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中國的重大新挑戰:美國的獨臺政策與危機試探

上文《從條約秩序到實力秩序:走向對撞的中美關系》(點擊鏈接即可)中,我們講述瞭遠東地區條約秩序的瓦解,以及中美之間不斷根據自身利益以既成事實強化推進自己的議程,這必然導致雙

上文《從條約秩序到實力秩序:走向對撞的中美關系》(點擊鏈接即可)中,

我們講述瞭遠東地區條約秩序的瓦解,以及中美之間不斷根據自身利益以既成事實強化推進自己的議程,這必然導致雙方在重大關鍵利害上的沖突不斷加劇,尤其是臺海問題上,美國將不顧中國訴求不斷推動獨臺的既成事實,更是使得該地區陷入瀕臨劇烈沖突的危險境地。對於中美兩國來說,這樣的沖突,實際上難以避免且非常危險,這是兩個大國走向冷戰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過程。對此,我們國傢必須做好心理和物質準備,以充分應對這種挑戰。 美國的均勢利益決定其推動獨臺政策

二戰紀錄片萊特灣海戰中美國戰役決策闡述瞭美國將領在戰爭期間對臺灣的理解,實際上,美國當前對我國臺灣的控制和影響力,也是其對日本征服戰爭的戰利品

臺灣作為一個要地,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決策者的視野中,乃是1944年底美國發動一場目標為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原材料供應地的戰役前夕,美國太平洋艦隊尼米茲認為美軍的主攻目標應該放在中國的臺灣,但另一位將領麥克阿瑟則說服羅斯福將進攻目標鎖定在菲律賓,因為這具有更大的政治意義,他們都視這場奪取臺灣或者菲律賓的戰役將成為徹底擊敗日本的關鍵。

但無論如何,臺灣地區的歸屬,基本決定瞭日本、韓國等地的經濟和安全依附於何方,而這就是美國決策者對該地重要性的理解,這一點到今天並不會發生變化。

事實上,在美國看來,隨著中國在遠東的優勢日趨明顯,從大陸均勢的角度看,考慮到臺灣對日韓等國安全和經濟的重要性,一個更加獨立於大陸的臺灣顯然將有利於強化日韓等國的地位,同時削弱中國的影響,從而避免中國在遠東取得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這恰恰是美國外交政策極力避免的。

“如果中國掌握瞭臺灣,那麼就把日本與太平洋其他國傢、南部所有國傢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以及所有東盟國傢分割開來,整個遠東力量將完全失衡。”

——美國前國傢安全助理奧佈萊恩11月2日《亞洲周刊》專訪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會極力改變當前的臺海現狀,通過強化臺灣的“事實獨立”,以降低大陸對臺灣的影響。從美國角度看,其推動臺灣的“事實獨立”,存在兩個非常陰暗的企圖。

①通過強化臺灣的“事實獨立”,能夠削弱大陸的和平統一成果以及對臺灣的影響力,同時增強臺獨力量的政治基礎,進而強化大陸與臺灣的分離趨勢。

這一點,可以從美方對臺灣連續兩筆贈送大批莫德納疫苗可以看出,特別是第一次贈送,幾乎完全是為瞭挽救民進黨本被疫情削弱的政治聲勢而出發——該事件表明美國將臺獨力量的成敗與自身的對臺政策相捆綁;

②通過強化臺灣的“國際存在”,能夠在國際上制造臺灣“事實獨立”的現實,以既成事實推動獨臺目標。這一點,可以從美國策動歐洲盟友官員不斷訪問臺灣,並支持臺灣官員訪問歐盟,以及親自施壓中美洲小國不得與臺灣斷交、設法推動臺灣單方面參與國際組織中可以看出。美國千方百計在國際舞臺上強化臺灣的“事實獨立”,目標就是制造大陸與臺灣不屬於一個國傢的國際現實。

實際上,根據美國政府的“六項對臺保證”(2016年9月公開)和裡根備忘錄(2019年公開),美國從未真正認同“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方也是極盡模糊措辭回避義務,力求在誘使中國牽制蘇聯的同時,維持其在臺灣的特殊利益。

1949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批準瞭由國務卿艾奇遜於國安會提出的一份秘密文件,指出小心隱藏美國將臺灣從中國大陸的掌控中分離的願景,交由聯合國托管或小心推動臺獨或自治運動是對美國最好的結果

今天,隨著中美對抗的大潮拉開序幕,美國必然會傾向其原本的陰暗對臺立場,進而根據其均勢政策推動危險的獨臺政策。

美國獨臺的兩個邊界與中方政策的兩個挑戰

筆者這四年多來觀察美國在臺灣的獨臺政策,美國獨臺政策實際上存在兩個明顯的邊界:

①隻要有條件,美方就將不斷支持臺獨力量,並通過各種手法強化其國際存在,以既成事實持續壓縮中方的空間,從而改變兩岸現狀;

②美方的獨臺政策將力避觸發中國的統一戰爭,但是在必要時刻美方將以軍事威懾拒止中方的行動;

這兩個邊界看似相互矛盾,實則並非如此。

這裡面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瞭解到美方對抗外交的傳統和自以為是的秉性,就會明白一個現實:

隻要美國的對手不能兌現其攤牌決心,那麼美方就將不斷以實力單方面推進其政策議程和政治利益(1948年3月德占區政策、1953年西德的北約政策、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1981年歐洲中程導彈部署談判等等),直到其對手無法忍受為止。這被前中情局局長比爾凱西稱之為刺蝟“彈性策略”。

具體展現在臺海的獨臺問題上,隻要中方不能展現出訴諸戰爭的真正決心,那麼美方就將不斷推進其獨臺議程,制造更多的既成事實,直到中方展現出這種決心為止(譬如不斷鼓動各國議員訪問臺灣,不斷邀請臺灣地區所謂的高官參加活動,層層升級)。反過來,如果中方真的展現出戰爭決心,那麼美方可以借此攻擊中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利用周邊國傢被強化的恐懼,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反華同盟和軍事威懾。

值得我國警惕的是,從臺海問題的角度看,隨著中美在臺海問題上的沖突越來越大,中方將在臺海問題上面臨著兩個非常現實的挑戰:

①面對美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的獨臺政策,中方目前依然缺乏除軍事力量以外的有效手段資源,更重要的是,戰爭威懾的政策手段與維持現狀的利益目標不匹配,反過來會強化國際社會對中方致力於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誤解(實際上是美方在改變現狀,曲在美方),而且威懾的經濟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②中方學界可能尚未足夠警惕到,一個不久會逐漸顯現的具體挑戰就是,隨著中方不斷施加軍事壓力,美方將在臺海越來越清晰明確地展現其軍事威懾介阻的政策方向,這會對中方的政策空間構成新的沖擊;

在1948、1958、1961年的三次柏林危機中,美國特別是鷹派(如杜魯門和肯尼迪時代的外交官艾奇遜)都對蘇聯采取瞭類似的策略,通過隱性既成事實不斷改變現狀,迫使隻有軍事杠桿的蘇聯采取武力威懾,然後再借此攻擊蘇聯的侵略性(實際上蘇聯隻是想維持現狀),以此強化反蘇同盟進而加大對蘇聯的遏制政策力度。事實上,這就是古巴導彈危機之前,美蘇冷戰對抗烈度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0612390849527808

1961柏林危機,美蘇兩大國為瞭爭奪西柏林進入戰爭動員狀態

走向危機時刻:中美不可退讓的決心

從中方角度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成為民族的信仰,美國不斷推進的獨臺政策,以既成事實不斷挑戰極限,必然迫使中方采取越來越明顯的姿態以表明武統的決心,軍事威懾的力度將會不斷加大,最終展現決心以拒阻美方的獨臺努力。

從美方的角度看,“保衛”(暫用這個詞)所謂的臺灣,不僅僅關乎她的大陸均勢利益,也關乎她的國傢信用和同盟體系,特別是遠東盟友更是如此(日韓菲)。這一點,極為類似1958年、1961年蘇聯大軍包圍下美國對西柏林的心態(蘇聯認為西柏林嚴重威脅華約體系的政治安全,大量東德人借此逃亡西德,沖擊極大,蘇聯乃決心以戰爭壓力奪之,後來蘇聯解體也是從西柏林墻倒塌開始),當然臺灣的防衛情勢要比西柏林好得多。

從這個角度看,中美圍繞著臺灣進入類似於柏林危機式的臨戰風險,將是難以避免的。

說起來,我們中國人作為一個區域性大陸國傢,往往不能理解美國作為世界帝國和海洋霸權的利益目標,所以很容易低估未來風險到來時,美方軍事介阻的政策決心,這對我們國傢來說是一個值得警惕的風險。為何這麼多天來,筆者不斷提醒國內要註意美方的介入決心?就是因為國內學界對英美的外交決策缺乏理解,無論是其道德動機,還是利益動機,都不瞭解,這對維護我們的國傢利益來說是相當不利的。然而,在臺海地區,緊迫的劇烈對撞風險是真實且日漸逼近的,筆者的憂慮將逐步得到展現,我對此毫不懷疑。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真正的理解對方政策的動機,這對於我們有效應對並不遙遠的臺海風暴至關重要。

參考:柏林危機美方決策心態和基準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0612887912386560

1958年11月,面對第二次西柏林危機,美蘇處於戰爭邊緣,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這樣談論西柏林的政策,他說,“柏林從根本上是守不住的……但我們已經以西柏林二百萬德國人的名義做出瞭承諾,我們必須保住那裡……盡管形勢一團糟”(Memorandum of Conference With President Eisenhower,11 November 1958,in PRUS,1958-1960,Vol VIII,p,173)

艾奇遜,著名外交官,乃是北大西洋公約和兩次柏林危機的處置者,他主張以核戰爭威懾介阻蘇聯對西柏林的攻勢到瞭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機的主要負責人,時任肯尼迪總統特別顧問的前國務卿艾奇遜,這樣闡述美國為何不能放棄西柏林,他說,“蘇聯發動柏林危機的目的是打擊美國的權勢和世界地位,即便其相當有限的目標得逞都會對美國及其聯盟造成嚴重傷害,因此,我們所面臨的危機實際上不是一個城市的命運,而是我們對盟友承諾的信譽問題,隻有用實力贏得這場意志的考驗,我們才能向蘇聯表明,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Report by Dean Acheson,28 June 1961,in FRUS,1961-1963,Vol XIV,pp.139-140)

在1961年3月-4月美蘇元首交涉的維也納會議上,美國總統肯尼迪這樣向赫魯曉夫闡述美國的政策立場,他說,“如果我們坐視西柏林被放棄,那麼將沒有人再相信美國的承諾,這將關乎美國的國傢安全,西柏林身後就是西歐,西歐對美國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離開西柏林,那麼美國將失去西歐。”對此,赫魯曉夫表示,“如果美國不放棄西柏林,那麼戰爭就會爆發,戰與和都握在美國的手中,蘇聯的期限是12月份。”肯尼迪則以“那將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作為回應(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4 June 1961,in FRUS,1961-1963,Vel.XIV,pp.88-89)。

到瞭1961年8月,赫魯曉夫致信美國大使約翰 麥克洛伊,成,“請轉告肯尼迪……如果戰爭爆發,他會成為最後一個美國總統”,雙方開始進入互相核毀滅的軍事動員狀態(《蘇聯歷史檔案》,第27卷)

歡迎添加微信wangtaotao20201030,分享交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