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文章西漢兩司馬——太史公的夢筆生花

太史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傢,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傢。作為和司馬相如並稱“文章西漢兩司馬”的太史公,他在史學上的貢獻和成就盡人皆知,但是這毫不影響太史公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太史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傢,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傢。作為和司馬相如並稱“文章西漢兩司馬”的太史公,他在史學上的貢獻和成就盡人皆知,但是這毫不影響太史公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如果拋開本質上仍然屬於史書的《史記》,太史公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隻有兩篇——《報任安書》和《悲士不遇賦》,從年代考證和措辭風格看都是太史公慘遭李陵之禍後的作品。前者較為人所知,後者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瞭。在此先把《悲士不遇賦》全文征引如下: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恒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勤。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將遂屈而不伸。

使公於公者,彼我同兮;私於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籲嗟闊兮;人理顯然,相傾奪兮。好生惡死,才之鄙也;好貴夷賤,哲之亂也。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昏昏罔覺,內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選。沒世無聞,古人唯恥;朝聞夕死,孰雲其否!逆順還周,乍沒乍起。理不可據,智不可恃。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委之自然,終歸一矣!

名列“唐宋八大傢”的歐陽修曾有一個“逸馬殺犬於道”的故事,用以表示修史時惜墨如金、幹脆利落的重要性。這一點算是史官的基本職業素養,太史公自然也不例外。和他並列的司馬相如寫作風格便是鋪陳排比、獺祭疊屋,而太史公的文風則簡練樸實,少有佶屈聱牙之處。

《悲士不遇賦》是《漢書》記載的太史公八篇賦中僅存至今的一篇,全賦隻有不到二百字,屬於抒情小賦。全賦沒有一處典故,也沒有一個生僻字,幾乎不需要註釋翻譯。什麼叫做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什麼叫做防止穿靴戴帽,太史公在兩千年前已經給我們做出瞭榜樣。尤其是西漢時期盛行漢大賦,太史公這樣簡練短小的抒情小賦還不算主流,就更加難能可貴瞭。

好東西,兩千年不過時。

從措辭和情緒來看,《悲士不遇賦》顯然是太史公遭遇李陵之禍後的作品,所以其中的情緒和《報任安書》是基本相通的,可以對照。當時太史公所在的時代正是漢武大帝統治的晚期,漢武帝從早年的英明神武逐漸墮落,晚年喜怒無常、殘暴至極,任用的都是李廣利、杜周、江充等酷吏奸臣,太史公就是因此慘遭宮刑的。所以太史公在《悲士不遇賦》裡直抒胸臆,為自己的遭遇鳴不平。

當然從文字措辭來說,《悲士不遇賦》並不算非常優美,它的歷史地位很高是因為《悲士不遇賦》是抒情小賦的先驅。西漢時期盛行長篇漢大賦,太史公的《悲士不遇賦》則屬於抒情小賦,太史公為後世東漢乃至魏晉南北朝較為盛行、而且到唐宋以後仍綿延不絕的抒情小賦開辟瞭道路,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都受到瞭他的影響。從這一點上來說,史學上創立紀傳體的太史公在文學上也不愧為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

太史公一生隻流傳下來兩篇文章,《悲士不遇賦》是其中之一。太史公流傳下來的另一篇作品嚴格說並不算單純的文學作品,而是一篇應用文——寫給朋友任安的信。這篇文章寫於征和二年,這一年任安因巫蠱之禍的牽連而遭腰斬。《報任安書》是太史公心路歷程的集大成者,可謂直抒胸臆噴薄而出,兩千年後讀來仍然讓人扼腕嘆息。

《報任安書》裡最著名的一段話就是“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然而除瞭這一段羅列瞭大量先賢之外,《報任安書》裡極少出現典故,更沒有一個生僻字,可以說是一篇極其優秀的散文,難怪主張散文的古文運動大將韓愈、柳宗元對太史公推崇備至瞭。

什麼叫做杜絕形式主義?

什麼叫做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報任安書》就是!

好東西,兩千年不過時!

對於《報任安書》而言,如果讀者讀起來完全被太史公的情緒操縱,太史公嘆息自己身體殘廢之處悲愴落淚、描寫李陵出戰時振奮激昂(李陵在歷史上如何評價見仁見智,這裡隻討論文中的描寫)、太史公下獄並慘遭宮刑後的殘忍絕望、為瞭自己的信仰和父親的期許忍辱負重的艱辛痛苦……隨著太史公的生花妙筆或落淚或豪邁,或憤慨或敬佩,那麼這篇文章才算讀懂。

太史公曾經在《史記》裡記載:“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其實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太史公的《報任安書》身上。古人雲:“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

為什麼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因為隻有一個忠心耿耿的人才能理解丞相擔憂自己一去不還,年少的君主還不足以擔當大任的無盡擔憂和由此而生的叮囑教誨以及最後的淚流滿面。同樣,為什麼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因為隻要是個還有一絲同理心和人性的人,都會對太史公字裡行間敘述的經歷感到深深的同情和無盡的敬佩,激起對那個殘暴黑暗的時代難以抑制的憤慨,這樣的情緒下隻要是一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落淚,除非閱歷和經驗還不夠。

不過沒關系,太史公一代史聖,就如諸葛武侯一般,一定會包容那些因為閱歷經驗不夠而讀不懂他們甚至感到厭煩的孩子。太史公就站在那裡,等著孩子們長大,走到讀懂的那一天,然後驀然回首,對太史公高山仰止。

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天下一臥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