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話說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亂與藩鎮

唐朝,有很多精彩的歷史,而唐玄宗時期這段歷史,更顯得引人入勝。是啊,一個王朝是怎樣盛極而衰的。唐玄宗經歷瞭它的興盛也經歷瞭它的衰亡。那些塵封的歷史畫卷,待我們徐徐展開。簡單

唐朝,有很多精彩的歷史,而唐玄宗時期這段歷史,更顯得引人入勝。是啊,一個王朝是怎樣盛極而衰的。唐玄宗經歷瞭它的興盛也經歷瞭它的衰亡。那些塵封的歷史畫卷,待我們徐徐展開。

簡單講一下唐玄宗前期的歷史,武則天被張柬之等迫使退位後,唐中宗繼位,張柬之等被武三思聯合韋後除掉,中宗也被韋後毒害。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扶持睿宗繼位,後來睿宗傳位給瞭李隆基,李隆基又鏟除瞭太平公主的勢力。

之後唐玄宗,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打造出瞭屬於自己的盛世——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前,唐朝人口4814萬3690,戶841萬2871。長安、洛陽十分繁華,米佈稱是,海內富安。執政30年的皇帝累瞭,逐漸走向享樂之中,寵幸楊貴妃,貪圖享樂,縱情聲色。任用瞭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正所謂成由節儉,敗由奢。

皇帝貪圖享樂,政治愈趨黑暗腐朽。天下大事,哪裡能一勞永逸,那些深層次的問題,總會被表面的繁盛所掩蓋。而總是如此的是,太多的統治者,都沉浸在虛假的太平與繁榮中。做著一勞永逸的美夢。

要說賢臣,前期的姚崇,宋璟。輔佐玄宗,使唐朝再度興盛,但是他們兩都是老臣,姚崇的特點是善應變成務,宋璟的特點是守法持正。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唐朝的宰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當時的名臣盧懷慎,蘇頲,都是謙和君子,盡心輔佐,不爭先爭權。還有高仲舒,齊瀚。高仲舒博通典籍,齊瀚練習時務。姚宋二人每有疑問,都會向他們求證,都能解答。姚宋贊到“欲知古,問高君,欲知今,問齊君,可以無缺政矣”所以說唐玄宗前期的z治氛圍非常好。國傢也得到瞭有效治理。姚崇、宋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武則天後期就被委以重任,孔子曰:“舉直措諸罔,能使罔者直。”然而姚崇多病,宋璟老衰,過早的逝去,而唐玄宗日漸驕縱。

下面對各種原因進行逐步分析。

府兵制衰沒瞭,邊境卻需要強兵勁旅去守衛,怎麼辦呢?招募吧。推行募兵制。致使邊境成瞭重兵集結的地方。而關中地區的兵力不斷減少。兵力配置由內重外輕,變為外重內輕。這一弱點正為安祿山所窺見。而錯信安祿山,假安祿山以節度使大權,坐鎮邊地,做大勢力。

節度使,本是中*央委派去地方巡視的,長期停駐地方,而成為瞭地方的最高長官,特別是邊鎮地區,節度使便能手握兵權、財政大權。安祿山在邊地經營多年,引起瞭朝廷的猜忌。楊國忠,覺得安祿山必反,經常在玄宗身邊吹耳旁風。而且希望安祿山造反,以證其言。唐玄宗,特招安祿山進京,安祿山將自己偽裝成忠於唐室的樣子,成功蒙蔽瞭玄宗。誤以為天下太平,一片盛世。卻不知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機,即將來臨。致使唐朝步入下坡路,再難為之一振。

唐玄宗做瞭兩件大錯事,開元24年,任用李林甫,還有就是讓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還封瞭東平郡王,安祿山用番將換掉漢將,扶持自己勢力。當時唐朝總共十個節度使:安西,治龜茲城,兵力2.4萬。北庭,治北庭都護府,兵力2萬。河西,治涼州,兵力7.3萬。朔方,治靈州,6.4萬。河東,治太原府,兵力5.5萬。范陽,治幽州,兵力9萬。平盧,治營州,兵力三萬七千隴右,治鄯州,兵力七萬五千。劍南,治益州,兵力三萬九百。嶺南,治廣州,兵力一萬五千四百。

安祿山一個人占瞭三個節度使,擁兵18萬,天下勢之二三。自唐朝興盛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不專用胡人,胡人雖為大將,皆以大臣為使以制之,到瞭唐玄宗時期,則蕭嵩、牛仙客開始遙領,蓋嘉遠、王忠嗣專制數道,始兼統。李林甫希望阻絕邊將入相之路,建議玄宗專用胡人,認為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皇帝如果能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至此邊地胡將,都被委以重任,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形成瞭外重內輕的局面,猛將精兵,皆聚於西部、北部邊地,長安無武備。

下面分別看看,李林甫、安祿山的為人,李林甫,隻要才能威望功業比自己高的,上所厚者,勢力官位威脅到自己的,必千方百計的陷害他們,尤忌恨文學之士,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他的目的就是專任宰輔,專權。在相位19年,養成天下之亂。

安祿山,本營州雜胡,初名阿犖山,母親改嫁給瞭安延偃,冒姓安氏,名祿山,為市牙郎,以驍勇聞名,與史思明關系非常好,狡黠,善揣度人情,張守珪義子,張守珪是幽州節度使。

用瞭這兩個人,唐玄宗不知道咋想的,兩個都會語言藝術,嘴上說的好聽,卻極為陰險,再加上唐玄宗在位時間長瞭,漸生驕逸情緒,怠於政事,後又寵幸楊貴妃,任用楊國忠。z治從此大壞。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有優點,z治清明,到瞭李林甫,z治變得腐朽黑暗,源自唐玄宗驕逸情緒的滋生,被李林甫的巧言蜜語所蒙蔽,而朝廷和天下的形勢都在悄然變化。

安史之亂具體戰役: 玄宗天寶15年(公元755年)玄宗年近72,在位43年,所寵愛楊貴妃年38,此時宰相是楊國忠,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將近十年,以上待之恩厚,欲待上宴駕,然後作亂,而楊國忠和安祿山爭權不和,挑撥離間。而安祿山素畏李林甫,而輕楊國忠,遂決意起兵,詐為敕書,雲諸將:“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15萬眾,號稱20萬。反於范陽,使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大同。

時海內久安百姓從來未見戰爭,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封常清開洛陽府庫,募驍勇,得兵六萬人。朝廷於長安募兵11萬,號為天武軍,皆市井子弟。安祿山自靈昌渡過黃河,破陳留,陷滎陽,擊敗封常清,陷東京(洛陽),封常清,高仙芝退往潼關拒守。封常清可稱為又敗將軍(一笑)

此役中,唐軍一觸即潰,安祿山長驅直入,占據東京洛陽,所稱道的顏杲卿、顏真卿,李憕、盧奕。這樣鐵骨錚錚的人,忠義之士不被朝廷選拔,而奸臣賊子卻被委以重任,正如《道德經》言:“國傢昏亂,有忠臣。”國傢陷入混亂,朝廷想起忠臣瞭,其中的失誤,是何其之大。

後封常清,高仙芝被敕令斬首,在失卻滎陽、洛陽後,退往潼關其實是明智之舉,臨陣斬大將,實為兵傢大忌。

漢時景帝七國之亂,諸侯以誅晁錯為名,興兵作亂,景帝遂首誅晁錯,使叛軍師出無名。其中劉濞聚合兵眾達二十餘萬,然系烏合之眾。而唐玄宗姑息養奸,不首誅楊國忠,給安祿山以口實,失卻內外將兵之心,遂有馬嵬坡之變,將兵自起,誅楊國忠。與漢時形勢反置的是,朝廷聚起二十餘萬不習戰事的白徒,守在潼關。而此時安祿山統率著邊地精銳15萬。楊國忠數幹軍計,和哥舒翰互相猜忌,玄宗和楊國忠催使哥舒翰出潼關作戰,致大敗。本按郭子儀,李光弼計劃:“引兵北取范陽,覆其巢穴,潼關大軍,惟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觀長安這一群人,竟不如張巡一人,論地形睢陽怎麼和武牢、潼關相比,論兵力張巡僅萬人,城中百姓僅數萬。張巡大小戰鬥400多次,殲敵12萬。而長安方面,洛陽淪陷,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入蜀,李亨北上靈武。

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

安祿山自起兵稱帝後,老眼昏花,到瞭看不清事物的地步,性情更加暴躁,左右的人,動則箠撻,有時殺之。安慶緒聯合嚴莊、李豬兒殺安祿山,安慶緒代立。

香積寺之戰: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軍,兵發鳳翔,和朔方、回紇、西域十五萬眾,號二十萬。至長安城西,列陣於香積寺北灃水之東,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安守忠,李歸仁率精銳10萬陳於其北。交戰後,官軍退敗,賊爭趨輜重,幸得李嗣業身先士卒,所向人馬俱碎,陣形才得以穩固,後又率軍,各持長刀,如墻而進。所向披靡。王難得,眉角中箭,拔箭前戰不已。仆固懷恩,引回紇兵,滅盡前來偷襲官軍後方的賊兵。李嗣業又和回紇出賊陣後,賊遂大潰。此戰殲敵六萬,填溝塹而死亡的賊兵甚多。其後郭子儀引番、漢兵追賊至潼關,斬首五千級,克華陰、弘農二郡。

此戰唐軍精銳損失慘重,損失7萬,安軍方面損失6萬。皆是邊鎮精兵,由於雙方勢均力敵,屬於陣地戰,白刃戰。而香積寺處於平原地區,沒有什麼險要地形。完全是對拼。

陜州之戰:安慶緒出動全部的洛陽兵馬,以嚴莊為主帥,收合張通儒餘眾。總共步騎15萬人,依山為陣。郭子儀正面仰攻,不利,回紇兵迂回繞到叛軍的背面,兩面夾擊。嚴莊部眾大潰,唐軍入陜州城,分道追擊。

鄴城之戰 :安慶緒棄洛陽,退到瞭鄴城。收合叛兵六萬,史思明聽信判官耿仁智和裨將烏承玭的建議,暫時歸降瞭朝廷。肅宗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安慶緒北走鄴城時,大將李歸仁及安祿山時建起來的精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逃到瞭范陽,歸降瞭史思明。

肅宗命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光深、河南崔光遠、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平盧兵馬使董秦步騎60萬,合圍鄴城。此役中,最大的敗筆,是肅宗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本意是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元勛,不好相統屬。由魚朝恩代表朝廷,看起來很好,很合理,平衡瞭多方利益,但是最後弄巧成拙。道理很簡單,魚朝恩不懂軍事。

而史思明擊敗崔光遠,攻克魏州,停兵觀望,李光弼對魚朝恩言道:“史思明得魏州而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兵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必不敢輕出,得曠日引久,則鄴城必拔也,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眾也。”魚朝恩不以為然。

還有就是李嗣業攻鄴城的時候,不幸中瞭流矢,死瞭。

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築壘再重,穿塹三重,引漳水灌之,城中一片汪洋,圍城戰從冬季打到春天,城外面諸將誰也不聽誰的,不相統屬。城裡面的人,想投降也出不去。完全沒瞭章法,犯瞭很多兵法大忌,圍師必闕啊,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此攻之災。還有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對史思明來抄後路瞭。

史思明見有隙可乘,引兵來到鄴城五十裡外,日夜幹擾唐軍,敵退我進,敵進我退,的疲敵戰法。過瞭一段時間,又引大軍來到瞭城下,與唐軍作戰。開始的時候唐軍並沒有留意,以為隻是遊騎,散兵,魯炅與之戰,大敗,魯炅自己都中瞭箭。郭子儀在其後,忽有一陣大風,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各自引兵退還,各節度使損失慘重,退保河陽。

此役之後,本來是可以平定安史之亂的關鍵之戰,卻使唐朝再一次陷入混亂之中。唐軍以絕對的優勢敗給瞭史思明。兵力對比是60萬對5萬。可以想見的是,如果此役如果獲勝,形勢會一片大好,此戰後唐朝也從此復興無望瞭。而范陽其實也是安史精銳的所在地,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打,此戰是唐朝的翻身仗,關乎著唐朝命運的走向。

史思明誅安慶緒,代立,高尚、孫孝哲、崔乾祐也被殺。自稱大燕皇帝,引兵還范陽。

郭子儀因為鄴城之敗,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讒言,將其召還京師,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李光弼初接管朔方,可以看出朔方將兵的不配合,先是張用濟,因謀逐李光弼被殺,後因為李光弼嚴格約束,仆固懷恩心懷不滿,肅宗、魚朝恩讓李光弼取東京,將帥不和,李光弼大敗,河陽、懷州又被史思明占領。

史思明猜忍好殺,群下小有不如意,動則族誅,人不自保。史思明喜愛少子朝清,使守范陽,常欲殺朝義,立朝清為太子,史朝義部將駱悅、蔡文景聯合宿衛將曹將軍,擒住瞭史思明,後縊殺瞭史思明。史朝義即皇帝位。而朝義所部節度使,都是安祿山的舊將,與史思明資歷差不多,史朝義無法調動他們。

當時節度使的代立,由軍中所欲立,逐漸脫離瞭朝廷任免,藩鎮割據逐漸產生。朝廷方面張淑妃(良娣)和李輔國相表裡,肅宗對其也無可奈何,時肅宗疾病加劇,李輔國和張後(良娣)出現瞭矛盾,張後圖李輔國不成,反被殺,李輔國掌握禁兵,擁立太子即位,是為代宗(廣平王俶),更名李豫。

朝廷兵數勝史朝義,李光弼入徐州,朝廷聯合回紇兵,討伐史朝義,回紇兵很強,但是是類似一種雇傭兵的意思。

昭覺寺之戰:兵發陜州,仆固懷恩與回紇左殺為前鋒,合陜西(郭英乂)、神策軍(魚朝恩)、潞澤(李抱玉)、河南等道(李光弼)軍於同軌。官軍至洛陽北郊,分兵取懷州,拔之,兩軍相持於橫水,賊軍數萬,構築瞭木柵防禦,仆固懷恩聯合回紇騎兵,從東北側面迂回,正面側面同擊之,賊軍大敗。史朝義發兵十萬,兩軍相持於昭覺寺。幸得鎮西節度使馬璘,單騎入陣,奪兩旗牌,突入萬軍叢中,所向披靡,大軍跟著殺入,賊兵大敗。又於石榴園、老君廟大敗賊兵,斬首六萬,俘虜兩萬。史朝義將輕騎數百敗走,奔濮州。

莫州之詐:史朝義一路敗亡,仆固懷恩一路追,來至莫州。田承嗣對史朝義說:“令親往幽州發兵,還救莫州,田承嗣自請留守莫州。”史朝義信以為真,選精兵五千突圍向范陽(幽州,今北京)。田承嗣順勢投降瞭朝廷。送朝義母、妻、子,給官軍,仆固瑒、侯希逸、薛兼訓等帥眾三萬,追擊史朝義,在歸義大敗之。

史朝義來至范陽,(降)李抱忠餉之以飯,麾下四散,(降)李懷仙追之,史朝義勢窘,縊於林間。李懷仙取其首以獻。唐軍皆還。

河北三鎮(降將、藩鎮):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未能搗其巢穴,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養寇自重,和代宗的姑息。史朝義敗時,各叛軍紛紛投降朝廷,其中逐漸封其降將,以河北三鎮為最,一成德節度使:始封張忠志,賜名李寶臣,有恒、趙、深、定、易諸州。二盧龍節度使:始封李懷仙,有幽、莫、媯、檀、平、薊諸州。三為魏博節度使:始封田承嗣,有魏、博、德、滄、瀛諸州。擁兵自重,自己任命官吏。

其他藩鎮(降將):淄青節度使:始封李懷玉,賜名李正己。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諸州。其次滄景、宣武、彰義、澤潞等各三、四州不等。

代宗廣德(763年)吐蕃攻入長安,李光弼等忌恨程元振,都不入援京師。其他的各藩鎮,多驕慢。

代宗廣德年間戶口,戶290馀萬,口1690馀萬。

安史之亂持續瞭八年之久,歷經玄宗晚年,肅宗,代宗。才得以平定,是大唐的分水嶺,陷入盛極而衰的歷史周期,未能消除根本禍患,多事姑息養奸,貪太平而多混亂。薛季昶有一句話:“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明朝那些事兒上也有句話:“除惡務盡”將領不滿朝廷的做法,離心離德,還有養寇自重的。致使沒有形成秋風掃落葉的氣勢和意志,感於疲憊而縱容大患。民戶耗亡2/3,兩京數受兵災,搶掠焚毀,如回紇軍,每次入援,都要搶掠,要麼就朝廷空府庫以供之,類似於雇傭軍。兩京瓦礫,百姓塗炭。

王夫之評道:“宰天下者,因其可兵而兵之,因其可農而農之,民不困,兵不枵,才武之士不為將帥所私蓄,而天下永定。”“安史之滅,自滅也”“楊綰不死,知其可以定天下。”

字數6千,筆者行動未遲、春秋繁露。QQ群號479262632,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