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十二宮》的電影改編與歷史真相

說這部電影之前,我特意去搜瞭搜關於「十二宮連環殺人案」的歷史背景,當然這些都是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去搜索的,由此,我發現,其實真實事件與改編電影之間的聯系非常之多,大衛芬奇在保

說這部電影之前,我特意去搜瞭搜關於「十二宮連環殺人案」的歷史背景,當然這些都是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去搜索的,由此,我發現,其實真實事件與改編電影之間的聯系非常之多,大衛芬奇在保證瞭原有事件的完整性上,借鑒瞭由一位漫畫傢編著的同名小說故事,進一步向我們還原瞭那一場連環殺人案背後的一些錯綜復雜的謎團。

電影其實就是由漫畫傢格雷·史密斯的兩本名為《十二宮》和《解開十二宮的真相》改編過來的,格雷史密斯是電影一個貫穿瞭整個故事線的人物,從一開始媒體《舊金山紀事報》收到殺手的來信開始,為媒體撰稿的漫畫傢格雷史密斯就開始接觸到瞭十二宮事件,並收到瞭來自殺手的第一張密碼表。

而歷史上真實的十二宮連環殺人事件是怎樣開始的呢?

歷史上連環殺人案的一場開端

而在歷史上第一起被詳細記錄並被公之於眾的案件,就是在電影開頭所呈現的:一對年輕男女幽會,被預謀(或剛好路過的)匿名殺手殺死。

隨後,殺手給相應的媒體機構寄瞭一封匿名信,匿名信的內容就是就是殺手承認自己殺死瞭這對可憐的情侶,並且交代瞭自己殺死情侶的全過程,並提供瞭隻有警方和殺手才知道的作案手段和線索。

而隨之一同寄到媒體來的,就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一張帶有星象圖案的密碼表——殺手聲稱隻要破解密碼,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這封匿名信裡並沒有提到匿名殺手的名稱或者代號是什麼。

而直到第二封信寄來的時候,「十二宮」這個代表才開始被正式被使用,這第二封信的內容裡,殺手開始自稱自己為「zodiac」,但是並沒有為自己這個名稱做任何的解釋,於是人們開始就這個名稱產生范圍極大的討論。

這一個現象在電影中同樣有過展示——最直接的一個例子,就是將「zodiac」這個單詞與瑞士手表同名品牌相聯系的一個橋段,同時,這個線索進一步幫助我們鎖定瞭嫌疑犯。

十二宮所涉事件的分析和展現

十二宮所涉事件不下三十起,如果加上其餘殺手冒名頂替的案件就更多瞭,所以電影在選擇表現殺手的殺人手段和保證案件的真實性上,主要選擇瞭三起案件作為電影中殺人案件的客觀展現的突破點。

我們所知道第一起案件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在1968年發生的一起情侶殺人案。兩個人被九毫米魯格手槍射殺。

第二起案件,電影則直接跳到瞭1969年的9月27日,故事發生的地點也轉到瞭加州的那帕。

受害者則變成瞭一對中年夫妻,使用的兇器也從一般的槍支轉變成瞭刀具,而且這場案件的客觀展示過程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突破點。

突破點是什麼呢?

就是兇手終於在白天作案,並向我們展示瞭其著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

在原始的案件線索中,「十二宮」的目擊者曾經描述過十二宮的整體著裝和一些不同於常人的特征:

「十二宮」:穿劊子手式的黑色毛衫,戴著墨鏡,胸前有閃光的白色十字形圖案。

隨後,在警方的檔案裡,又增添瞭一條新的線索(這條線索是在對2500多位嫌疑人進行篩選的過程中提到的):警方確定“十二宮”為35-45歲之間的白人男子,身體高大,當過軍人。

而第三起案件,可以說是兇手與警方距離最接近的一次對峙瞭。

這起案件的受害者變成瞭一位的士司機,兇器同樣是一把魯格手槍,而且,在這場兇殺案中,有瞭目擊者的加入,同時,案發事件與報案時間幾乎同時,這個案件破案帶來非常大的優勢。

但是最終,警方還是未能抓到犯人。

之後,「十二宮」發來瞭多篇信件來嘲諷警方的無能和社會的動蕩,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除此之外,電影中還向我們展現瞭幾次兇手與官方正式通話的橋段,讓我們與兇手零距離接受,破除陌生感,回到瞭六十年代連環殺人案的時代中去。

除瞭這三起案件之外,影片還曾展現瞭一位孕婦被兇手威脅的案件,但是由於缺乏真實性和客觀性,警方無法判定案件是否由十二宮負責。

為什麼隻選擇瞭三起案件?

關於這三起案件的選擇,我們其實可以從中找出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此來猜測一下為。什麼大衛芬奇選擇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呈現影片中事件的順序。

第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事件的真實性,從歷史上來看,電影表現出來的幾起案件細節最完善,特征最明顯。

比如在第一場案件中,情侶被謀殺的現場最幹凈,同時資料最完整,而且電影在描述現場的過程中特意強調瞭案件中所使用的兇器:一把9CM的魯格手槍,這把手槍也在影片的第三起事件中出現過,從而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兩起案件必然存在關聯。

其次,是對歷史事件的高度還原。

僅拿第二起案件,也就是那對中年夫婦被謀殺的案子來說,因為案件發生在白天,所以與第一、三起案件直接對立起來,讓導演能夠將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些口供資料進行客觀還原——正如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關於「十二宮」的穿著和身材以及作案工具的一些細節,其實都是對資料和文獻的多次整理和歸納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

由此說來,其實這三部案件是對連環殺人案中線索的高度總結,通過三起案件的客觀還原來展現瞭過往三十多起案件的一些重要線索和作案手段,這個過程中,角度選擇非常重要,《十二宮》的角度就非常好。

再者,三起案件是呈遞進關系的。

第一起案件裡,導演把匿名兇手的引子托出來,展現給我們。

第二起案件裡,我們看到瞭兇手的著裝,近距離的接觸到瞭兇手。

第三起案件裡,我們就要抓住兇手的時候,兇手又一次逃離瞭我們的視線。

這三起案件反映瞭當時警方斷案的時候遇到的一些問題,第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重要線索,警方一直在追尋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在這種追逐過程中,最終與兇手打瞭個碰面,卻錯失抓捕的機會,又一次打回到瞭原點。

電影裡所展現出來的,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警方所經歷的一個惡性循環。

最後,警方也沒有確定下來誰是兇手,雖然找到瞭嫌疑犯,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嫌疑犯的殺人動機和作案證據,所以,最後這個電影的結局仍是開放的。

電影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對真實事件的高度還原上,一如大衛芬奇以往的陰暗風格,電影的燈光和色調其實還是一如既往的低。(當然,這些大都是後期調出來的。)

同時,這還是大衛芬奇第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

大衛芬奇說:“我和哈裡斯做瞭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是為瞭不重復《七宗罪》(的風格)。其中包括盡量讓它通俗化,讓觀眾接受他們所見的是真實發生的。我們不想誇大事實或者設計任何多餘的東西來吸引觀眾。”

為瞭表達這種直觀的可視性,電影在攝影機上采用瞭具有革新技術的viper Film stream高清攝像機拍攝,使得電影的質感更傾向於膠片的表現力度,不僅僅要在故事上高度還原真相,還要在質感上盡力去還原六十年代的時代感,這是導演大衛芬奇和他的劇組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十二宮》,拍攝於《搏擊俱樂部》、《社交網絡》之前,《本傑明巴頓奇事》之後,從這部電影開始,大衛芬奇的風格開始正式轉型,並在《本傑明巴頓奇事》中,提到瞭一個新的概念:「傷痕電影」——當然,這並不是本文所要講的內容的,在之後的《本傑明巴頓奇事》的影評中會對傷痕電影加以詳析。

最後,如果想要詳細瞭解一下關於電影《十二宮》的攝影藝術和形式的話,可以延伸閱讀一下:大衛·E.威廉姆斯——《陰冷的舊案——關於《十二宮》的攝影》

本文就到這裡,下篇文章會講《十二宮》的一些風格和結構,謝謝觀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