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膽囊息肉,你離膽囊癌有多遠?——黃安華膽病科普系列

專傢簡介:黃安華,上海市東方醫院 膽石病中心 副主任醫師 講師,首席專傢,師從著名膽道外科專傢胡海教授。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

專傢簡介:黃安華,上海市東方醫院 膽石病中心 副主任醫師 講師,首席專傢,師從著名膽道外科專傢胡海教授。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癥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就能知道,膽囊息肉,就是長在膽囊部位的息肉,即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在我國膽囊息肉發病率大約在6.9%左右,多發於23-55歲之間的人群。在臨床表現方面,大部分患者無不適表現,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經腹部B超才偶然發現。有癥狀者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腹部悶脹不適,一般不重。若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可影響膽囊的排空,常餐後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合並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腹痛較明顯。罕見的癥狀有阻塞性黃疸、膽道出血、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

那麼膽囊息肉到底嚴不嚴重?其實膽囊息肉本身沒什麼大不瞭的,但有一類疾病跟膽囊息肉的表現很像,一樣是體內長出的一個腫塊,沒錯,就是人們最害怕的腫瘤,也即膽囊癌。部分膽囊息肉具有惡性癌變傾向,可能轉化為膽囊癌,因此我們對膽囊息肉還是需要引起警惕。

大部分患有膽囊息肉的患者其實是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的,隻是在正常例行體檢的時候才被發現,那麼如果體檢的時候發現膽囊息肉怎麼辦呢?我們又怎麼知道會不會癌變呢?體檢時如果發現息肉,我們需要做以下四個方面的事:

1. 看真假:前面提到過,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癥性、錯構瘤、腺瘤等多種,膽囊息肉當然也不例外。膽囊息肉主要可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假性息肉是指由於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主要為膽固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癥和炎性假性息肉。之所以這麼分類,是因為雖然膽囊癌非常可怕,但隻有真性息肉才會有癌變的風險,而幸運的是,臨床上其實90%以上的息肉都是假性息肉,大傢可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是真性息肉,癌變風險可達到24.1%-36.4%,還是比較嚴重的。想要區分真假,則需要通過B超,主要看回聲強度,假性的膽固醇結晶回聲強。如果,B超分不出來,可以用增強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幫忙。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能一下子搞清楚是真還是假。所以微創保膽取息肉的價值就體現出來瞭,用很小的代價搞清楚息肉的性質。

2. 看大小:如果是假性息肉,那麼恭喜你,息肉跟癌癥一點關系沒有。但如果可能是真性息肉,就需要看息肉的大小瞭,一般而言,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大,對於臨床上而言,如果息肉≥1厘米,則認為癌變風險較大,一般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在息肉大小測量方面,主要也是用到B超。

3. 看癥狀:小於1厘米的膽囊息肉本身一般不太可能引起明顯癥狀,但膽囊息肉可能預示著存在B超沒有發現的炎癥或結石。所以,如果你有瞭膽囊息肉並伴隨著不適的癥狀,這個癥狀一般不是息肉引起來的,而是沒有發現的炎癥或者膽結石。那麼對於它們怎麼辦?如果能確定不適的癥狀和膽囊有關,在排除胃腸等其他疾患引起癥狀的基礎上,考慮手術治療。因為臨床上發現如果膽囊息肉合並膽結石,多半提示著這個息肉有癌變風險。

4. 看風險:(1)年齡大於50歲;(2)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3)無蒂息肉(包括膽囊壁增厚>4毫米);(4)有膽囊癌傢族史。以上這些人常被認為是膽囊癌的高風險人群。一般認為息肉超過1厘米,不論有沒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必須進行手術幹預;如果息肉在6毫米到1厘米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癥狀但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或者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建議積極手術幹預;如果有得膽囊癌的高風險因素,但是息肉<6毫米,或者說沒有膽囊癌的風險時,則建議定期復查B超觀察;對於復查B超的時間,可以采取以下建議:

<6毫米,沒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每一年至少復查一次;

<6毫米,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每三個月至半年復查一次,最長不超過半年;

≥6毫米,但<1厘米,沒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每三個月至半年復查一次,最長不超過半年;

≥6毫米,<1厘米,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或者≥1厘米:考慮積極手術幹預。

如果醫生有相應的安排,則需要聽取醫生的建議進行復查。

將以上四點總結起來就是:

①.有右上腹痛、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癥狀;②.息肉大於1cm;③.超聲懷疑膽囊惡性腫瘤;④.息肉基底較寬者;⑤.膽囊息肉合並膽囊結石患者;⑥.短期內息肉直徑增長迅速者;⑦.膽囊頸部息肉,影響膽囊排空者;⑧.年齡大於50歲者;⑨.膽囊多發性息肉樣病變,有癥狀者。

隻要具備上述任何一條者都說明你膽囊息肉癌變的風險較高瞭,建議手術行腹腔鏡膽囊手術治療,否則,可以密切定期B超隨訪。

膽囊息肉要否一定要切除?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膽囊息肉的臨床分類與治療對策。膽囊息肉的一般公認的臨床分類如下:

第一類:假性息肉,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膽固醇性息肉(絕大多數)。臨床上報道癌變幾率極少。它外觀呈桑葚狀,極易脫落,多在1厘米以內,以多發為主,位於膽囊體部。大多數膽固醇性息肉病人沒有癥狀或者癥狀輕微,膽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復查,觀察其大小變化。

第二類:真性息肉,又稱良性非膽固醇性息肉,在息肉占比四分之一不到。主要是指: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肌增生癥也有潛在癌變危險。

第三類:惡性息肉樣病變,即息肉型早期膽囊癌。很難鑒別,主要靠B超及增強CT。癌性息肉的主要B超特征為:大於1厘米,單發,多位於膽囊頸部,多伴有膽囊結石,病變回聲強度以中低回聲為主。

在微創保膽手術沒有成熟之前,傳統觀念給予的建議一般是:假性息肉是不會癌變的,可以觀察隨訪也可以手術;而真性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性,建議將膽囊切除,這樣就可以減少膽囊癌的發生。但是在手術之前誰也無法真正確診息肉性質,這樣治療策略的結果是使得絕大多數的好的膽囊被冤枉切除,而有癌變風險的膽囊息肉又由於未及時處理而貽誤戰機。

現在隨著微創保膽技術越來越成熟和規范,公眾對此項技術接受度越來越高,因此提前對膽囊息肉的性質做一個判斷,既不會由於漏於觀察等到膽囊癌變再去處理變得意義不大,又不會由於害怕膽囊息肉癌變而把眾多不會癌變的膽固醇性息肉的膽囊當成替死鬼一切瞭之。因此保膽取息肉這項技術的真正意義在於我們多瞭一個診斷工具,同時兼具治療作用,一舉兩得。如果在保膽過程中判斷為高危息肉我們做一個快速冰凍,很快瞭解性質,有早期癌傾向的可以在不增加任何創傷和經濟負擔的前提下很方便的轉換成切膽。這樣的個性化治療策略極大的拯救瞭一批冤屈的膽囊!

最後,提醒大傢膽囊息肉的發生和病人的日常生活關系非常重大的,由於飲食不規律或者是經常喝酒,常常食用一些油膩的食物,而且脾氣暴躁,特別容易發怒的人群特別容易得上這種病癥。對於一些經常熬夜工作的人來說,也是特別容易患上膽囊息肉的。因此,建議大傢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和保持平和的心態,日常生活中也要註意休息,防止膽囊息肉找上門,尤其是真性息肉,如果一不小心還惡化成瞭癌癥,那麼真的得不償失瞭。生活如此美妙,何必讓膽囊息肉甚至是膽囊癌擾瞭生活呢?

專傢簡介:

黃安華 副主任醫師,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上海市東方醫院膽石中心首席專傢,師從著名膽道外科專傢胡海教授。主刀完成各類腹腔鏡手術超過萬例,尤其在超級微創手術(單孔、針孔等)方面擁有大量實踐經驗。獲東方醫院首屆崗位能手,年度東方人物,同濟大學優秀帶教老師,醫院及新區優秀黨員,新區優秀黨員示范崗等榮譽。

擅長:

膽囊疾病(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膽囊腺肌癥、萎縮性膽囊炎)、膽道疾病(膽管結石、膽源性胰腺炎、復雜膽道疾病);各種微創手術(針孔保膽、單孔切膽、二孔切膽、微創膽總管、ERCP等),包括膽結石治療和預防,保膽與切膽個性化選擇,膽囊息肉治療方案,疑難膽道疾病的診治

擔任職務:

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災難醫學會中毒急救學組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醫學會普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醫學會微創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膽石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學術科研:

在國內外核心雜志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國傢實用新型專利1項,承擔和參與國傢級、省級、區級等多項科研項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