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論擺爛,或許這幾位音樂大師才是真正的鼻祖

馬上就是五一假期瞭!大膽猜想一下,想必不少人的狀態已經如下☟至於工作和學習嘛,或許大傢也早已在心裡達成瞭一致:節後再說!當然,有這種“擺爛”想法也不必羞愧,畢竟拖延癥這個東

馬上就是五一假期瞭!大膽猜想一下,想必不少人的狀態已經如下☟

至於工作和學習嘛,或許大傢也早已在心裡達成瞭一致:節後再說!

當然,有這種“擺爛”想法也不必羞愧,畢竟拖延癥這個東西,不僅你有,就連歷史上那些偉大的音樂傢們,也屢屢中招。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以前的作曲傢寫一部交響樂,動不動就要十幾二十年?經典真的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來打磨嗎?

我們當然不否認創作一部偉大音樂作品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但也不排除有些音樂傢以各種各樣的“借口”拖延哦~

01 不到最後一刻不“交稿”的莫紮特

眾所周知,莫紮特是個天才。他才華橫溢,作曲更是信手拈來,創作對他來說,是靈感的自然流淌,甚至可能像講話一樣簡單。

即便這樣,他創作歌劇《唐璜》時,還是將“交稿”日期拖到瞭歌劇上演前的最後一刻。

1786年,莫紮特在佈拉格演出《費加羅婚禮》時,接到瞭《唐璜》這部歌劇的邀約,因為酬金很高,莫紮特開心地答應瞭。

第二年4月,他拿到瞭歌劇的故事腳本,並用一個夏天完成瞭一部分創作,剩下的遲遲未能完成;9月,莫紮特再次來到佈拉格,一邊度假一邊創作,在好友的山間別墅裡,終於把剩下的主體部分完成瞭。

但作品並沒有完全完成,還差個序曲啊。

我們的作曲傢依然不著急。10月28日,也就是歌劇首演的前夜,據說莫紮特還興致勃勃地去參加瞭個舞會,回來後終於收心開始寫瞭,卻也開始犯困,妻子康絲坦茲隻好在旁邊為他說笑話、講故事來提神兒。

凌晨7點,莫紮特大舒一口氣(我猜的),終於準時提交瞭序曲(像不像最後一刻提交作業的你?)。

而就是這部《唐璜》,被浪漫主義時期著名作曲傢、劇作傢瓦格納評價為“有史以來最完美的歌劇”。

02 靠Deadline激發靈感的羅西尼

和莫紮特一樣,喜歡在Deadline(截止日期)最後一刻交稿的,還有幹飯傢音樂傢羅西尼。

比如他24歲時創作歌劇《塞爾維亞的理發師》隻用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然而大傢知道,羅西尼又熱衷於研究美食,這或許分去瞭他創作音樂的一些時間,開始一再拖延。導致他每次慢裡斯條地享受著美食時,劇院的演出經理卻急得抓心撓肝。

吃飽喝足後,已經快到演出日期,羅西尼才終於不慌不忙地拿出紙筆開始創作,並美名其曰“沒有比急迫的需要更能激起靈感的瞭”。

據說羅西尼的歌劇《賊雀》的序曲,跟莫紮特的《唐璜》一樣,也是在首演當天才完成的。

當時歌劇院經理特意安排瞭數名佈景工人在房間盯著羅西尼創作,每寫好一頁譜子,工人就把譜子給到窗外的抄譜員。經理甚至叮囑這些工人,一旦羅西尼再犯拖延癥,就把他從樓上丟下去。

是的,“Deadline(截止日期)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至理名言,大師早已用生命為我們實踐過瞭。

03 拖到自己去世也沒能交稿的鮑羅丁

另一位被其他事情占去大量時間而導致“音樂創作拖延癥”發作的音樂傢,是鮑羅丁。

我們之前為大傢介紹過,鮑羅丁是俄國“強力集團”的成員,他的主要身份是化學傢,隻有周末的時候才有空搞音樂,因此也被稱為“周末音樂傢”。

1869年,鮑羅丁拿到瞭歌劇《伊戈爾王》的劇本,並準備開始創作,結果一拖就是好幾年。劇方實在等不瞭,就派鮑羅丁的好朋友、“強力集團”另一位成員裡姆斯基來催他,裡姆斯基抽空就教鮑羅丁各種作曲和配器,力求幫助他加快創作速度。

然而鮑羅丁本尊並不著急,並且醉心於“鮑羅丁四重奏”組合的演出,將自己本來就不多的音樂時間分給瞭室內樂。直到18年後的1887年,鮑羅丁去世瞭…這部歌劇的創作都沒有完成。

好朋友裡姆斯基和格拉祖諾夫隻好幫忙填坑,又花瞭三年才完成瞭這部歌劇。從1869年鮑羅丁拿到劇本,到1890年首演,《伊戈爾王》的創作整整用瞭21年。

友情提醒:敢這樣拖稿的,隻能是有才華和能力的大咖,大傢千萬不要隨意模仿。

04 在前輩壓力下“難產”的勃拉姆斯

相比之下,勃拉姆斯可以算是“拖延界”典型的好學生瞭(沒有說以上三位不好的意思)。他的“拖延”,不是不想寫,也不是沒時間寫,而是擔心寫不好。

勃拉姆斯與莫紮特的個性截然不同,他內向、拘謹,對待音樂作品尤其謹慎,甚至到瞭“不滿意寧願燒掉”的程度。他可以很早就開始動手,卻依然能把創作周期拖得長達二十多年。

勃拉姆斯的拖延癥源自他的“心魔”——偶像貝多芬。

他在年僅20歲時,就被前輩舒曼稱為“貝多芬繼承人”,這給勃拉姆斯內心帶來瞭很大壓力。在創作《c小調第一交響曲》時,他立志要寫出能和“(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范。

而這樣的心情,也導致他久久不能下筆。在創作的過程中,他曾多次抱怨:

(是不是像極瞭懷疑自己時的你我☝)

等終於完成這部作品時,勃拉姆斯已經從22歲年輕帥氣的小夥子,變成瞭43歲胡子拉碴的大叔。直到最終作品完成,他依然也不敢拿出來,生怕音樂界對他失望。

顯然,他的擔憂是多餘的。高雅脫俗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一經問世,就得到瞭廣泛好評,被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

腦補下勃拉姆斯內心:雖然拖瞭二十多年,但真的值瞭!

05 Deadline也無法奏效的德彪西

既然說到拖延,當然不能少瞭我們的“拖延教父”德彪西。

沒錯,德彪西的拖延可是出瞭名的,他的歌劇代表作《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整整寫瞭十二年。而他將自己的“慢”稱為是一種“藝術的需要”,並不忘記“諷刺”一下那些高效的音樂傢:

德彪西的拖延癥嚴重到,截止日期與合約都無法起到約束作用。

二十世紀初,薩克斯演奏傢Elish Hall為瞭推廣薩克斯音樂,聯系瞭德彪西,希望他能來創作一首薩克斯音樂作品,當時正缺錢的德彪西毫不猶豫地答應瞭。

第二年,德彪西的歌劇《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火熱上演,名利雙收後,薩克斯樂曲的創作就被他拋到瞭腦後。幾個月後,他還坦然跟朋友說,自己一個音符都沒寫。

無奈的Elish隻好追到瞭巴黎來催稿,這才讓我們的作曲傢壓力倍增,甚至慌亂之中,塞給Elish一份“佩利亞斯”的樂譜來交差。但這顯然不能讓Elish滿意,她留在瞭巴黎,時不時就突擊檢查。

最終,在甲方的“監工”下,一首名為《rapsodle pour orchestre et saxophone》的狂想曲終於完工,德彪西交瞭差,但可憐的Elish卻發現,作曲傢並沒有為這首曲子寫任何的管弦配器…依然無法演出。

後來德彪西去世,寫“配器”的任務又交給瞭他的一個朋友。就這樣,一直到邀約發出的18年後,這部薩克斯與管弦樂的狂想曲才終於首次演出,而此時,Elish已經因為耳疾幾乎失聰。

這首曲子,至今隻能安靜地躺在古典音樂的冷門歌單裡。

——

除此之外,舒伯特曾多次在曲子寫瞭一半時沒瞭靈感,拖著以後再寫,卻因為英年早逝,變成瞭永久棄坑。

大傢熟悉的現代作曲傢久石讓也曾說“沒有截稿日期,我就永遠完成不瞭任何一部樂曲”。

人性的弱點,在大師的身上同樣會發作;但這些小小的瑕疵,並沒有遮住他們身上閃耀的光輝。

所以,不用那麼焦慮。該擺爛時擺爛,該努力時努力,一切都沒有那麼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