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偷自行車的人》——簡單故事的最佳范本

《偷自行車的人》,新現實主義大師德西卡的代表作說電影之前,先簡單解釋一下新現實主義電影這個概念1945年,二戰結束作為戰敗國的意大利,社會經濟凋敝,一片混亂。這是法西斯留下

《偷自行車的人》,新現實主義大師德西卡的代表作

說電影之前,先簡單解釋一下新現實主義電影這個概念

1945年,二戰結束

作為戰敗國的意大利,社會經濟凋敝,一片混亂。這是法西斯留下的爛攤子,也是整個社會遭受的新現實。面對百廢待興的社會現實,一群受反法西斯戰爭洗禮的年輕電影藝術傢,逐漸將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紛紛走上街頭,去記錄戰後社會的現狀

這就是新現實主義電影

新現實主義電影有這幾個主張:

  • 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改革意願
  • 走上街頭,實景拍攝,自然光效
  • 反好萊塢,非職業演員,低成本

這些主張,完美地融入到《偷自行車的人》裡面

電影講瞭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失業多年的裡奇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他的妻子典當瞭自己作為嫁妝的床單,贖回瞭在此之前被典當的自行車。裡奇開開心心去上班,對未來充滿期望,豈料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車就被偷瞭

接下來他帶著兒子走街串巷尋找自行車,最後終於找到瞭偷自行車的人,但捉賊拿臟,沒有證據的裡奇反被羞辱瞭一番,走投無路的他,最終決定去偷一輛自行車……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開端,沒有鋪墊,單刀直入,1分鐘就拋出瞭矛盾——你的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但你沒有自行車——很快就進入到瞭依靠解決沖突推進情節發展的故事模型之中,很脆

電影非常徹底地貫徹瞭新現實主義的主張:表達失業浪潮下的社會現狀,全片街頭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出演。事實上男主角當時的確是一名工人,並且在拍完這部電影後不久就失業瞭

在如此忠於現實的鏡頭下,你很容易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他從尋找自行車,到變成偷自行車的人,一點都不荒唐,甚至有點順理成章

唯一令人感到悲傷的是,他的兒子親眼目睹瞭自己偷自行車被抓的過程,一位父親的形象轟然倒塌

但德西卡的特色是總會給殘酷的現實留有餘地

《米蘭的奇跡》中,窮人騎著掃把自由的遨遊,這是用超現實去解構現實。《偷自行車的人》則更直接,令被盜者不去追究偷車的裡奇,好歹給觀眾留下瞭從頭再來的念想

德西卡電影的攝影也很棒,穩重厚實的中景,高對比的黑白,非常能夠突出場景核心

除此之外,《偷自行車的人》似乎沒有太多可以說的東西,一條主線推進到底,屬於最簡單的故事類型。而正是這種貼近現實的簡單平實,讓它充滿生命力,在近80年後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我是文刀,每周不定期推薦好書和電影,如果您感興趣的話,不妨點個關註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