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巴爾幹戰場(1)——戰端已發,雄兵南下

“巴爾幹問題”諷刺漫畫就像上圖這張當時的諷刺漫畫中的描寫一樣,20世紀初的西方列強,依然拼命想要壓制住巴爾幹的民族情緒,但卻愈發無能為力,作為歐洲的兵傢必爭之地,這裡已是山

“巴爾幹問題”諷刺漫畫

就像上圖這張當時的諷刺漫畫中的描寫一樣,20世紀初的西方列強,依然拼命想要壓制住巴爾幹的民族情緒,但卻愈發無能為力,作為歐洲的兵傢必爭之地,這裡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火藥桶即將點燃——戰爭爆發

1912年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希臘、北部的塞爾維亞均已獨立,早已實際獨立的保加利亞也在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時趁機宣佈獨立,土耳其已經無力收復這片早已失去的領地,於1909年承認,1908年奧匈帝國又吞並瞭波斯尼亞,西方列強苦心維持的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虛假控制已經日趨瓦解。

巴爾幹戰爭前局勢

但另一方面,巴爾幹中部,包括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科索沃、色雷斯等地仍在土耳其人手中,且土耳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龐大的人口和領土,再加上德國幫助下的現代化軍事改革,其實力仍然不是任何一個巴爾幹國傢膽敢小覷的,因此,四個巴爾幹國傢——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先後結成聯盟,在一直想要把勢力滲入地中海的俄羅斯的鼓勵下,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於1912年3月締結瞭一系列協定。但即便如此,擊敗奧斯曼帝國是不可能的,它可以從亞洲帶來增援,當時奧斯曼鐵路的狀況並不先進,所以大多數援軍必須通過海路到達愛琴海。而希臘是唯一一個擁有強大海軍的巴爾幹國傢,足以使奧斯曼帝國無法使用愛琴海,因此希臘和保加利亞之間的聯合成為必要,他們於1912年5月簽署瞭聯合協議。

巴爾幹同盟宣傳畫,將土耳其“惡龍”打倒在地

黑山在當年晚些時候締結瞭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之間的協定。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簽署瞭分割馬其頓北部領土的條約。最終形成“巴爾幹同盟”,共同對付奧斯曼帝國,盡管幾個國傢之間矛盾重重,對現奧斯曼領土的瓜分便是重中之重,但各國也都明白,必須先趕走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人在巴爾幹的統治並不牢固,雖然人口眾多,但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為穆斯林,其餘人口被認為“不適合征兵”,不僅這裡,奧斯曼帝國整個統治都已搖搖欲墜,1911年爆發的意土戰爭,進一步暴露瞭奧斯曼的無能,同時,阿爾巴尼亞爆發瞭起義,意味著巴爾幹中部的土地可能會落入阿爾巴尼亞人之手,兩起事件,一件增長瞭巴爾幹國傢的信心,一件逼迫各國立即出手,列強再也無法控制巴爾幹的穩定局勢瞭。

1912年10月8日,黑山率先向奧斯曼發出通牒,要求奧斯曼帝國給予各地自治,遭到拒絕後對其宣戰,其它三國先後在10月17日之前加入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戰場,北部,黑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在一定的協同下,進攻土軍,南邊希臘開辟瞭另一個戰場,同時在海上展開行動,力求切斷奧斯曼從海上派來亞洲援軍的線路。

巴爾幹戰爭形勢

色雷斯的酣戰

規模最大,也最關鍵的陸地戰爭將在保加利亞和奧斯曼之間展開,保加利亞離這個封建帝國的統治中心最接近,也是盟國之中最晚獨立者,獨立之後,保加利亞的經濟迅速發展,此時已經使巴爾幹各國中國力最強的,但仍是一個農業國,軍隊的主要兵源也是農民,為瞭準備未來的戰爭,保加利亞實行軍國主義,擁有一支規模龐大、裝備精良的陸軍,因此被稱為“東方普魯士“,保加利亞和其他幾國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大國夢,計劃中的“大保加利亞”將橫跨黑海和地中海,從馬其頓延伸到多佈羅加,而今,便是保加利亞人為理想浴血奮戰的時刻,和平時期的6萬常備軍迅速動員為37萬大軍,占到聯盟總兵力的一半以上。

保加利亞陸軍有9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1116個炮兵單位。名義上的總司令是國王斐迪南,而實際作戰指揮權在他的副手將軍米海爾·薩沃伊手中。保加利亞人還擁有一支由六艘魚雷快艇組成的小型海軍,部署在的黑海海岸。

保加利亞在色雷斯部署瞭主力部隊,由三隻軍隊組成。第一軍,有三個步兵師,部署在南部揚博爾,向南進攻。第二軍,由尼古拉·伊萬諾夫上將指揮,擁有兩個步兵師和一個步兵旅,部署在第一步兵師以西,並被指派攻占阿德裡亞諾堡。根據計劃,第三軍部署在第一軍的東面和後方,並被騎兵師所掩護,使其無法被土耳其人所偵察。第三軍有三個步兵師,被指派穿越斯坦拉賈山,奪取柯克·基利塞要塞。第二師和第七師被作為獨立師,在西色雷斯和東馬其頓行動。

奧斯曼人的軍事能力受到許多因素的阻礙,首先是國內沖突和幾個月後的反革命政變。這導致不同的團體在軍隊內部爭奪影響力。一個德國代表團試圖重組軍隊,但其建議沒有得到充分執行。奧斯曼軍隊陷入瞭反復的改革和重組之中。此外,軍隊的幾個最好的部隊已經轉移到也門去對付那裡持續的叛亂。1912年夏天,奧斯曼最高指揮部做出瞭災難性的決定,解散瞭大約7萬名動員的軍隊。奧斯曼正規軍由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役師組成,但後備部隊裝備不良,特別是在炮兵方面,訓練不佳。

奧斯曼人的戰略處境艱難,因為他們的邊界過長,幾乎不可能抵禦巴爾幹國傢的協同進攻。但奧斯曼領導人決定保衛他們的全部領土。其結果是,由於希臘對海洋的控制和奧斯曼鐵路系統的不足,現有的部隊無法輕易從亞洲得到增援,在整個地區兵力過於分散。他們未能抵抗快速動員的巴爾幹軍隊。奧斯曼在巴爾幹擁有所謂的“西方軍隊”、“馬其頓軍隊”和“東方軍隊”,分別對付塞黑聯軍、希臘和保加利亞,東方軍隊11.5萬,由納齊姆·帕夏指揮,共有7個軍團,包括11個常規步兵師、13個雷迪夫師和1個騎兵師。兵力遠遠不足,雖然地理位置決定色雷斯將成為與奧斯曼帝國戰爭的主要戰場,奧斯曼軍隊在那裡的兵力因對其對手戰鬥順序的錯誤情報估計而受到威脅。奧斯曼領導人不知道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在馬其頓秘密的戰前協定,因此將大部分軍隊部署在西部。德國大使漢斯·馮·旺根海姆男爵——伊斯坦佈爾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於10月21日向柏林報告說,奧斯曼軍隊認為保加利亞軍隊的大部分將與塞爾維亞人一起部署在馬其頓。這樣的戰略性錯誤,將導致土耳其人復出沉重的代價。

按照定好的計劃,保軍三線出擊,發動猛攻,在此之前,奧斯曼帝國甚至調走一個軍,以應對希臘的登陸進攻,但這一進攻從未發生。在北部,保加利亞第一軍和第三軍(共17萬人)打敗瞭奧斯曼東方軍(9萬人)的防線,靠近格奇肯利、塞廖魯和佩特拉。保軍攻勢迅猛,土耳其人試圖分割保加利亞第一軍和第三軍,但被普雷斯拉夫部隊擊敗,在卡爾紮裡,保軍的分遣隊消滅瞭奧斯曼的預備役部隊,該市直到今天,每年10月21日都會慶祝它的解放日。伊萬諾夫將軍的第二軍也取得瞭勝利,一路高歌猛進,殺到瞭色雷斯重鎮埃迪爾內的城下,開始圍攻這座重兵把守的城市,這場殘酷的圍攻接下來將持續數月。

保加利亞人不僅有著東方普魯士的名號,而且作風也與德國人十分相似,平日裡節儉嚴謹,作戰時勇猛無畏。第一軍和第三軍取得柯克·基利塞戰役勝利後,法國戰爭部長亞歷山大·米勒蘭評價說,相比起其它歐洲軍隊,保加利亞擁有最好的軍隊,他更願意與10萬保加利亞人結為盟友,當然這一願望最終都沒有實現。

另一方面。奧斯曼軍隊的問題暴露無遺,許多軍官隻顧參與政治,甚至不熟悉大規模組織的方法,醫務人員和後勤卡車極度缺乏,使軍隊十分脆弱。

保軍士兵的沖鋒攻占卡爾紮裡

取得初步勝利後,保軍軍官們出於謹慎,決定暫緩攻勢,這使得土軍得以在盧勒佈爾加-佈納希爾一帶建立新的防線,並有瞭大量炮火加強但這無濟於事,指揮修築防禦工事的德國工程師雖然盡力,但時間太短。

隨後保軍展開瞭進攻,第三軍將領拉德科·迪米特列夫於10月28日到達奧斯曼帝國的防線。襲擊於同一天開始,由軍隊的三個師-左翼第5丹佈比步兵師,指揮官是少將帕維爾·赫裡斯托夫,第4普雷斯拉夫步兵師,指揮官是波亞季吉耶夫,普雷斯拉夫部隊是一支精銳部隊,他們在之後的一戰中還會有出色表現,右翼則是第6步兵步兵師。經過頂著炮火的猛攻,第六師占領瞭盧勒·佈爾加斯鎮。隨著第一軍第二天到達戰場,進攻在整個前線繼續進行,但遭到奧斯曼帝國的猛烈抵抗,甚至遭到有限的反擊。接下來的兩天發生瞭激烈而血腥的戰鬥,雙方人員傷亡很高。保加利亞第四和第五師以沉重的損失為代價,成功將奧斯曼帝國逼退,並於10月30日在各自的前線地區推進瞭5公裡。隨行的英國隨軍記者在目睹保加利亞人作戰景象,將保軍士兵殺死敵人的決心與日本人和廓爾喀人相提並論。

這是普法戰爭和一戰之間歐洲參與兵力最多的戰役,大量的報道使得此戰稱為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記載最詳細的戰役之一,也讓保加利亞陸軍打出瞭威名。

在保軍的猛攻下,保加利亞人不斷在整個前線推動奧斯曼軍隊後撤。第六師成功突破右翼的奧斯曼帝國線。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奧斯曼帝國的防線瓦解瞭,11月2日晚上,奧斯曼帝國軍隊開始在整個前線全面撤退,土耳其人的防線崩潰。

盧勒佈爾加-佈納希爾戰役

與此同時,負責保衛塞薩洛尼基周邊鐵路的奧斯曼軍隊,在保軍到來之前,就被親保加利亞的馬其頓志願者擊敗,保軍行進至塞薩洛尼基,但晚瞭四個小時,希臘軍隊已經先行一步占領此地,保加利亞自然不甘心,這為雙方之後的沖突埋下瞭禍根。

望向君士坦丁堡——鬥爭遠未結束

接連失敗後,奧斯曼帝國的心臟受到威脅土軍主力後撤到伊斯坦佈爾近郊,開始建立他們在這場戰爭中面對保加利亞的第三條防線,也是最堅固的一條,此時亞洲援軍姍姍來遲,幫助他們防守帝都,建立瞭“阿卡塔爾防線”,這裡,雙方將展開殘酷的陣地戰,盡管俄國警告保加利亞不要奪取君士坦丁堡,但保軍依舊展開瞭進攻。事實上,列強一直貫徹著“不讓土耳其強大,也不讓土耳其滅亡”的政策,不願讓其他國傢吞下這塊肥肉。

但之前的戰鬥之後,保軍中開始流行霍亂,造成瞭一定的損失。

此時,保加利亞人犯瞭錯誤,在接連幾場勝利之後,保軍連續長距離行軍,隨著天氣轉冷、補給困難、瘟疫橫行,保軍很快陷入困境,面對土軍精心佈防的阿卡塔爾防線,保軍力不從心。

在17萬保軍士兵、近五百門炮的進攻下,14萬土軍占據堅固的防線,擊退瞭連續幾天的進攻,第一軍和第三軍遭受瞭慘重傷亡,面對大炮和重機槍,士兵們的勇氣也無濟於事,攻勢被迫停止,奧斯曼人保住瞭他們的首都。事實上,日後的很多歷史學傢指出,這場戰鬥已經表現出後來一戰塹壕戰的端倪,這也是為什麼巴爾幹戰爭被稱為“一戰預演”的原因之一,但歐洲的軍事傢大都沒有註意到這裡的慘況。

戰爭陷入僵持,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在西馬其頓和科索沃、色薩利、愛琴海幾個戰區均遭受慘敗,隻有幾個堡壘依然堅挺,巴爾幹同盟已經取得瞭歷史性的勝利,這是五百年來巴爾幹各民族反抗土耳其人統治鬥爭的最高潮,也是最大的勝利,火藥桶在燃燒,盡管這場戰爭有爭奪霸權的性質,但其民族解放的正義性也是不可否認的。

停戰談判的代表取得勝利的保軍

不過鬥爭尚未結束,11月20日,在俄羅斯的調停下,雙方開始瞭談判,並簽訂瞭停戰協議,除瞭希臘對協議不滿,繼續在伊庇魯斯的行動外,其餘各國均停火,但在1913年1月3日,土耳其青年黨發動政變,推翻瞭蘇丹的政府,為瞭奪回阿德裡安堡,撕毀瞭停戰協議,雙方開始瞭新一輪的鬥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