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古北口戰役

圖表8-1 古北口戰場全景俯瞰圖表8-2 1933年當時的古北口長城 眼前的是通往營城的長城支線第一節 3月10日的戰鬥 1933年3月7日至9日,進軍古北口的川原旅團,

圖表8-1 古北口戰場全景俯瞰

圖表8-2 1933年當時的古北口長城 眼前的是通往營城的長城支線

第一節 3月10日的戰鬥

1933年3月7日至9日,進軍古北口的川原旅團,在途中長山峪附近受到東北軍張政枋第一〇七師出於意外的頑強抵抗,到達古北口的預定時間被拖滯瞭兩天。長山峪戰鬥結束後,道路上的威脅被排除,9日夜,日軍各隊連夜向古北口急行。

一,日軍的準備部署

先行部隊,是9日午後遲到長山峪的步兵第三十二聯隊第三大隊(相田從二少佐)。此隊9日1130,受命從承德出發支援長山峪。師團參謀長小林角太郎大佐一起乘車同行, 1630頃,抵達長山峪時,正值長山峪戰場之敵(國軍一〇七師)全面後撤之際。前線戰鬥指揮所立即決定利用剛到達的自動車隊進行追擊作戰。1700,川原旅團長下達追擊命令,以剛到達不久的步三十二第三大隊為基幹,附屬野炮兵一中隊,特設山炮兵一小隊,聯隊山炮,工兵隊一部編成追擊隊,夜10時從馬圈子乘車出發。途中自動車隊嚴加燈火管制,一停一進,逐次排除敵抵抗於翌10日晨6時到達古北口北方巴克什鎮鞍部。0630,又占領瞭古北口北部二裡塞(二寨,古北口北三公裡處),進入攻擊準備。0700,隨車到達的炮兵對長城線敵陣地開始炮擊試射[1]。10日午前,後續部隊在關東軍落合自動車隊兩中隊約40輛卡車的往返運輸(長山峪至二裡塞間,約35公裡)協助下,陸續到達二裡塞附近集結。

之前,西義一第八師團長於3月9日1800,下達《8師作命第209號》,部署瞭古北口攻擊作戰準備。

川原旅團以主力追擊退敵向蘇地〈麻地,巴克什東三公裡〉方向前進,各用兵一部占領巴克什附近及炮石口至司馬臺口附近各關口,做好攻擊準備。( ③《8師團戰詳》,1930頁)

巴克什是古北口,承德道路上的關外第一重鎮,離古北口約5公裡。也有分支通往平坊,十八盤,鞍匠屯(現在灤平鎮)的道路,是一個交通要地。離西方二裡塞(二寨),東方“蘇地”(麻地)各三公裡。此三處,是日軍進攻古北口的前進據點。占領潮河東長城一線,是日軍古北口作戰的第一步。

3月10日,0900,川原侃旅團長於二裡塞南方高地下達《歩16旅作命280號》,部署瞭第一天的攻擊。

圖表8-3 古北口作戰全局圖

圖表8-3B古北口作戰要圖 8D概要 727頁

可見日軍以370高地將軍樓為界,將部隊分為左(東),右(西)兩翼。企圖從古北口東北方高地(步三十二擔當),東方高地(步十七擔當),突破長城線370高地的將軍樓口(無名口)進擊楊兒峪。後向古北口東關(營城)接近。

放棄潮河邊本道的古北口北關門和整個河西臥虎山長城線,將攻擊重點置於東側370高地制高點及將軍樓口和古北口以東長城全線,是此部署的特征。另外還派出一支從東面迂回龍峪口,司馬臺口的騎兵部隊。從命令看,日軍對河西陣地(臥虎山長城線,河西鎮,一一二師六三六團守備地)並未作任何攻擊部署(從地圖判讀,可知僅有步三十二的一小隊在臥虎山長城線下擔任牽制,警戒)。攻擊的中心,是偏東的二寨溝至將軍樓,楊兒峪,東關(營城)一線(參考附圖八)。

圖表8-4 日軍主攻路線是二寨溝,將軍樓口,營城

二, 3月10日的攻擊過程

下面是師團戰鬥詳報記錄的第一天作戰過程。

午後1430,各隊開始攻擊前進。遭到守軍頑強抵抗。各隊冒著敵猛烈火力步步推近,1530,左翼步十七首先占領370高地,將日章旗插上將軍樓頂。之後從將軍樓口沿長城線向東方追擊,占領炮石臺口,午後五時到達駝門溝(五裡坨)北側高地一線。在此受到(營城)城壁之敵炮火的瞄準射擊,出現相當損失。入夜,部隊停止攻擊。

右翼隊前進中遭到來自河西之敵(112D636T)陣地側射,攻擊進展緩慢。1730,接近到長城線附近,但由於桃型陣地(營城)方面敵炮火封鎖,前進極為困難,戰鬥進入僵局。雙方持續槍戰入夜。(《8D戰詳》1941頁,及《關自行動詳報卷一》,1767頁》)。

可知第一天3月10日戰鬥,左翼步十七方面進展順利,首先占領瞭370高地和將軍樓以西長城線,並越過長城前進到駝門溝(今日五裡坨,)北側山地(除將軍樓一處外,主要是關麟征師守備區域)。形成對古北口東關(日軍稱桃型陣地)的威脅。相比之下,右翼步三十二方面,遭到張廷樞一一二師六三五團頑強阻擊,和來自後方營城方面的炮火封鎖,進展緩慢,並沒有達到控制長城線的目的(僅占領瞭將軍樓附近長城)。作戰過程中,川原旅團長發現瞭敵後方(第二線)營城陣地(桃型陣地)的重要。兩方攻擊最終受阻的原因,都來自營城陣地的強大火力網威脅。於是旅團長是日夜調整部署,增強瞭左翼步十七的作戰能力,並改變擔當區域,將東關營城陣地的東半部劃歸步十七,企圖使用進展順利的左翼隊,從側背攻擊桃型陣地東側(見後述命令內容)(⑧《關自行動詳報卷一》,1770頁)

三, 有關營城陣地的介紹

在日軍數日的戰鬥記錄中,都可見一處最強的堡壘“桃型城壁陣地”的存在。國內戰史記錄僅稱“東關”,實際上是一所跨越整個東關的環形山城,正式名稱為古北口城。關麟征第二十五師,張廷樞第一一二師的指揮所,及第二十五師的火炮,步兵預備隊主力都集結於此山城內。關於營城,熱河省公署古北口辦事處作《古北口志》[4]記載:

《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 》曰:

圖表8-5 營城(東關)考古圖 考古調查報告繪制的營城

圖表8-6 營城的位置,地形 從現在的航空照片上也可判讀城壁連線輪廓

從地理位置看,此城在古北口鎮(市街)外。東,西各有一個主要進出口。西口可入古北口鎮南關(門),東口則出東關。向東有通向五裡坨,龍峪口,司馬臺的道路。城壁北端有支線城壁和長城相連。城外路南側山脈制高點,日軍稱410高地。營城和410高地,被國軍稱為第二線,由關麟征部負責防守。此營城和背後(南方)的410高地,也是三日間,日軍攻擊的最主要目標。

下圖是營城和古北口鎮,長城線的地理位置和日軍的主要作戰地域。可見都在古北口鎮東方。而對河西陣地幾乎未有配兵。

圖表8-7 古北口戰場俯瞰圖

四, 國軍方面的部署

以上是有關古北口戰鬥日軍方面的記錄。下面對比一下中國軍方面的記錄。選用的史料以1933年北平軍分會編《長城各口之戰鬥》為主。此文件以作戰資料(部署,命令書)等為中心構成[6]。是今日有關長城抗戰研究的最基礎史料。被各種研究沿用,但很多問題也發生在此記錄中。

第二十五師(關麟征)的古北口防禦部署

關麟征第二十五師3月8日午後抵達密雲。午後10時奉“張(學良)代委員長齊戌電令”星夜向古北口急進,“十日午前四時到達古北口”進入戰鬥準備 (12頁)。10日晨6時,關師長下達指示如下:

圖表8-8 第25師配置圖 《長城各口之戰鬥》

可知關麟征師在戰鬥開始前(3月10日4時)已到達古北口,並進入戰鬥位置。第二十五師與東北軍一一二師的關系,並不迄今多稱的“換防”,而是分守。一一二師分守河西全體及正面從北關門至將軍樓的長城線,第二十五師分守古北口鎮,東關(營城),和將軍樓以東(右翼)長城線(一四五團)。

張廷樞第一一二師

下面再看長城線左翼張廷樞第一一二師部署。史料為一一二師命令

圖表8-9 國軍112師配置圖

可見將軍樓和長城支線以西為112D635T,以東為25D設防

附圖(附圖第四,18-19頁間)表示很清楚,第一一二師為第一線主力,六三五團擔任將軍樓(包括將軍樓)以西長城線正面的守備。六三六團擔任潮河西方臥虎山地區長城線及河西鎮守備,兩團守備地境為古北口北關門(和平門)。而將軍樓和長城支線以東由關麟征第一四五團擔任守備。另外古北口鎮內,東關(營城)也是關麟征二十五師的管轄地域。

從以上部署可得知,古北口戰鬥中,中國軍方面共使用瞭第一一二,和第二十五兩個師。從長山峪退回的東北軍一〇七師(張政枋),由於出現損失需要整頓,沒有直接參加古北口戰鬥。10日該師已撤到第三線的北甸子(古北口南方約10公裡),12日,應關麟征師請求,接替瞭第二十五師的南天門警戒(⑮《長城各口之戰鬥》,17頁)。

五, 國軍方面的戰鬥記錄

第一一二師方面的戰鬥:

第二十五師方面的戰鬥:

對比分析

對照前述日軍記錄,可見幾點不一致處。

1. 飛機架次問題。日軍飛機出動此日記錄為5架次(後述),並不像一一二師,二十五師記錄的那樣多(數十架次)。

2. 攻擊開始時間問題。一一二師方面記錄開始於10日午前6時30分,受到千餘名日軍步,炮,空聯合攻擊。而日軍記錄,0630,其先頭部隊剛抵達二裡塞。也沒有攻擊命令存在。所以不可能有千名步兵和火炮連合攻擊河西臥虎山一一二師陣地。此敵情,可能是對敵飛機,或先遣隊一部的火力偵查的誇大描述。日軍主力攻擊開始於1430,亦有命令文存在。關麟征第二十五師戰報記錄的也是“午後三時”,與日軍記錄基本一致。

3. 有關戰鬥結果問題。尤其在最重要的長城線失守與否,國軍記錄文字表現曖昧。隻字不提長城線失守。將軍樓,“龍兒峪”(實際上應是楊兒峪)一帶長城線是否失守?一一二師方面稱“張師長廷樞…親率衛隊連及第六三四團之第二三營拚命爭奪,得而復失者數次”,(文章到此為止)。關麟征第二十五師方面也稱“敵雖反復沖鋒達五六次,希圖占我右翼陣地長城各炮樓,終未得逞”。又雲:“當日午後六時,敵以攻擊無效,退回原線”。退回哪個原線不明。兩處文字中都不見長城線失守的記錄。不僅如此,稱敵奪炮樓企圖“未逞”,似在說明關麟征二十五師仍堅守在長城線。

圖表8-10 3月10日8A炮兵的記錄,圖中右側兩處炮兵陣地處,既是是將軍樓和將軍樓口。可知道第一天戰鬥中,關麟征部即失去整個東部長城線。

圖表8-11 10日戰線圖 參考日軍記錄的位置,可知此日唯一堅守於西半部長城線的是東北軍112師。

若參考日軍記錄,可知370高地將軍樓附近的長城線,在日軍攻擊開始一小時前後,同時失守。張廷樞部失去將軍樓一段,而西方長城線(營城支線以西)仍在其部堅守中。而關麟征第二十五師第一四五團擔當的東段,至炮石口一帶此時全部失守。尤其重要的是丟失瞭事關重大的二寨溝口(日軍稱將軍樓口,25D戰報稱龍兒峪)。此失利,是為關麟征翌日將預備隊投入楊兒峪增援(自稱“反攻”)的理由。按日軍記錄,10晚停戰前,日軍先頭部隊已抵達駝門溝北高地一線(參考作戰要圖中10日午後位置)。所以10日晚,關麟征部隊的最終抵抗線,在長城內(南方)駝門溝,楊兒峪高地一帶。日軍於傍晚的攻擊在此處受阻。“退回原線”的事實若真存在,應是日暮後,日軍撤回到長城線過夜,待機。

關於戰線實際位置,若不參考日軍戰史記錄,僅按國內的檔案描述,很難確定真實位置。因為文章的表現,描述中摻入瞭編輯者的立場,意圖(不願意明確表現失守,失敗的事實)。

若參照第二十五師的作戰要圖, 還可以知道關麟征記錄的所謂“龍兒峪”,並不是真正的龍峪溝,龍王峪口,實際上是今日二寨溝口(將軍樓口)。日軍的攻擊出發地為二寨南溝,順溝底道路越將軍樓口與二寨西溝銜接,此溝也稱楊兒峪。楊兒峪南口鄰接東關(營城)。是一條重要的戰略通路,也正是日軍的選擇的主攻方向,屬於關麟征師的守備地域。


[1] ⑧「関東軍野戦自動車隊行動詳報 巻1」(其2)、1756-60頁。 [2] 從地圖判斷為今日二寨南溝。從將軍樓東側無名口北通二寨村(二裡塞),南通楊兒峪,東關。 [3] ⑯『野砲兵第8聯隊第2大隊 古北口附近戦闘詳報』、1823頁。 [4]《古北口志》,熱河省公署古北口辦事處,1935年頃制作。 [5] 《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 》,河北文物出版社,2013年,85頁。 [6] ⑮《長城各口之戰鬥》,1933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