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國史大綱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變法為什麼失敗?

《國史大綱》是近代著名歷史學傢錢穆寫的一本歷史書,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北京大學的教授,錢穆先生以教科書的方式在《國史大綱》中敘述瞭中國從上古夏商周一直到清代幾千年來的朝

《國史大綱》是近代著名歷史學傢錢穆寫的一本歷史書,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北京大學的教授,錢穆先生以教科書的方式在《國史大綱》中敘述瞭中國從上古夏商周一直到清代幾千年來的朝代歷史變遷,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下面特別介紹北宋時期的兩次著名變法,一次是范仲淹主導的“慶歷新政”,另一次是“王安石變法”,這兩次變法都以失敗告終,其中變法的背景、內容以及失敗的原因對於我們進行企業組織人事、制度機制改革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中國重新形成大一統國傢。趙匡胤憑借兵權起傢,當瞭皇帝之後為避免之前武將擁兵自重,中央政府集權不夠的問題,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對士人知識分子開放政權共同執政,對外由中央政府直接養兵以防禦外敵。這樣的國策一方面造就宋朝燦爛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造成宋朝一直以來在軍事上積貧積弱,始終解決不瞭北方和西北邊疆遼和西夏的威脅,造成冗兵冗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由此開始瞭北宋仁宗時期的“慶歷新政”變法改革。

宋仁宗剛剛對應完遼和西夏的交替入侵,戰事稍緩,國內財政也到達崩潰的邊緣,為此起用在西夏用兵中頗有建樹的范仲淹主導“慶歷新政”變法,范仲淹為此向宋仁宗提出瞭十條變法建議:1、明黜陟(嚴明官吏升降),2、抑僥幸(限制官吏濫進),3、精貢舉(嚴格科舉取士),4、擇官長(慎重選擇地方長官),5、均公田(防止官員侵占土地),6、厚農桑(重視農業),7、修武備(修整軍備),8、減徭役(減少人民負擔)、9、覃恩信(落實朝廷的恩惠政策),10、重命令(重視命令的發佈和執行)。

前面五條都是官員的考核人事改革,後三項是為瞭富國強兵,最後兩項是前面八項的運用,要做到獎懲有度,執行有力。可以看到范仲淹的變法以人事為主,想通過嚴格官員的考核、選拔、升遷、福利制度,解決官員升遷的論資排輩、推薦自傢子弟做官、官吏越來越多、官吏腐敗等問題,達到澄清吏治,簡政提效的目的。然而這些政策觸犯瞭天下官員和讀書人的直接利益,引起巨大的反對,官員紛紛上書紛紛指責范仲淹是結黨營私,把別的官員貶低下來,重用自己人,是在營造自己的圈子“朋黨”,不到一年,范仲淹不堪忍受,提出離開京城到外地做官,宋仁宗是一個比較文弱的皇帝,心裡面明白變法的需求仍在,但實際上無法實施下去,於是同意范仲淹的離職請求,新法也全部停止實施,范仲淹的“慶歷新政”草草收場,以失敗告終。

思考變法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上層領導的支持不足,宋仁宗剛開始同意范仲淹的全部意見實施變法,後來因“朋黨”之爭就產生懷疑不再信任范仲淹的變法政策,范仲淹離任馬上就廢除瞭新法;二是新法的推行沒有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新法嚴格考核,阻礙瞭官員的升遷,減少官員職數,讀書人考試當官的機會受到打擊,又沒有及時推行讓百姓獲利的政策,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變法必然推行不下去;三是隻註重人事而沒有與之配合的實際措施方法,官員的任免隻靠個人判斷,讓反對派抓住任人唯親,冠之以“朋黨”的罪名,失去宋仁宗的信任。整體可見要對既得利益者的實施改革,何其艱難。

之後范仲淹外放路過洞庭湖,寫下瞭《嶽陽樓記》的名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知識分子官員的政治思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