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植物界全系列】菊亞科—春黃菊族(八):除蟲菊

菊亞科—春黃菊族(八):除蟲菊30.匹菊屬匹菊屬(學名:Pyrethrum)也稱小黃菊屬,為菊科的一個屬。該屬共有約100種,分佈於歐洲、北非及中亞一帶。我國10餘種,集中

菊亞科—春黃菊族(八):除蟲菊

30.匹菊屬

匹菊屬(學名:Pyrethrum)也稱小黃菊屬,為菊科的一個屬。該屬共有約100種,分佈於歐洲、北非及中亞一帶。我國10餘種,集中分佈新疆。

(1)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半小灌木或半灌木。葉互生,羽狀或二回羽狀分裂,被彎曲的長單毛、叉狀分枝的毛或無毛。

頭狀花序異型,單生莖頂或莖生少數頭狀花序,排成不規則傘房花序或不成傘房狀排列,或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規則傘房花序。邊花1層或幾2層,雌性,舌狀,中央兩性花管狀。總苞淺盤狀。總苞片3一5層,草質或厚草質,邊緣白色或褐色或黑褐色膜質。花托突起,無托毛,少數種有托毛,托毛易脫落。舌狀花白色、紅色、黃色,舌片卵形、橢圓形或線形。管狀花黃色,有短管部,上半部微擴大或突然擴大,頂端5齒裂。花藥基部鈍,頂端附片卵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花柱分枝線形,頂端截形。

瘦果圓柱狀或三棱狀圓柱形,有5-10(12)條多少突起的橢圓形縱肋;邊緣雌花瘦果的肋常集中於腹面。冠狀冠毛長0.1-1.5毫米,或不足0.1毫米,冠緣淺裂或分裂至基部,或瘦果背面的冠緣分裂至基部,或冠緣鋸齒狀。

(2)匹菊

匹菊(學名:Pyrethrum
corymbiforma)為菊科菊蒿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俄羅斯以及中國的新疆自治區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3)除蟲菊

除蟲菊(學名: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胚珠內含類除蟲菊酯物(Pyrethroid),是制造殺蟲劑的原料之一。原產於地中海地區,被發現於塞爾維亞。大日本除蟲菊(金鳥)的創始者上山英一郎利用除蟲菊,發明瞭螺旋形蚊香。其所含的除蟲菊內酯是一種對冷血動物具有高毒性的細胞毒,並能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

除蟲菊喜溫暖氣候,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地生長良好。黏重、水漬地不宜種植。原產歐洲。中國陜西、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廣東、雲南都有栽培。

外用治疥癬,殺滅疥蟲,通常制成油膏;或驅蚊(用除蟲菊粉,制成蚊香,點燃煙薰),是蚊香的原料,也可制成粉劑或乳油劑;或殺滅孑孓,把除蟲菊直接投放於孑孓滋生的水域中或用除蟲菊水浸液。除蟲菊頭狀花序所含各種殺蟲成分容易水解失效,故收割後充分快速幹燥,且防潮避光保存;如貯存過久,其殺蟲驅蟲毒力大減。

除蟲菊頭序花序中含有4種0.4-2%的殺蟲成分,即除蟲菊素甲、乙(pyrethrinI、II)及灰菊素甲、乙(cinerinI、II)。殺蟲效力以除蟲素甲最強。但上述4種成分性不穩定,容易水解而失效。殺蟲的藥理作用在於麻痹昆蟲的神經;昆蟲中毒後,初起嘔吐、下痢,身體前後蠕動,繼而麻痹,可致死亡,致死時間的長短依藥量及昆蟲種類而異。一般昆蟲,經麻痹醉倒後,可在24小時內復蘇;傢蠅中毒後,在10分鐘內全部麻痹,死亡率60-70%。對節蟲動物,魚類、兩棲及爬蟲類也有毒;對鳥類、哺乳類毒性不明顯。除蟲菊素甲的殺蟲效果比除蟲菊素乙強10倍;灰菊素甲與除蟲菊素甲的毒力相當,而灰菊素乙與除蟲菊素乙的毒力相當。

31.絹蒿屬

絹蒿屬(拉丁學名:Seriphidium
(Besser ex Less.) Fourr.),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約100種,主產中亞及我國西北的幹旱地區,北美洲的西部及中部次之,少數種還分佈到蒙古,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亞洲西部、西南部國傢與地區;蘇聯(西伯利亞、歐洲部分)及歐洲東部、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也有。我國有31種,3變種,隸屬於3組中,新疆最多,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西北部)也有。

(1)植物學史

本屬又稱“蛔蒿屬”,原是蒿屬的一個組Artemisia Linn. Sect. Seriphidium Bess.(或亞屬 Artemisia Linn.
Subgen. Seriphidium (Bess.) Peterm.)。P. Poljakov (1961) 另立為屬。本屬與蒿屬(狹義)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 的主要區別在於總苞片多層,通常(3-)4-6(-7)層,內含(1-)3-12(-15)朵同型的兩性花,而且花離心開放;花藥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線形或錐形;多閉花受粉。

(2)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或小灌木狀,稀一、二年生草本;常有濃烈的香味。根通常粗大,木質,稀少細,垂直;根狀莖通常粗,短,木質,常有多年生、木質或一年生的營養枝。莖、枝、葉與總苞片初時通常被絨毛或蛛絲狀柔毛或綿毛,宿存或以後部分脫落或全脫落。莖直立或斜上長,少數至多數,常與營養枝共組成疏松或密集的小叢,稀莖單生。葉互生,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通常二至三(至四)回羽狀全裂,稀淺裂或近於櫛齒狀的細裂,或葉一至二回掌狀或三出全裂,小裂片多為狹線形、狹線狀披針形,稀細短線形、橢圓形或櫛齒形;莖中部與上部葉二至三回或一回羽狀分裂或3裂,稀不分裂;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小,橢圓形、長圓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稀卵形、卵鐘形或近球形,無梗或有短梗,在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疏松或密集的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復穗狀或復總狀花序,或密集成近於復頭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開展或狹窄約總狀或圓錐花序,稀為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6(-7)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最小,卵形,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長卵形或披針形,稀總苞片頂端合生,背面常被宿存或脫落性的柔毛或蛛絲狀毛,有時背面成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狹或寬膜質;花序托小,無托毛;全為兩性花,孕育,(1-)3-12(-15)朵,花冠管狀,黃色,簷部具5裂齒,黃色或紅色,花藥線形或披針形,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線形或錐形,基部圓鈍,稀少有短尖頭,花柱線形,通常較雄蕊短,稀少近等長,花期不伸長或略伸長,先端稍叉開或不叉開,叉端具睫毛或不明顯。瘦果小,卵形或倒卵形,略扁,果壁上具不明顯的細縱紋。本屬植物多為閉花授粉。花粉粒通常圓形,三孔溝型,外壁三層略明顯。

(3)生長特性

具耐旱、抗寒、抗鹽堿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鹽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階地、林緣、幹河谷、幹荒坡、洪積扇、山脊等地區也有。少數種在牧區作牲畜飼料;分佈在荒漠地區的種類可作防風固沙的輔助性植物。

(4)主要作用

多數種類含揮發油及生物堿。許多種類的揮發油中含α 或β-山道年(α-, β-santonin, C15H1803)成分,為內脂類化合物,是驅蛔蟲藥的重要原料。

(5)蛔蒿

蛔蒿(學名:Seriphidium
cinum(Berg. ex Poljak.)Poljak.)是菊科、絹蒿屬植物。原產於中亞南部地區,中國新疆及西北、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有引種栽培。適於在上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質土或沙質灰壤土上生長。

頭狀花序含α-山道年(α-santonin),為提取驅蛔蟲藥的主要原料,亦驅蟯蟲。山道年有小毒,入藥應適量。另該種還含偽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揮發油中還有倍半萜內脂類及1,8-桉葉油素等。

32.百花蒿屬

百花蒿屬(學名:Stilpnolepis)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灌木狀植物。該屬共有百花蒿(Stilpnolepis centiflora)等數種,分佈於蒙古及中國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1)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葉互生,或在莖下部對生,線形或基部羽狀淺裂。頭狀花序半球形,腋生,有梗,下垂,直徑1-2厘米,有多數兩性能育的小花,多數頭狀花序排成疏松傘房花序;總苞片外層3-4枚,草質,有膜質邊緣,其餘的全部膜質或邊緣寬膜質,頂端圓形。

花冠上部寬杯狀膨大,簷部5裂;花藥頂端附片三角狀披針形,基部鈍;花托半球形,無托毛。瘦果近紡錘形或長棒狀,長5-6毫米,有縱肋紋,密生腺點。

(2)百花蒿

百花蒿(學名:Stilpnolepis
centiflora)為菊科百花蒿屬的植物。耐幹旱、耐瘠薄,生於海拔1067-1350米山坡幹燥地和沙丘上。產內蒙古、陜西北部、甘肅河西走廊。生於沙丘。蒙古南部也有。

33.菊蒿屬

菊蒿屬(學名:Tanacetum)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草本、亞灌木或小灌木植物。該屬共有約90種,分佈於北溫帶。中國有7種,大部集中在新疆。

(1)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單毛、丁字毛或星狀毛。葉互生,羽狀全裂或淺裂。頭狀花序異型。莖生2-80個頭狀花序,排成疏松或緊密、規則或不規則的傘房花序,極少單生。邊緣雌花一層,管狀或舌狀;中央兩性花管狀。總苞鐘狀;總苞片硬草質或草質,3-5層,有膜質狹邊或幾無膜質狹邊。

花托凸起或稍凸起,無托毛。如邊緣為舌狀花,則舌片有各種式樣,或腎形而頂端3齒裂或寬橢圓形而頂端有多少明顯的2-3齒裂,,長可達11毫米。舌-狀花和雌性管狀花之間有一系列過渡變化,很類似兩性的管狀花,但雄蕊極退化,花冠頂端2-5齒裂,齒裂形狀及大小不一。兩性管狀花上半部稍擴大或逐漸擴大,頂端5齒裂。全部小花黃色。

花藥基部鈍,頂端附片卵狀披針形。花柱分枝線形,頂端截形。全部瘦果同形,三棱狀圓柱形,有5-10個橢圓形突起的縱肋。冠狀冠毛長0.1-0.7毫米,冠緣有齒或淺裂,有時分裂幾達基部。

(2)菊蒿

菊蒿(學名:Tanacetum
vulgare)為菊科菊蒿屬的多年生草本開花植物,原產於溫帶歐洲和亞洲,生長於海拔250米至2,4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坡、草地、丘陵地、河灘和樺木林下。產黑龍江及新疆(阿爾泰、天山)。北美、日本、朝鮮、蒙古、中亞地區及歐洲也有分佈。它已被引入世界其他地區,包括北美,並且在某些地區已成為入侵性的。

使用價值:莖及頭狀花序含殺蟲物質,可作殺蟲劑。全草含菊蒿素(tanacetin)、菊蒿醇A、菊蒿醇B(tanacetol A,B),揮發油中成分有側柏酮、葉含莢蒾醇、花含順式長蒎烷-2,7-二酮(cislongipinane-2,7-dione)。

有毒植物: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可因誤食過量的菊蒿油和用葉子當茶飲用而引起人中毒。

保護概況:菊蒿在東北為單種屬植物,由於常年被濫掘亂挖,用作園林觀賞,再加上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野生種群面積急劇減少,分佈區域十分狹窄,建議列為東北地區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34.三肋果屬

三肋果屬(學名:Tripleurospermum)是菊科下的一個屬。該屬共有30種,分佈於北溫帶。我國有褐苞三肋果T.ambiguum(Ledeb. )Franch. et Sav. 和三肋果T. limosum(Maxim. )Pobed. 等4種,產西北、華北與東北。

(1)植物學史

本屬常被列入母菊屬MatricariaL,但本屬主要以瘦果較大,長達3毫米,寬達1毫米,有3條大的軟骨質狀角形凸起的肋,背面頂端有2個紅色大腺體而與之區別。

本屬系從母菊屬Matricaria L. 分出,區別是本屬頭狀花序異性,緣花雌性,花冠舌狀,圓錐形,盤花兩性,花冠5齒;瘦果有棱,頂端有冠狀或鱗片狀冠毛。

(2)形態特征

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裂片條形、披針形或卵形。頭狀花序異型,或舌狀花缺乏而為同型,少數或多數生莖枝頂端,形成總不是規則的傘房花序或單生莖頂,多花,舌狀花1列,雌性,白色;管狀花兩性黃色,5裂,裂片頂端常有紅褐色樹脂狀腺點,花柱分枝頂端截形,畫筆狀,花藥基部鈍,頂端有卵狀三角形或矩圓形的附片;花托圓錐形或半球形。瘦果長達3毫米,圓筒狀三角形,頂端截形,基部收狹,背面扁,頂端有2個紅褐色或棕色的樹脂狀大腺體,兩側和腹面有3條大的淡白色龍骨狀突起的肋,表面褐色或淡褐色,通常多皺紋,稀光滑,冠狀冠毛膜質,短,近全緣或較長而淺裂。

(3)三肋果

三肋果(學名:Tripleurospermum
limosum)為菊科三肋果屬下的一個種。生長於江河湖岸砂地、草甸以及幹旱砂質山坡。產於我國東北、河北。朝鮮、日本、蒙古、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35.扁芒菊屬

扁芒菊屬(學名:Allardi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屬共有約9種,分佈於喜馬拉雅與中亞地區。我國有8種。

(1)形態特征

高山多年生草本。葉互生,匙形或楔形,頂端3-5裂,或矩圓形,1-2回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單生,但植株有多數頭狀花序,異型,有花梗或幾無花梗。舌狀花1層,雌性,常不發育,管狀花多數,兩性能育;總苞半球形;總苞片覆瓦狀排列,3-4層,有黑色膜質邊緣;花托平或稍凸起,有微弱的點狀小瘤。舌片開展,淡粉紅色至深粉紅色。管狀花黃色,上半部擴大呈鐘狀,5裂;花藥基部截形,頂端有寬披針形附片;花柱2深裂,分枝線形,頂端截平。瘦果略彎,具5條縱肋(舌狀花瘦果常不發育且無冠毛或極退化),無毛或有毛,具腺;冠毛25-50條,1層,長4-7毫米,毛狀、扁平、膜質,基部或多或少連合成數束,冠毛剛毛有時頂端擴大。

(2)扁芒菊

扁芒菊是菊目扁芒菊屬的是多年生草本。產我國新疆。生於河灘地或山坡石隙間。蒙古西部、中亞地區也有分佈。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