酷鬥爭,戰略博弈與戰略鬥爭不過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描述與說法而已。

進行戰略鬥爭的手段與方式無所不用其極,舉凡人類所能發明的一切自然與社會工具都可派上用場。比如當年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出示的著名“證據”,當鮑威爾手舉那管“洗衣粉”的時候,“洗衣粉”就成瞭戰略博弈的工具。這也就意味著,隨著人類技術手段越來越高級,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戰略博弈的手段與方式也越來越紛繁復雜。

盡管如此,戰略博弈的最高手段與方式,那就是戰爭。戰略鬥爭總是以一定的政治目的為核心而展開的,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達成戰略鬥爭目的的最集中、最激烈、最高級的表現形式,也是戰略鬥爭結果的最直接、最真實的表達。烏克蘭戰爭是美俄兩國戰略鬥爭的直接結果,此前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海灣戰爭也是霸權同相關勢力進行戰略鬥爭的直接而集中的表達。

其二,軍事鬥爭不簡單等同於戰爭,但戰爭是軍事鬥爭的最高目標

上述有關戰爭與戰略鬥爭關系的描述,並不是說要每時每刻進行戰爭。戰爭總是短暫的,但戰略鬥爭卻時時進行、沒有一刻停息,怎樣解釋這樣的現象呢?

這就涉及到軍事鬥爭與戰爭的關系。軍事鬥爭是戰略鬥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與服從於戰略鬥爭。但與此同時,軍事鬥爭又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與特征,那就是以戰爭為核心、為最高目標。借用軍事術語來描述,那就是以戰爭為牽引推動軍事改革,以打贏為目標引領軍事鬥爭。直白地說,就是要打什麼樣的仗,就練什麼樣的兵。譬如俄羅斯要訓練和裝備一支能打贏烏克蘭、北約以及美國的武裝力量,而同俄羅斯相比,中國的作戰對象則隻多不少。

同誰進行戰略鬥爭,與同誰進行軍事鬥爭,準備同誰打仗,完全是一致的。哪個國傢是中國戰略鬥爭的對象,哪個國傢也就是中國軍事鬥爭的對象,中國就必須準備有朝一日與之發生激烈的戰爭。任何所謂中美之間不會發生戰爭、中印之間不該發生戰爭,中日之間不可能發生戰爭的說法,一概都是無稽之談。

其三,既要認識戰爭的消極作用,也要認識戰爭的積極作用

現代戰爭當然破壞性極大,所到之處往往玉石俱焚、一片硝煙火海,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到極大的損害。從這個角度說,人類社會如此這般自相殘殺確實是莫大的悲劇。

但是,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方面說,戰爭又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非正義的戰爭是對歷史的反動,具有阻礙歷史進步的消極作用;而正義的戰爭是歷史前進的火車頭,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對於粉碎反動勢力的阻擾、促進人類發展進步,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從戰略層面看待戰爭,戰爭是實現戰略鬥爭轉折性發展的主要工具,是推動戰略進程走向突變的唯一手段。我們所知道的是,在人類戰略鬥爭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什麼“躺贏”一說,激烈的戰略鬥爭最後總要以一定的戰爭形式宣告結束,從來沒有哪個國傢沒有遭遇戰爭打擊就甘願退出戰略博弈的擂臺,也從來沒有哪個國傢不經過一場戰爭就能贏得戰略鬥爭的勝利。即便當年美國對前蘇聯的“不戰而勝”,實質上隻是前蘇聯自身的一場內部政變,且亦發生瞭一定范圍的內部軍事沖突。而從地緣政治角度講,現如今俄羅斯同美國之間的戰略鬥爭不過是前蘇聯同美國戰略鬥爭的繼續,所謂美國“不戰而勝”不過是一個政治神話。

遺憾的是,此前相當長一個時期,有關戰略鬥爭、軍事鬥爭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卻存在相當程度的混亂與模糊。一是忽視戰略鬥爭的嚴峻性與殘酷性,將“戰略博弈”淺薄化。好像這東西不過就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似的。一些人抱著十分輕松的態度,好像這也是花錢就能擺平的事情一般,大有玩世不恭的態度;二是戰爭熄滅論流行。要麼是什麼中國的安全環境無比寬松,戰爭的危險微乎其微,要麼是什麼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已經過時,人類已經告別戰爭雲雲,一方面向中國人民灌迷魂湯,一方面也進行可憐的自我麻痹;三是將“和平發展”庸俗化。和平發展當然是美好與崇高的願景訴求,但實現和平發展的前提恰恰是要具備空前強大的捍衛和平的能力,其中的骨幹與核心是軍事能力。中國不搞侵略擴張,但必須具有強大的戰爭能力以捍衛自己的安全,捍衛和平。沒有強大的軍事能力為後盾,一切所謂“珍愛和平”之類的說辭都不過是可憐的夢囈。隻有在這個基礎上,談論和平發展才有意義,否則就是無稽之談。

因此,面向未來,在偉大鬥爭的框架下進一步有機整合軍事鬥爭與戰略鬥爭的關系,勢必將成為越來越突出和越來越迫切課題。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很多很大,筆者以為如下三點需要認真加以對待。

第一,把軍事鬥爭擺在突出的位置

展望未來的中美戰略鬥爭,軍事鬥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對此,必須早為之計、早做準備。要在戰略鬥爭把軍事鬥爭的功能充分調動起來,將其發揮到位,不但要學會軍事鬥爭,而且還要善於進行軍事鬥爭,更要駕馭軍事鬥爭。

第二,開創戰略鬥爭的新局面,利國利民的仗該打就打

面對越來越多的和越來越嚴重的軍事挑釁,中國不能消極避戰,也不能讓庸俗的和平主義流行開來。事實已經越來越清楚,那就是反對與反抗霸權的戰略壓迫,打破其戰略圍剿,僅僅經濟手段遠遠不夠,還必須動用必要的軍事手段。要像俄羅斯那樣主動敢於出擊,要在實際戰爭中鍛煉出中國社會對戰爭的承受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應變水平。

第三,對於戰爭在某一天降臨,理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和平發展並不等於天下無戰事;今天的中國無戰事,不等於中國就永無戰事。正所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中美戰略鬥爭將持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短時期內不可能有最後的結局,但將不斷出現階段性事件與階段性的結果,其中,GDP超過美國有可能構成階段性事件,但這隻具有象征意義,真正的落腳點很可能是一場戰爭。這樣的戰爭可能出現在臺灣,也可能出現在南海,這將成為中國戰略上的一道坎。正在爬坡過坎的中國目前隻是在爬坡,而並沒有邁過這道坎。戰爭必定是一道險關難關,中國依然還在關前徘徊,還沒有闖關,甚至還沒有下決心去闖關。

但是,走向復興的中國必須邁過戰爭這道坎。偉大復興需要一場戰爭的洗禮,需要用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這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