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需要層次理論是馬斯洛心理學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也是《動機與人格》這本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需要層次理論理論簡介人會有各種欲望,各種需要,馬斯洛對這些需要進行瞭分層,這裡以最為

需要層次理論是馬斯洛心理學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也是《動機與人格》這本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需要層次理論

理論簡介

人會有各種欲望,各種需要,馬斯洛對這些需要進行瞭分層,這裡以最為常見的五層金字塔模型為例:

圖來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76561

實際上,我在書中並非看到任何金字塔模型相關的描述,網上流行這個金字塔模型很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先有底層需要,再有上層需要。實際上不同層次的需求可能同時出現,隻是哪一種更占優勢(即優勢需求)而已。通常是當一種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滿足後,就會有更高級的需要,這種高級需要會“搶占大腦資源”成為新的優勢需要,並轉化為動機,從而支配人的行為,所以下面這張圖其實表達的要更恰當一些:

每層需要的具體含義這裡簡單解釋下:

  1.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絕對優勢,這些生理需要相互獨立,但又並非徹底獨立,因為人是由各個機體組成,但同時又是一個統一個體。
  2. 安全需要:安全,穩定,依賴,對體制、秩序,法律,以及被保護的需要。
  3. 歸屬與愛的需要:前兩者算是個體需要,到這裡就上升到瞭個體在群裡之間的需要。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4. 尊重(自尊)需要:對於他人的看法,尊重,對於實力、成就,獨立和自由的需要,對於名譽,地位,榮譽的需要。
  5. 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使上述需求都能滿足,我們通常又會出現新的需求(除非個人正在獨特的幹著他所適合幹的事情),自我實現可以歸入對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這種傾向可以使人越來越獨特,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滿足這一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想成為理想的母親,有的人想成為傑出的畫傢等。

想一想生活中的各種需求,確實可以通過這個模型解釋,比如:

  1. 每天吃喝拉撒是基本生理需求;
  2. 但是今天吃飽瞭還得保證明天也能吃飽呀,所以更高級的安全需求出現瞭:要捧好工作飯碗,掙更多的錢,維持生活穩定;
  3. 等你每天衣食無憂瞭,這個時候更高級的愛與歸屬情感訴求出現瞭,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找到歸屬感呀,比如談戀愛,找基友,加入興趣圈,找到歸屬感;
  4. 之後更高級的尊重需求出現瞭,因為隻有歸屬感還不行,還要讓大傢都能尊重我,看的起我,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然後自己就會嘗試變得更NB。
  5. 假設你真的變得很NB瞭,成瞭人群中最靚的仔,這個時候很可能會產生“無敵是多麼寂寞”的錯覺:既然一個能打的都沒有,那隻能跟我自己打瞭,於是更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就出現瞭。

乍一看確實是這麼回事,但仔細一想這個理論經不起推敲:比如像印度苦行僧,可能從生理需求直接躍遷到自我實現級別瞭。實際上馬斯洛自己也說過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滿足這個層次模型。這個模型不具備絕對統一性,但是具備普適性,即能符合大多數健康人的價值觀,因此對健康積極的心理學還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的差異

書中列出瞭16點差異,有幾點特別有意思:

  • 越是高級的需要,對於維持純粹的生存也就越不重要,剝奪高級需要不會像剝奪低級需要更容易引起應激反應。(這一點對於資本傢剝削打工人有極大參考價值)
  • 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發更合意的主觀效果,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生活在高級需要的水平上,意味著更大的生物效能,如更長壽,更少的疾病,更好的睡眠等等。(所以不要以為有錢人過的日子沒有窮人的日子簡單幸福,通常他們不僅比窮人有錢,更比窮人幸福)
  • 高級需要的實現要求有更多的前提條件,更好的外部條件,那些兩種需要都滿足過的人,通常認為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更有價值,更接近實現自我。(這一點很容易導致文化沖突)
  • 需要的層次越高,愛的趨同范圍也就越廣,受愛的趨同作用影響的人就越多,愛的趨同的平均程度也就越高。(愛的趨同是指,多個人的需要融合為一個單一需要的優勢層次。舉個談戀愛的栗子,比如兩個相愛的人,對方的需要,很可能就是他的需要,這就是愛的趨同。比如女朋友想買包,買包她開心,她開心你也開心對不對?)
  • 追求高級需要代表瞭一種普遍的健康趨勢,一種脫離心理病態的趨勢,高級需要的滿足,具備有益於公眾和社會的效果,並且會導致更偉大,更堅強,以及更真實的個性。

總結下來就是:高級需要就是好!你好我好大傢好!這種積極導向的心理學理論,會產生積極的價值觀導向,在達爾文“生存價值”之上,建立起瞭“成長價值”,他不僅有利於生存,同時更有利於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

需求波動理論

馬斯洛要是學過物理,可能就不會用層次理論表述,而是波動理論瞭。你看需求是不斷變化有起有伏,同時又可以疊加,而波,剛好符合這個模型。

以吃飯這種基本生理需求為例:y軸代表需求滿足強度,x軸代表時間。早上起來肚子餓瞭,吃飯需求逐步加強,當你吃完早餐後強度下降,等到中午又上來瞭,循環往復,如下圖:

但人實際上是需求復合體,所以實際上人的需求欲望,應該是各類需求波段的疊加:

通過最終的波形圖,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需求滿足強度,一天/周/月/年哪些時段是欲望比較強的,哪些是比較弱的。個人之間的波形又可以他人波形進行疊加,如果能觸發共振,說明兩人鍥合度就很高,值得深交。通過對波形圖的研究還以用於指導個人規劃,推測出人的情緒高峰和低谷。

比如小明周末要和女朋友約會,那麼可以預測白天對於愛的需要會得到滿足,所以白天到達波峰;晚上由於各回各傢,那麼可以推測出小明得不到滿足,晚上愛的需要便跌入低谷,類似下面的sin函數:

當然生活中各種影響因素很多,波形圖僅做預測。假如周末當天小明看到女朋友還和別的男生在一起,可能白天就跌入波谷瞭。這種意外也可以通過函數變換來解釋,比如對函數求導,sin變cos,高峰變低谷。但是低谷隻是暫時的,要相信過段時間後又會回到波峰。

因此,通過波動模型,可以很好的將心理學理論和數學理論結合起來,具備更科學的研究價值,我們還可以……好瞭我編不下去瞭,這個波動理論純屬我YY,跟馬斯洛沒有任何關系,還是說正經的。

動機與人格

人的內在需要決定瞭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塑造瞭人格。如果不建立一套良好的需要層次模型和價值體系,那麼人格就會收到影響。馬斯洛認為任何真正需要的滿足都有助於性格的形成和健康發展,這對我們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指導價值。

比如鳴人從小就缺愛,沒有歸屬感,這就導致瞭他從小喜歡搞惡作劇博大傢關註的人設。相反,如果需要過於滿足也會出問題,近來年生活水平的提高讓我們看到瞭物質生活富裕所導致的疾病,其癥狀包括厭倦感、自私自利、自以為是,以及“理所當然”的優越感。假設我們從小就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充分滿足,則很容易形成溺愛。這種滿足很可能形成一種叫“超越性病態”的東西,這會讓生活中缺乏價值感、意義感和充實感。因此哪怕所有的基本需要都能滿足,依然解決不瞭歸屬感、價值體系、人生意義等問題,現在的00後,10後跟80/90後比明顯要躺平很多,從需要滿足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得到一定解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培養人形成一種從低層次不斷向高層次需求發展的趨勢,最終找到自我實現的方式。

自我實現

我曾以為,但凡達到自我實現層次的人都不是一般人,那得像袁隆平院士一樣,有著傑出的貢獻和偉大的理想。但實際上,隻要是個健康的人,都會有自我實現需求並存在一定程度的滿足,關鍵是要找到目標。

馬斯洛通過實驗研究,對自我實現的人總結出瞭19個特征:

為什麼是這19個我也很迷惑,因為這些特性並不正交,看起來有些玄乎。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自我實現的人,確實比普通人要更有魅力,市面上很多自我學習的書,多多少少脫力不瞭這個框架。很多心理學是建立在對臨床病人的研究,即對有缺陷、發育不全、有精神病人的的研究,這樣隻會產生殘缺不全的心理學和哲學,而馬斯洛對於正常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則變的更具普遍意義,更具影響價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