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從潛江小龍蝦看土特產經營發展之路

驅車行駛在湖北潛江大地,隻見田成方、渠相連、土肥沃、路成網,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農業生產景觀。來到龍灣鎮瞄新村蝦稻萬畝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蝦稻田,圍溝裡的小龍蝦潛入水

驅車行駛在湖北潛江大地,隻見田成方、渠相連、土肥沃、路成網,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農業生產景觀。來到龍灣鎮瞄新村蝦稻萬畝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蝦稻田,圍溝裡的小龍蝦潛入水底,不見蹤影,偶有零星“活潑”的小龍蝦浮出水面,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小龍蝦具有適應性強、抵抗力強、病害少、生長速度快、捕撈簡單、易於運輸等特點,潛江是小龍蝦最佳生長區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潛江形成瞭集小龍蝦科研示范、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2022年,潛江蝦-稻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750億元,小龍蝦產業從業人員逾20萬人。潛江收獲瞭“中國小龍蝦之鄉”稱號,“潛江龍蝦”先後入選國傢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近日,記者走進潛江,探求潛江在潛心耕耘小龍蝦產業的過程中,如何挖掘內涵、彰顯特色、做大產業,並以此觀照“土特產”的經營發展之路。

蝦稻共作模式帶動潛江市蝦稻產業騰飛

“土”裡深耕細作——深挖鄉土資源,把主導產業“樹”起來

追溯潛江小龍蝦養殖歷史,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就是當地“蝦稻連作”模式的開創者劉主權。2001年,時任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黨支部書記的他承擔著鎮裡下達的消滅150畝拋荒田的指標任務。

潛江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為何會有撂荒田?原來,潛江市北枕漢江、南接長江,河湖縱橫交錯。境內地勢低窪,雨季湖泊蓄水後,低湖田的地下水位和過境徑流水位同時抬升,農田因此難以自主排水,土壤通氣透水性能差。這裡,低湖田面積曾一度達20萬畝以上。

寶灣村一帶就有不少田地長期浸漬於冷水,每年隻能種一季水稻,由於種田收入低,一些村民紛紛拋荒外出謀生。

喜歡思考的劉主權在尋求解決方法時,發現田裡有不少野生小龍蝦,市場上售價也比糧食高,於是就嘗試在承包的70畝低湖田裡養龍蝦。

這一大膽嘗試需要打破常規認知,因為在潛江莊稼人眼中,小龍蝦喜歡在土壤裡打洞,破壞瞭農田和其他水產品,是名副其實的“害蟲”。

“第一個吃螃蟹”的劉主權取得瞭不錯的經濟效益。第二年,他又根據龍蝦怕熱、怕冷的習性,探索出蝦稻連作——養蝦正好利用瞭冬閑季節,九、十月份水稻收割後投種蝦,第二年四、五月份起蝦,小龍蝦還對稻田起到瞭松土、除草、增肥的效果。到2002年的春天,他捕瞭1萬公斤小龍蝦,賣瞭4萬多元,種水稻,又賣瞭2萬多元。

劉主權養蝦致富的故事迅速傳遍瞭整個寶灣村,“蝦稻連作”的養殖方式也迅速地普及開來,低湖田也變成瞭搶手貨。

“我們的探索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與潛江的養殖環境密切相關。我們潛江的水質好,加上我們給它創造一些外部的環境,所以說我們潛江龍蝦品質相當好。”劉主權表示。

潛江域內有漢江、東荊河、田關河、總幹渠等大中型河流,與之相連的排灌溝渠縱橫交錯,池塘湖泊星羅棋佈。地表組成物質以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湖泊淤積物為主。獨特的土壤、氣候、水質環境十分適合小龍蝦繁育生長和大規模養殖。

隨後的時間裡,在消費的拉動和政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這一從積玉口鎮發源的蝦稻連作模式,後來又發展成蝦稻共作模式,迅速帶動瞭潛江市的蝦稻產業騰飛。

“通過蝦稻共養,一畝可產小龍蝦350~400斤,畝均總收入5056元,畝均總純利潤2400多元,是單種一季水稻的5倍。”龍灣鎮瞄新村村民趙常操,承包瞭25畝地,收益好的年份最高能賺二三十萬元,一般年份也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

所謂“蝦稻共作”,即小龍蝦與水稻共作共生。沿稻田田埂挖出寬4米、深1.5米的環形蝦溝。每到插秧時節,村民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長結實瞭,再把溝裡的幼蝦引回稻田裡。這樣一來,四、五月份收獲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獲一季蝦,當地人稱作“一稻兩蝦”。

蝦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將水稻種植、龍蝦養殖有機結合,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全程使用頻振式殺蟲燈,減少農藥用量,達到小龍蝦、水稻共同生長,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的目的。

這一高效種養模式得到瞭廣泛認可。2018年初,原農業部發佈首批國傢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名單,潛江市有兩個上榜,分別是萊克國傢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華山國傢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

截至目前,潛江建成有13個萬畝和70個千畝蝦稻集中連片基地,全市蝦稻共作面積達85萬畝,實現畝產小龍蝦170公斤、水稻600公斤。在潛江的輻射帶動下,湖北監利縣、洪湖縣也發展起小龍蝦養殖業。《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湖北省小龍蝦產量達113萬噸,居全國第一。

潛江人沖破思想的束縛,紮紮實實立足本地水土資源,通過創造性地在低湖田裡養殖小龍蝦,創新性在全國率先探索出“蝦稻連作”“蝦稻共作”養殖模式,變低湖田為高效田,有效解決瞭農田冬春撂荒問題,在一塊地上同時收獲瞭稻米和小龍蝦兩種農產品,實現瞭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及時準確研判市場走勢,適時在潛江乃至周邊縣市推廣“蝦稻共作”養殖模式,不僅提高瞭小龍蝦供給量,滿足瞭加工和餐飲端的消費需求,也為發展壯大二三產業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推動鄉村產業興旺,要念好“土”字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不同的自然資源稟賦孕育瞭各地不同的農業資源,要堅持有什麼樣的水土就播撒什麼樣的種子,有什麼樣的資源就發展什麼樣的產業,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土”絕不意味著沒有水平,絕不代表著不用創新,做好“土”字文章,既需要吸取借鑒當地傳統的優秀種養經驗,更要把握新的市場發展機遇,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創新種養模式和生產經營方式,不斷挖掘、激活和放大當地資源優勢。做好“土”字文章,不僅靠打造特色農產品,還可以打開視野,用好鄉土優勢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的轉變。

“特”上專精特優——塑造競爭優勢,讓品質品牌 “強”起來

2010年前後,人工養殖小龍蝦面積逐年遞增,尤其是蝦稻共作模式誕生以後,在湖北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大量推廣,養殖規模不斷增加,對種苗的需求也急劇增加。而由於在捕撈小龍蝦一直都是捕大留小,導致留下的小龍蝦親本都是前期的小規格蝦,成熟的較晚,繁育的苗種質量不高,造成瞭逆向選育的結果。為瞭解決這一現狀,必須要開展小龍蝦良種選育和優質苗種規模化繁育,來提供充足的優質種苗,以滿足生產需要。

對此,潛江瞄準人工育苗這一關鍵領域,靶向發力,在全國率先開展小龍蝦苗種選育繁育技術研究並取得成功。2013年,在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湖北萊克集團,投資3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小龍蝦苗種選育繁育中心,完成瞭近4萬畝的繁育基地建設,開展規模化稻田生態繁育,年選育優質蝦苗達到30億尾。2015年以來,已銷售蝦苗20億尾,其中為湖北省內其他地方供應瞭40萬畝養殖面積的蝦苗,銷往湖南、安徽、江西等省的蝦苗近5億尾。

苗種是產業發展芯片。面對產業發展瓶頸,潛江龍頭企業率先聯合省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合作開展良種(苗)繁育關鍵技術攻關,將產業向附加值更高的研發、品牌端推升,不僅滿足瞭本地擴大養殖規模對種苗的需要,還有效滿足長江中下遊優質苗種供應需求,提升瞭潛江龍蝦產業的影響力和附加值。

突破不僅在小龍蝦種苗繁育,也在品質把控上。2018年5月18日,全國首個蝦—稻產業大數據中心在潛江上線,實現瞭小龍蝦全產業鏈的追溯和監管。消費者想知道小龍蝦來自哪個基地,吃瞭什麼飼料,出自哪個車間,隻需掃描小龍蝦包裝上的二維碼,就知道這些情況。

標準化生產是確保產品品質的重要一環。潛江市陸續出臺《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實施方案》,建立水產養殖登記制度、處方制度、用藥記錄制度、休藥期制度、漁藥準入制度等5項制度,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

目前,潛江龍蝦養殖基地均通過瞭農業農村部無公害產場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是全國龍蝦標準化養殖示范縣,已建設完成11個產品質量可追溯基地和一個中心監控平臺,初步建立集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漁業環境監管、水質在線監控和水生動物病害遠程診療“四位一體”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華山、萊克公司生產出口的龍蝦產品,在歐美多次“苛刻”的檢測中,無一例超標。

產品的競爭優勢,突出表現在品牌打造上。在潛江不少消費場景中,記者看到小龍蝦產品包裝上,不僅有企業品牌,還在明顯的位置標註瞭“潛江龍蝦”區域品牌。

2018年,湖北確立瞭打造“潛江龍蝦”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戰略,並加大對品牌的管理力度。“今年以來,我們積極強化‘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可識別性,在全產業鏈各環節統一規范使用授權標識。”潛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軍表示,市域內潛江龍蝦加工、運銷、餐飲企業統一使用“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標識,實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運行模式(母子品牌);潛江龍蝦收購、運銷環節所用的打包箱、泡沫箱、包裝袋等外包裝上統一印制“潛江龍蝦”商標;潛江龍蝦加工企業生產的龍蝦初加工、代工、龍蝦烹飪佐料等產品大小外包裝統一使用“潛江龍蝦”商標。市域外潛江龍蝦餐飲企業直營店、加盟店、連鎖店門頭統一使用“潛江龍蝦”商標。

我們看到,潛江從種苗繁育、多元化營銷、標準化管理等方面加力,強化瞭產品品質,夯實瞭品牌基礎。同時,強化對品牌的統一管理,規范品牌使用,既提升瞭“潛江龍蝦”品牌的可識別性,又避免瞭“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為“潛江龍蝦”品牌銷售營造瞭良好的市場環境。

潛江小龍蝦的發展告訴我們,做好“土特產”大文章,就要在彰顯特色上下功夫,打好“特色牌”,增強競爭力。既要立足“土”字深耕,又要聚焦“特”字創新,重點從品種、品質、品牌入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靠品種爭先取勝、靠品質增產增收、靠品牌贏得先機。要跳出本地看全國,在全局的產業佈局和發展規劃中找準定位和機遇,特別要依靠科技、管理、信息等現代生產要素,打造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的土特產品,把小產品做成大產業,把土特產做得“高大上”,更好帶富一方。

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小龍蝦生意火紅

“產”上凝勢聚力——延鏈補鏈強鏈,將增值新路“拓”出來

走進湖北小龍蝦產業控股集團,記者看到,小龍蝦“預制菜”生產線火力全開,各色菜品豐富多樣。湖北小龍蝦產業控股集團湯煒禕介紹,調味蝦和預制菜是當前發展趨勢,公司近年來也在“預制菜”賽道上進行積極探索。此外,公司還引進智能剝蝦、自動稱重、自動罐料等生產設備,對下屬公司的調味整隻蝦、調味蝦尾、單凍蝦尾等加工生產線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小龍蝦行業的頭部企業,湖北小龍蝦產業控股集團旗下擁有萊克集團等3傢國傢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綜合生產總值20億元,小龍蝦加工量和出口創匯連續10多年保持全國同行業第一,2022年加工小龍蝦等水產品12萬噸。

“著眼於提升產業競爭力,我們通過整合國傢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項目,積極推動小龍蝦產業融合發展。”潛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軍說。

目前,潛江共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傢重點龍頭企業5傢,規模以上小龍蝦加工企業48傢,年加工能力達50萬噸,形成整肢蝦、蝦仁、蝦尾等10多個系列60多個品類的豐富產品線。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潛江小龍蝦加工業逐步向精深加工延伸。在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甲殼素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玻璃罐子裝著的甲殼素,它由蝦殼經過粉碎、幹燥、磨粉、萃取、提純等一系列工序後加工而成。這種高濃縮的保健膠囊,公司每年可生產50億粒,甲殼素衍生制品年銷售收入逾30億元,占該公司年利潤總額的55%。

這是潛江龍蝦加工企業發力精深加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潛江小龍蝦加工企業探索小龍蝦低聚糖(殼寡糖)在保健食品、化妝品、醫藥品的發展應用,積極開發利用廢棄蝦殼生產甲殼素、殼聚糖、氨糖等制品,建成全國唯一的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助力傳統農業向生物醫藥等領域延伸跨越。也正是在深加工領域的探索,使得潛江在小龍蝦產業中分得更多利潤。

在小龍蝦加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蝦稻共作”模式的另一端——稻米的加工也取得長足發展。“我們參與完成瞭秈粳復配的多品種開發,使蝦鄉稻米的口感與售價始終位於行業前列。”湖北蝦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介紹,“下一步,我們還將新上稻米(蝦稻)油項目,補齊在食用油上的短板。”

“一盒700多克,三盒油燜大蝦90都不要,順豐包郵,趕快進入直播間搶購。”走進星抖網紅直播基地,記者看到,公司董事長劉曉飛正在鏡頭前直播,2個小時的直播達成近2000單7萬多元的成交額。

記者在潛江采訪期間瞭解到,不少潛江小龍蝦經營企業順應新的消費形勢,積極擁抱電商直播這一新型銷售模式。今年上半年,潛江小龍蝦網絡銷售額已突破40億元。

小龍蝦觸網銷售,離不開高效物流體系的支撐。在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市場潛網集團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記者看到商戶們正抓緊時間將剛到的小龍蝦分揀打包,發往全國各地,一派繁忙景象。市場大屏幕上公佈的“小龍蝦價格指數”已成為全國市場的風向標。

“借助市場提供的冷鏈物流配送服務,我們的蝦子4~16小時就可以實現全國鮮活供應。”小龍蝦交易中心的商戶魏曉濤高興地說。

2017年,潛江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潛網集團,建成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我們為商戶提供包括線上線下、物流配送、冷鏈倉儲、供應鏈管理服務、孵化培訓、蝦稻實訓等在內的七大服務。市場入駐商戶近660傢,高峰期小龍蝦日交易量可達2500噸,年均配送達20餘萬噸,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潛網集團副總經理郭頌介紹,“在市場的輻射帶動下,蝦源自發向市場聚集,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的養殖戶和商戶也將小龍蝦送到潛江,小龍蝦成交價也高於周邊市場。”

近年來,潛江著力做活倉儲物流,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產銷精準對接的小龍蝦銷售機制,讓小龍蝦暢通鏈接大市場。目前,搭建瞭全面覆蓋的農村電商網絡體系,佈局村級網點360傢、鎮級服務網點15傢、市級電商運營中心1個,建成冷庫81座,總庫容量約43萬噸,正全力推進包括潛江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40萬噸冷鏈物流中心在內的公共重點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潛江還加快農旅融合,連續12年舉辦龍蝦節,打造集餐飲文化、旅遊購物、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潛江生態龍蝦城,開發出小龍蝦美食之旅、玩樂之旅、遊學之旅等主題線路,努力讓“食客”變成遊客。據統計,五一期間單日前來生態龍蝦城打卡的遊客量突破10萬人,生態龍蝦城成為熱門美食旅遊勝地。

透過潛江龍蝦的發展歷程來看,土特產最終要成氣候,離不開產業體系的完善,需要在發展中拓展產業格局、形成產業集群。農產品背後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不僅包括種養環節,還涉及加工、分級、包裝、倉儲、流通、銷售等多個環節。要立足特色產業,著力在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上下功夫,發展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流通、電商銷售等業態,貫通生產和銷售,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向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傢庭農場”模式,帶領鄉親們闖市場,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