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如何理解“經濟租”?

“經濟租”產生於要素的稀缺性,這種稀缺要素能讓廠商獲得更多的會計利潤。有一些廠商因為可以得到有限供給的生產要素,因此能得到更高收益。但其他廠商也想要得到這一稀缺的生產要素,

“經濟租”產生於要素的稀缺性,這種稀缺要素能讓廠商獲得更多的會計利潤。

有一些廠商因為可以得到有限供給的生產要素,因此能得到更高收益。但其他廠商也想要得到這一稀缺的生產要素,從而讓自己獲得更高的會計利潤。於是,其他廠商也有願意使用這些短缺要素的欲望,進而它們為瞭得到這一生產要素,會通過價格來競爭。

在消費領域,對於消費者而言,願意購買某種商品所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是“消費者剩餘”。

而在生產領域,對於廠商來說,在有購買生產要素的欲望時,它們也會成為要素市場的消費者。而他們願意為得到這一要素所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的差額,是“經濟租”。

經濟租的本質是“機會成本”。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長期經濟利潤為0,而經濟利潤等於會計利潤減機會成本。這一機會成本,反映的就是經濟租。

對於一個廠商來說,當它本來就有一種可以讓自己獲得更高收益的生產要素,也就是免費有一個能讓自己賺更多錢的生產要素時,會面臨兩種選擇:自己用或賣給其他想要得到這種要素的廠商。

如果自己用,便放棄瞭將這一要素賣給其他廠商所獲得的收益,也就是說,自己選擇使用這一要素時,產生瞭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具體是多少?

換句話說,賣出這一要素的廠商,獲得的最高收益是多少?

這取決於該生產要素能給廠商帶來的收益。

若擁有這一生產要素能給廠商多帶來一萬元收益,那麼這個廠商在選擇賣出這個生產要素時,為瞭保證自己有盈利空間,出售的價格至少高於一萬。如果賣出的價格低於一萬,那還不如自己用。

這時,對於想要得到這一生產要素,從而增強盈利能力的其他廠商來說,面對正在出售的這個生產要素,願意接受的最高價格是多少?

是一萬。

因為擁有這個生產要素,能給自己增加的會計利潤最高是一萬,如果購買價格超過瞭一萬,再去買就賠錢瞭。

所以想要得到這一生產要素的廠商,願意接受的最高價格就是一萬,即這項生產要素能給自身帶來的最大收益數。

視線回到當初擁有這個生產要素的廠商身上。

如果自己使用這一生產要素,從而依靠這個要素多賺瞭一萬元的會計利潤,那麼自己使用這一要素的機會成本,就是一萬元——因為廠商如果自己不用而選擇賣掉的話,最多也就賣一萬。

那麼計算擁有這一生產要素的廠商的經濟利潤時,這個廠商因為有這一能增加盈利能力的要素,獲得瞭一萬元的會計利潤,再減去本來可以不用而賣掉的一萬元機會成本,剛好是0。

也就是說,在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生產中,一個廠商即使擁有一種能增加自身利潤的要素,最終獲得的經濟利潤還是0。因為廠商擁有這一要素所獲得的會計利潤,剛好彌補擁有這一要素的會計成本。最終經濟利潤等於會計利潤減機會成本,一減沒。

所以經濟租的本質就是廠商因為擁有一項能讓自己獲利的生產要素,所產生的機會成本。

而經濟租等於對獲得某種生產要素願意支付的最高金額與得到它所支付的實際價格的差額。

實際支付的價格是多少?是0。因為上文一開始就假設瞭廠商本來就有這個要素。如果這個廠商沒有這個生產要素,它願意花多少錢買?花一萬(上文分析過)。

最高願意花一萬,與實際得到的花費0,一做差,就是一萬。也就是說,要擁有這個能帶來盈利能力的生產要素時的經濟租,是一萬。

通俗地說,想多賺多少,就得多交多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