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03|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背後的故事

有這麼一件藝術品,它流落海外,如今被分別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市的納爾遜博物館。雖然歷經滄桑,被破壞嚴重,也依然無法掩蓋它的燦爛。它就是《帝後禮佛圖》。如果說盧舍那

有這麼一件藝術品,它流落海外,如今被分別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市的納爾遜博物館。

雖然歷經滄桑,被破壞嚴重,也依然無法掩蓋它的燦爛。

它就是《帝後禮佛圖》。

如果說盧舍那大佛代表瞭佛教在中原的徹底世俗化。

那麼《帝後禮佛圖》就是點燃龍門石窟輝煌的那把火,它代表瞭北魏佛教藝術的最高峰。

帝後禮佛圖是北魏宣武帝為父母追福所造,主人公是孝文帝和文昭皇後,被後世合稱為《帝後禮佛圖》。

被盜的兩幅浮雕原位於龍門石窟的賓陽中洞。

我們從浮雕裡,可以清楚看到當時皇帝和皇後禮佛的盛景。

孝文帝頭戴冕旒冠,身穿袞服,神情莊重,周圍侍者捧熏爐、執羽葆,大臣陪同左右。

文昭皇後鳳冠冕服,雍容華貴,由眾女官陪同,左右相顧,眉目含情。

這兩幅浮雕線條流暢,人物刻畫充滿靈動的細節,當年孝文帝和文昭皇後禮佛的盛景被濃縮在瞭真人大小的畫面中,活靈活現。

這組浮雕是供養人圖像中第一次出現帝王的形象。

我們想,皇帝將父母的畫像,雕刻在官造的石窟裡,也意味著官方對佛教的推崇。

同時,我們還要特別註意造像中人物的服飾。

畫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寬衣博帶,是中原漢族的打扮,要知道,北魏統治者是一個從西北遷移到洛陽的鮮卑族。

從圖像中,我們可以確定,孝文帝推行的漢化,已經化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得到瞭極大的發揚。

當然,這幅圖畫的主人公,孝文帝,也是我們不得不說的人物。

他是一代雄主,充滿理想主義,雄才大略,但是他和他的國傢,最終卻是一個悲劇。

孝文帝拓跋宏,五歲的時候就即位,由具有漢族血統的馮太後撫養大,可能受到馮太後的影響,他一直傾慕漢族文化。

孝文帝親政後,認識到北魏政權偏居西北平城,糧食供應受限,氣候惡劣,而且又靠近柔然政權,安全堪憂,他於是決定遷都洛陽,全面施行漢化。

我們想,當時北魏的王公貴族,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西北,在平城高枕無憂,安逸享樂,肯定不願意離開故土。

孝文帝就拉攏瞭身邊的謀臣,說是要討伐南齊,便帶著平城的王公貴族到瞭洛陽,誰知道到瞭洛陽卻停下來不走瞭,所以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孝文帝騙到瞭洛陽。

孝文帝按照漢族制度,讓大傢把胡姓改成漢姓,他自己帶頭把拓跋宏,改成瞭元宏。

他還要求大傢學習漢語,穿華服,更加嚴厲的是,他禁止鮮卑人死後歸葬老傢平城,也就意味著,這些跟隨他一同來到洛陽的貴族,要與老傢徹底割裂。

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聽起來非常激進,例如不讓老傢人說母語,改說漢語,這一點難度就很大,所以他受到的反對也可想而知。

他的兒子,太子恂就是一個激烈的反對派。

太子恂來到洛陽以後,思念故土,屢屢希望返回老傢,就趁著父親巡遊嵩山的時候,密謀帶領騎兵奔回平城,與留在平城的守軍發動X變。

太子的密謀很快被孝文帝發現,他不得不囚禁瞭太子恂,並最終賜死瞭自己的親兒子。

太子死後,守舊派元老在平城發動叛亂,孝文帝不得不親自討伐,才平息政局。

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瞭華夏民族的大融合,功在千秋,但也造成瞭北魏舊都和新都的割裂。

留在平城和北方六鎮邊境的守軍感到地位一落千丈,待遇降低,受到冷落。

來到洛陽的這批人,地位大大提升,他們在洛陽修建瞭許多寺廟,相互攀比,歌舞通宵達旦,歡樂無比。

這個對比非常強烈,讓北方邊境的守軍心理落差極大,久而久之,就和洛陽集團形成瞭的尖銳對立,最後矛盾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想,中原的這批人越來越漢化,同時也變得越來越文弱,然而留在西北老傢的這批人,整天騎馬打仗,枕戈待旦,非常剽悍,戰鬥力要比中原這幫人強太多。

於是在孝文帝死後不到三十年,北魏最終爆發瞭內亂,來自北方六鎮的將領爾朱榮,攻陷瞭洛陽,殺盡瞭洛陽王公貴族兩千人,並把胡太後和幼帝扔進瞭黃河,制造瞭“河陰之變”。

後來又經歷一系列殘忍的殺戮,北魏最終走向瞭滅亡。

如今我們再看《帝後禮佛圖》,不禁悵然。

輝煌的背後隱藏著無奈,虔誠禮佛的背景中暗含殺戮。

一代雄主孝文帝的人生,充滿瞭孤獨者的無奈和血色的波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