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阪泉之戰——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場大戰

面對神農氏即將崩壞的統治,末代炎帝榆罔欲圖中興。隻可惜,他選錯瞭方式,出瞭昏招,反而讓諸侯們都倒向瞭軒轅,並最終爆發瞭阪泉之戰:關於炎帝“侵凌諸侯”的記錄,有後世學者認為,

面對神農氏即將崩壞的統治,末代炎帝榆罔欲圖中興。隻可惜,他選錯瞭方式,出瞭昏招,反而讓諸侯們都倒向瞭軒轅,並最終爆發瞭阪泉之戰:

關於炎帝“侵凌諸侯”的記錄,有後世學者認為,正是《戰國策》中記載的“神農伐補、遂”的戰役。

神農氏伐斧燧一戰,或許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場戰役:

“補”、“遂”是兩個部落的名字,分別是“斧”、“燧”的異體。從字面的意思理解,“斧”部落想必是擅長使用石制工具的部落,“燧”部落或許與傳說中的燧人氏有關。

由此可見,神農氏侵凌諸侯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瞭獲得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也就是“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最原始的農作方式。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將其曬幹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隨便撒點種子,不翻地,不除草,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便可以結出尚可果腹的食物。

但由於土地被燒後荒蕪,無法再種糧食,第二年隻得易地而種。因此,刀耕火種也被稱為“遷移農業”,這也是上古部落為何像遊牧民族一樣頻頻遷居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原始洪水)。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斧燧”並非兩個部落,而是一個部落的名字。燧石堅硬,在石器時代燧石也常常被制作成為斧頭。

從這個角度出發,末代炎帝榆罔之所以討伐斧燧部落,其目的是為瞭獲得強大的石制兵器,進而能與已經掌握金屬兵器的蚩尤相抗衡。

但炎帝榆罔討伐斧、燧後,其副作用便很快顯現,那就是此舉激起瞭諸侯們的強烈不滿。

原因很簡單,此時的神農氏炎帝雖名為天下共主,卻早已失瞭人心,不論這次對斧、燧部落的討伐是出於正義或是私心,都直接導致瞭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諸侯對神農氏眾叛親離,紛紛倒向軒轅的陣營。

就這樣,在與東夷的強敵蚩尤進行決戰前,炎帝榆罔要先面對部落聯盟內部的挑戰,內戰一觸即發。

榆罔和軒轅選擇的戰場,名曰“阪泉”。

由於年代久遠,關於阪泉的地望所在,歷代學者爭論不迭,卻始終沒有定論。但從地緣的角度看,身處中原的神農氏炎帝要阻擋西面軒轅勢力的擴張,很可能把戰場選在軒轅東進的必經之路上。

關於神農氏的定都所在,《帝王世紀》認為是在陳地,那裡是昔日伏羲氏營造的都城,位於當今河南省周口市內。

從地圖上看,軒轅部族發祥於黃土高原,隨著附近諸侯的歸附,其勢力范圍在阪泉之戰前或許已然延伸到瞭關中平原一帶。

而軒轅部族想要出關,其路徑有二:一條是北上渡河進入山西境內,一條則是出崤函通道抵達中原。

在上古時期,黃河脾性陰晴不定,時常爆發洪水,在大禹治水之前,先民們北上渡河的可操作性並不高。相比之下,東出崤函通道,顯然是一條性價比極高的路線。

但從末代炎帝榆罔的視角來看,神農氏定都於陳,與崤函通道的出口洛陽相距甚近,倘若軒轅部族成功出關,那麼神農氏的腹心要地便無險可守,在地緣上必然陷入被動。

因此筆者猜測,阪泉之戰的所在地,很可能就發生在崤函通道至陳地的必經之路上。

關於阪泉之戰的過程,史書中隻有寥寥數語,乏善可陳。可想而知,這場戰鬥或許呈現的是一邊倒的架勢,腐朽衰敗的神農氏部眾完全不是軒轅及其聯軍的對手。

《史記》說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作戰,後人大多持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這是軒轅部族遊牧習性的體現,一種認為這些猛獸其實是軒轅軍隊的旗幟圖騰,莫衷一是。

阪泉之戰,可以說是華夏集團內部的一次整合。

自此戰後,炎帝榆罔和軒轅完成瞭融合,成為瞭華夏集團的共主。但一山難容二虎,蚩尤為首的東夷集團此時也窺伺中原已久,正以逸待勞,醞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曠世大戰。

文:姬為毅

圖:源自互聯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