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運營至今的殖民地特許公司——哈德遜灣公司

本文為基於個人經歷的淺層次介紹類小品文,筆者非專業人士,且由於主要原始資料為英文,不能保證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準確。如有錯訛,敬請指正。先附上加拿大政區圖,供不熟悉的讀者參考

本文為基於個人經歷的淺層次介紹類小品文,筆者非專業人士,且由於主要原始資料為英文,不能保證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準確。如有錯訛,敬請指正。

先附上加拿大政區圖,供不熟悉的讀者參考:

加拿大當代一級行政區劃(圖源:維基百科)

有過在加拿大生活或旅遊購物經歷的人應該會見過,甚至很熟悉一個店面,那就是在很多大型綜合商場都會存在的零售店“HUDSON'S BAY”。白底黑字的樸實招牌,裡面的商品也大多是平價普通的款式,可能很多人即便進去過,也留不下什麼特別的印象。我在第一次見到這傢店時,唯一的印象就是“一個有著白底黑字土氣招牌的平價服裝店,店面倒挺大的”,加之並非以拉丁字母為母文字的我對大寫字母這種東西實在是不敏感,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甚至都不知道這傢店叫什麼。直到有一天我遇見瞭第二傢“HUDSON'S BAY”,才稍稍仔細地觀察辨認出它的名字——“哈德遜灣”。

一間哈德遜灣服裝零售店的門面(圖片來自網絡新聞)

一. 封凍之海的財富

哈德遜灣(Hudson Bay)指的就是加拿大東北部的那個大型海灣,我相信任何一個對北美地圖有大概印象的人,即便不知道具體名字,也都能反應過來這是哪裡。哈德遜灣得名於16世紀英國探險傢與航海傢Henry Hudson,他在1610年8月受弗吉尼亞公司(Virginia Company)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委托探索西北航道[1]的途中發現瞭該地區。然而也是在這一次遠征中,因在供給條件不佳的狀況下執意繼續探索,哈德遜遭到瞭好友的背叛,反叛船員用一條小艇將哈德遜父子和六名體弱多病的船員流放,可憐的哈德遜最終葬身極北。

由於擁有縱貫上下加拿大[2]、五大湖區和路易斯安那地區的新法蘭西殖民領,法國人在十七世紀幾乎壟斷瞭整個加拿大已開發地區的皮草貿易。兩位法國商人,Pierre-Esprit Radisson和連襟Médard des Groseilliers 從克裡人部落[3]那裡聽說最好的毛皮存在於比蘇必利爾湖更加往北的”封凍之海“。確信這指的就是哈德遜灣的兩人於是尋求法國官方的支持以在哈德遜灣沿岸建立貿易站。然而這一訴求被當時的新法蘭西總督拒絕,理由是“擔心哈德遜灣地區的開拓可能會讓聖勞倫斯河沿岸地區[4]不再是皮草貿易的重心”。於是在1659年,兩位商人自行前往北方探索,並在次年帶著優質皮草歸來,證明瞭哈德遜灣地區的貿易潛力。最後,兩人被法屬殖民地政府以無執照貿易的名義逮捕,所獲皮草也被抵作罰款充公。

這樣的挫折並沒有打倒一心在哈德遜灣開辟新天地的二人,既然本國的殖民官員保守而短視,那為何不去理念更加開放的英國人那裡碰碰運氣呢?Radisson和Groseilliers 遂跑去英屬馬薩諸塞殖民地的首府波士頓,希望得到英國殖民商人的支持。波士頓的商人們很樂意,然而不幸的是他們之後在1663年的試航卻因為商船在哈德遜海峽撞上浮冰而失敗,沒有瞭船,兩人再次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聽聞此事的一位波士頓殖民長官Colonel George Cartwright意識到哈德遜灣地區巨大的經濟潛力,決定帶二人回英格蘭尋找贊助。1665年正是倫敦大瘟疫的高峰,這一年,兩人最終在倫敦見到瞭魯伯特王子(Prince Rupert),魯伯特王子答應給他們贊助,還把他倆引見給瞭自己表兄,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1668年6月,英國遠征隊派出兩艘船去探索哈德遜灣沿岸的貿易潛力,其中的Nonsuch號當年成功航行至哈德遜灣最南端的部分——詹姆斯灣(James Bay)。船上的遠征者們在東南岸的魯伯特河河口處建立瞭哈德遜灣地區的第一個居民點——查爾斯堡(Charles Fort,後稱Rupert House,今魁北克省 Waskaganish)。查爾斯堡和魯伯特河都是以這次遠征的主要投資者——萊茵的魯伯特王子(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5]命名。

魯伯特領地的大致范圍,圖示約克工場是後來哈德遜灣公司的核心據點(圖源:維基百科)

這次貿易遠征十分成功,Nonsuch號於1669年10月載著第一批從哈德遜灣地區獵獲的皮草回到瞭英格蘭,並以高價賣給瞭當時倫敦最有名的皮草行,打響瞭名號。1670年5月2日,查理二世簽發王室特許狀(Royal Charter)[6],"進入哈德遜灣貿易之英格蘭探險總督同公司(The Governor and Company of Adventurers of England, Trading into Hudson's Bay)"註冊成立,通稱“哈德遜灣公司(the Hudson's Bay Company)"。特許狀授予哈德遜灣公司所有自哈德遜灣入海的徑流流域地區的商貿專營權,指名魯伯特王子為第一任公司總督,並將公司轄區命名為“魯伯特領地(Rupert's Land)”。整個哈德遜灣流域面積達約390萬平方公裡,占今日加拿大三分之一多的領土面積,並一直延伸到今天美國的中北部地帶,這使得公司後來一度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地主,盡管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片土地的具體范圍。

二. 特許公司

故事講到這裡,就不得不先明確兩個事情。第一個,我相信很多p社玩傢,尤其是維多利亞2的玩傢應該在遊戲中見過“魯伯特領地”這個政權,至少在POD MOD裡面這是英國開局就可釋放的一個國傢。也是因為這個,並非文史出身的我才知道擁有並運作該殖民地的哈德遜灣公司的存在。於是在辨認出“HUDSON'S BAY”的第一時間,我就心想“這個該不會就是當年的真貨吧”。然後維基百科就告訴我,是真貨,一個具有政府等同功能,直接管理運作大面積殖民地接近200年的商業貿易公司一直活到瞭今天。

維多利亞2 PODmod下開局用英國釋放出的“魯伯特領地”一國;在1834年這個時間點,剩下的英國北美洲包括東側連成一片的英屬加拿大省(今安省與魁省南部)、新不倫瑞克省、愛德華王子島省、新斯科舍省與紐芬蘭自治領;以及太平洋沿岸孤立的英屬哥倫比亞省。(圖源:遊戲截圖)

第二個就是要說明一下什麼是“特許公司”。特許公司(Chartered Company)指的是由投資人或股東註冊成立,並獲王室特許狀(Royal Charter)或具有類似效力的政府文件獨傢授權的一類商業組織。特許公司多以跨國貿易、探險和殖民為主要業務。殖民時代以來,歐洲人投資建立瞭大量特許公司來探索新大陸、印度與東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它們依靠國傢官方授予的專營權開展壟斷貿易,開拓殖民地;而國傢也可以通過特許經營的模式來利用私人資源進行貿易和探險,並從投資人手中抽稅得利。從某種程度上說,當代的西洋跨國財團依然延續著特許公司那套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來壟斷經營,並將獲利同既得利益者瓜分的業務模式。

最廣為人知的特許公司,應該就是大傢都在初中歷史課本上見過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東印度公司在1600年獲伊麗莎白一世的王室特許狀成立後開始壟斷英國在南亞地區的貿易,包括但不限於地產、硝石、茶葉以及鴉片;甚至在後來發展成為具有行政權利和軍事職能的英屬印度實際統治者。這裡再提一句,歐陸風雲4這一遊戲中玩傢可以成立的“貿易公司”這一特殊附庸,即全權負責某一地區的貿易甚至地方管理,但在名義上卻非實體政權,這其實就是特許公司。

盡管很多特許公司都以開拓和管理殖民地著稱,但並不是所有特許公司都直接參與殖民地事務,說白瞭隻要是獲特許狀授予專營權的組織都可以稱為特許公司。比如大傢耳熟能詳的“不列顛中央廣播電臺”——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曾是特許公司;而港元發鈔行之一“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前身之一“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也是一傢維多利亞時代成立的特許銀行。

三. 新大陸的日不落前線

哈德遜灣公司成立之後,英國人開始在哈德遜灣沿岸地區廣設貿易站,利用交通線在暖季深入內陸同原住民合作捕獵,秋冬回到海岸貿易站加工出貨。不同於這時候英國人近乎白嫖的海岸工場模式,在加拿大經營多年的法國人曾大量在內陸的原住民村落設立貿易站,派遣商人與原住民同住,學習他們的語言,甚至以聯姻的方式與這些部落結成同盟。宣稱擁有整個加拿大地區的法國人不甘心看著英國人如此輕描淡寫地搶奪地盤,遂屢屢派遣武裝力量劫掠哈德遜灣公司的貿易站,截斷公司的交通線甚至直接抓捕英國商人。1697年,法國海軍在哈德遜灣戰役(the Battle of Hudson's Bay)中擊敗英國皇傢海軍,這也是歷史上北美極地圈內發生過的最大海戰。戰後法國占領瞭公司多處重要的貿易點,其中就有當時公司的核心據點約克工場(York Factory)。這次事件給予瞭英國人沉重的打擊,導致哈德遜灣公司在此後20多年的時間裡都未獲紅利。

然而法國人的戰術勝利終究是暫時的。時間來到18世紀,1713年4月,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結束後《烏特勒支合約》(Treaty of Utrecht)簽訂,法國為保留在歐洲大陸的核心利益被迫犧牲海外殖民地。條約中法國宣佈放棄對紐芬蘭島、哈德遜灣公司屬魯伯特領地、新斯科舍阿卡迪亞殖民地等大片領土的宣稱,並承認英國對易洛魁聯盟[7]的宗主權,開放印第安部落的商業貿易。

1750北美時局圖,紫色為法國放棄宣稱的殖民地領土;藍色為新法蘭西,紅色為英屬十三殖民地,土黃色為新西班牙和佛羅裡達(圖源:維基百科)

新法蘭西殖民地經此一役失去瞭大片北方出海口,開始走向衰落。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七年戰爭中,鑒於北美殖民地縱貫大陸中央,地廣人稀,難以增援,法國本土基本放棄瞭對殖民地的援助,任其自行抵抗英國人。1763年2月七年戰爭的交戰雙方在巴黎簽訂瞭《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條約規定法國將整個法屬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法屬路易斯安那地區割讓給英國,並從印度撤出,僅保留五個市鎮;同時西班牙也需割讓佛羅裡達予英國。從此法國完全失去瞭經營多年的加拿大地區,逐漸退出瞭殖民北美的主流,而英國則從此成為海外殖民霸主。不過這次割地還是給英國人留下瞭兩個隱藏炸彈:一是法裔居民眾多的原新法蘭西核心省份——下加拿大,也就是今天的加拿大魁北克省;二是英國把這次戰爭的費用轉嫁到瞭十三殖民地身上,由此引起瞭當地居民的不滿(可以說從這時候起法國就已經是美國國父瞭)

自此,哈德遜灣公司幾乎完全壟斷北美的毛皮貿易,並奮力朝著加拿大西部開拓。一時間哈德遜灣公司與東印度公司一西一東並駕齊驅,帶領聯合王國邁向日不落帝國的輝煌。1774年,公司終於在今薩斯喀徹溫省建立瞭第一個內陸貿易點。不過好日子沒過幾天,1779年,私營的西北公司( North West Company)在蒙特利爾成立,並在翌年成為瞭北美第一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公司一開始在投資哈德遜灣公司的同時與之小范圍競爭,不過很快就撤離註資並展開瞭大規模的利益爭奪。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哈德遜灣公司同西北公司的激烈競爭引發瞭數場中小規模戰鬥,終於在1821年,英國政府為平息持續不斷的暴力爭端,強制將兩傢公司合並,同時劃原兩公司競爭經營的地域為“西北地區(North-Western Territory)“。同年,英國議會決定在魯伯特領地實施上加拿大省法律,從而正式給予哈德遜灣公司行政執法權。此時的西北地區北至北冰洋,西至太平洋,南至今美國俄勒岡州,其中太平洋沿岸的部分被設為哥倫比亞地區(Columbia Department)。自1821年到1846年,哥倫比亞地區成為瞭公司最重要的貿易區之一。1824年,公司在哥倫比亞下遊建造瞭溫哥華堡[8],作為哥倫比亞地區首府。公司不但以各種手段有效阻止瞭美國的皮草貿易競爭,還廣泛開拓糧食、鮭魚、木材等產品的商貿業務,以增加經濟來源的多樣性。

順便一說,在維多利亞2開局時英美爭奪的俄勒岡殖民地就屬於此時的哈德遜灣公司屬哥倫比亞地區。公司在俄勒岡地區的優勢直到1843年美國第一條從東部通往該地的大馬路——“俄勒岡小徑(Oregon Trail)”的建成才被打破。成千上萬的美國移民湧入俄勒岡,在三年之內便占據瞭北緯49度線以南地區的主流。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市,也是在這一時期公司為避免俄勒岡地區全部淪入美國而設立的後備站點。哥倫比亞地區的主權爭議以1846年7月《俄勒岡條約》(Oregon Treaty)的簽訂正式告一段落,英美雙方最終定明尼蘇達西地域以北緯四十九度為界。而為瞭避免失去處在北緯四十九度以南的維多利島最南端的維多利亞堡,英屬哥倫比亞決定將此設為首府,最終四十九度線在大陸海岸處結束,維多利亞島主權全歸英國。

哈德遜灣公司治下的哥倫比亞地區,美方稱“俄勒岡鄉村”;英國最南宣稱為北緯42度,美國最北宣稱為北緯54度。(圖源:維基百科)

四. 危機與新生

到瞭十九世紀中葉這個時候,不少以殖民地為基本盤的特許公司的日子就變得逐漸難過瞭起來。一方面殖民地獨立運動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一旦殖民地獨立或獲自治地位,由宗主國設立的特許公司就會失去合法地位和存在意義;另一方面現代有限責任公司的廣泛興起,使許多組織運營模式古板僵化的政府特許公司逐漸無力同這些數量繁多、充滿活力的私營企業競爭,貿易業務走向衰落;而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隨著殖民地的擴張,行政事務的增多,老式特許公司的架構越來越難以承擔殖民地管理的重任,況且殖民地管理事務本身就可能會與公司的商業利益沖突。東印度公司就是在19世紀初因為壟斷地位被打破而逐漸脫離貿易業務,最終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之後也將管理事務一並交還給英國政府。1858年,作為英屬自治領的印度帝國成立,東印度公司也在1874年完全交公解散。

哈德遜灣公司自然也難逃鬼門關。1849年,梅蒂[9]皮草商Pierre Guillaume Sayer因進行非法皮草貿易而被公司官方逮捕受審。在法庭審判期間,一群手持武器的梅蒂人聚集在庭外抗議對Sayer的逮捕。最終Sayer盡管被判有罪,但卻沒有受到任何處罰,抗議的人群遂激動地高喊“貿易自由!貿易自由!”。這一事件後來被認為是哈德遜灣公司貿易壟斷地位動搖的開端。

1857年到1860年間,探險傢John Palliser所領導的遠征對蘇必利爾湖以東直到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即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廣大草原和荒野進行瞭測繪,盡管其個人不建議在這些地區定居,但測繪成果的公佈還是終結瞭哈德遜灣公司一直以來公開宣稱的傳說,即“加拿大西部完全不適合農業定居”。為什麼公司會編造這樣的說法呢?因為盡管英國官方要求哈德遜灣公司負責魯伯特領地的殖民擴張,但建立居民點實際上同皮草貿易沖突——一旦成規模的居民點建立,周圍的森林就會被清除,而以此為傢的各種披毛哺乳動物就會減少。所以公司的股東為保證皮草產出始終不太支持居民點發展。

1863年,在倫敦成立的國際金融協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ociety)買下瞭公司的控股權。絕大多數新股東對老土的皮草貿易不甚上心,而對加拿大西部的土地炒賣和發展投資頗感興趣,由此公司的業務重心開始轉變。協會以哈德遜灣公司名義上持有的未轉讓土地為資產公開發行瞭200萬英鎊的股份,並以地產作資金的抵押。這些地產股份給學會提供瞭充足的金融資本,保障公司度過瞭摧毀掉一大批同行競爭者的1866年金融危機。靠著出售或抵押地皮,新股東廣泛投資移民定居、礦業、鐵路、電報以加快公司的市場資本化。但很快公司就發現,所有這些同移民擴張有關的投資都亟需真正的政府架構支撐。

與此同時,伴隨著1867年加拿大聯邦自治領的成立,魯伯特領地的既有居民也開始廣泛要求自治權;而與梅蒂人和原住民部落的諸多領土與權利糾紛也讓公司總督和委員會深感力不從心。最終,受夠瞭殖民地管理事務的哈德遜灣公司決定出售擁有的全部土地。最開始是向自己的宗主英國,然而在加拿大事實獨立後,英國一方面期望利用魯伯特領地來保留對北美部分地區的間接控制力,一方面又無意耗費精力直接管理殖民地。公司於是把目光轉向瞭新成立的加拿大自治領。

1868年,英國議會通過瞭《1868魯伯特領地法案》(Rupert's Land Act in 1868),同意哈德遜灣公司將魯伯特領地交還回王冠(the Crown),再以王冠領地的名義賣給加拿大。經歷瞭六個月的談判後,加拿大方面最終接受瞭所有條款,盡管這一法案完全沒考慮同原住民一方的利益糾紛。在拒絕瞭美國政府的購買提議後,哈德遜灣公司於1869年11月19日正式接受交易,簽署瞭《交還契》(Deed of Surrender)。該契約規定:公司將從加拿大方面獲得三十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約三千萬英鎊)現金補償;公司將獲得西部“肥沃帶(Fertile Belt)”地區新開發土地的二十分之一;公司的所有貿易站都將獲得周邊的少量土地作為保留地;公司將繼續保留部分貿易特權,包括不受特別稅種和關稅的制約。

哈德遜灣公司於1870年5月7日正式執行交還契約,6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接受瞭土地交還。第二天,加拿大議會通過法案接受魯伯特領地及其附屬的西北地區(North-Western Territory),自7月15日開始生效;而就在生效當天,加拿大與當地梅蒂人的談判成果——《曼尼托巴法案》(The Manitoba Act)也正式生效。伴隨著該法案的實施,以原紅河殖民地(Red River Colony)[10]為主體的曼尼托巴省正式成立,成為加拿大聯邦第五個省。

1870年加拿大獲得的魯伯特領地和西北地區,小方框是新設立的曼尼托巴省(圖源:維基百科)

隨著領地和皮草貿易壟斷權的喪失,哈德遜灣公司進入商品市場,開始繼續發展多樣化的業務,比如繼續投資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當今公司最成功的業務莫過於零售,HBC甚至可以稱作是加拿大最知名的本土百貨公司,這一業務的興起也是以公司當年在全加拿大各地建立的貿易站為基礎。於是當年在加拿大西部各地為新移民銷售生活必需品的哈德遜灣商店也就逐漸成為瞭現在到處可見的"HUDSON'S BAY"零售門店,而其在服裝零售領域的成功也算是不辱沒自己的老本行。

哈德遜灣公司作為當今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也算是重要的歷史記錄者。雖然活下來的特許公司並不止它一個,但其他的也都是不參與殖民地事務的純商貿公司,比如當年專營英國至印度航線的鐵行輪船公司(P&O)。以殖民地為基本盤,甚至直接插手管理殖民事務的特許公司,幾乎隻有哈德遜灣完全存活瞭下來。哈德遜灣公司之所以能夠轉型成功,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其管理和開拓的地區地廣人稀,行政事務相對較少,不像東方的殖民公司,常年需要應對人口眾多的當地居民,很容易就會因為局勢動蕩而難以為繼;二是魯伯特領地背靠同樣是保皇派的英屬加拿大殖民地,且二者在事實上是連續體,並無大的族群和制度差異,加之新成立的加拿大自治領又有殖民開拓的需要,使公司有機會主動剝離殖民地統治者這一身份。當然瞭,這一切也離不開公司本身就較為良好的業務運作和管理層適時的果斷決策。


參考文獻(不以標準格式):

  1. 本文主要參考自哈德遜灣公司官方史料網站 HUDSON'S BAY COMPANY HISTORY FOUNDATION 的多篇介紹性文章。
  2. 部分名詞翻譯和文本翻譯參考自維基百科相關詞條,恕不一一羅列。

參考

  1. ^指穿越加拿大北極群島,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
  2. ^今加拿大安大略省與魁北克省
  3. ^Cree,現存最大北美原住民族群
  4. ^今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新法蘭西的核心地區,首府蒙特利爾
  5. ^按德語譯作普法爾茨的魯普雷希特親王,Ruprecht von der Pfalz
  6. ^特許狀原文 http://www.hbcheritage.ca/things/artifacts/the-charter-and-text
  7. ^當時位於聖勞倫斯河沿岸的北美原住民聯盟
  8. ^在今美國俄勒岡州,非今加拿大溫哥華
  9. ^加拿大法定原住民族群之一,是原住民與早期法裔加拿大人的混血後代
  10. ^我們熟知的加拿大經典民謠《紅河谷》一曲即來源於此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